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杰 徐皓夫
甘肃省陇南市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被誉为“陇上江南”。
陇南偏南,位于甘陕川三省交界的文县,两江八河贯穿,数百溪流延绵,风光别具一格,有“甘肃西双版纳”“大熊猫故乡”美名。
文县先后共五批7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5个村落属县域西部的铁楼藏族乡。
铁楼藏族乡是东亚最古老部族之一——白马人的重要聚居地。池哥昼、土琵琶弹唱等白马人民俗文化,让这里充满神秘色彩。
“池哥”是白马人信仰的先祖神和山神,面呈怒相。“昼”在白马语意为舞蹈。作为一种原始古朴的祭祀性集体舞蹈,池哥昼以独特的面具、舞蹈动作等闻名,是白马人的一项代表性民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4年,文县成功申报成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当地正借助系统性保护传承白马人民俗文化,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让一个个“白马山寨”的民俗、文脉实现活态传续。
探不尽的神秘
自文县县城出发,溯白马峪河前行,群山抱翠,曲径通幽。
待刻有“池哥昼”立柱的寨门缓缓映入眼帘,便来到了铁楼藏族乡草河坝村。
这里白马风情独特迷人:放眼望去,红檐白脊的民居错落有致,屋脊正中端放圆形石帽,上着一根石制羽毛,檐角公鸡模样的雕塑傲然挺立,廊桥、磨坊,古树、溪流,一物一景尽显灵动、神秘。
草河坝村党支部书记杨爱军告诉记者,房脊点缀的是沙尕(沙尕是白马语音译,意为“插着白色鸡毛的帽子”)帽造型,屋檐两端高高站立的白公鸡,则是白马人独特的信仰表达——传说因白公鸡鸣叫曾救过白马人祖先性命,白马人为表感激便将白公鸡作为信仰传承下来。
白马人主要生活在我国西南部的白水江畔,部分语言与藏语相通,又称白马藏族。关于“白马”二字,史书曾出现多次。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北史·氐传》也写道:“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曾对白马人进行脱氧核糖核酸(DNA)研究后发现,白马人是东亚最古老的部族之一,与藏族并不同源,其祖先应该来自氐羌,因此白马人也被认为是氐族后裔。相关情况至今仍在探究。
我国白马人约有2万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文县、四川省平武县和九寨沟县。
由于地处偏僻,白马人古老独特的民俗文化鲜为人知。白马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民俗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言传身教,建筑、服饰、歌舞及各类传说则是重要载体。
在草河坝村白马民俗文化博物馆,记者看到关于白马人历史文化、民俗、民族特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一陈列。杨爱军说,草河坝村在2020年特大暴洪泥石流灾害后受损严重,他们在村落修复中分门别类修缮,对不可移动文物,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恢复原貌,对可移动文物如器皿、生活用具、衣服等,则集中收集保护陈列展示,力求将白马人独具特色的物质、精神气息完整保存。“一代代白马人坚守传承,让独具特色的白马文化繁衍生息。当下保下来,后面才能传承发展好。”杨爱军说。
在草河坝村白马人民俗旅游文创产品销售中心,记者看到白马人服装、面具、首饰、鞋垫、千层底布鞋等300余种商品琳琅满目。墙壁上13米长的真丝画作品《白马长卷行》,铺陈着白马人的图腾、信仰、婚俗节庆等民俗文化。
谱不完的新曲
行走在草河坝村,记者偶遇4位身着白马服饰、准备排练节目的村民,其中一人手持柱状和锤状木棒,一人手持筷子和碟子,另两人则分别怀抱琵琶及三弦。
他们的服饰以通体黑色或白色为主,点缀或“米”字、或团花、或三角形的图案,青色、黄色、粉色等带状褶纹相接。
领队村民欧代荣未着白马服饰,他告诉记者,白马人信奉“万物有灵”,这些图案正反映着白马人对自然、农耕等的崇拜。比如“米”字图案象征太阳的光芒,圆形团花代表圆润柔美的月亮,三角形象征小巧可爱的星星,24折的褶纹代表二十四节气。
欧代荣说,他们5人都来自一个村民自发组建的三弦弹唱团。“我们的队伍总共30多人,今天我们5人正好有空,便想着排练排练。在铁楼藏族乡还有好几支这样的队伍。”
“喜相逢,咱们都是年轻人,花花世界农民工。开塔吊、打隧洞、流水线、绣苏锦……”激昂的歌声中,木棒相互敲击爆发沉闷的“砰砰”声,筷子击打碟子发出清脆的“叮叮”声,三弦琵琶时而低沉时而绵长扫弦,使人不由自主跟着律动跺脚、鼓掌。
演罢一曲,村民和听众意犹未尽。只见乐器舞动、衣摆飞扬,曲声又至:三国英雄数马超,神机妙算孔明高。文武全才关夫子,张飞喊断当阳桥……
欧代荣说,文县在三国时期属阴平郡,为阴平古道必经路段、魏蜀交锋之地,三国文化在当地家喻户晓。三弦弹唱在文县流传亦有百年之久,已成为特有民间文化品种,曲词中有对朴素生活的歌唱,也有对历史文化的传诵。
十一二岁就开始弹唱的村民陈记彦,既是团队核心成员,也对曲词最为熟悉。他一边展示当地村民王伯岐整理的《月调背宫曲词集》,一边告诉记者,过去曲词口口相传,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技艺,如今他和很多熟悉曲词的村民自发收集整理并传唱,助力白马特有民俗走出大山。“我们团队在陇南、兰州等地都演出过。”陈记彦说。
陈记彦介绍,近年来他们在弹唱中还加入了锅盖、板凳等生活化的元素。“这能增添摇滚感,而且新生活也需要新元素。”
剪不断的乡愁
“山寨的春天已经到来,白马山寨欢迎您,池哥火圈舞跳起来,五色的美酒端起来……”时至晌午,嘹亮的歌声从草河坝村一处农家乐里飞扬而出。
36岁的曹煜端着自家酿造的咂杆酒,缓缓张开双臂,围着圆桌给游客献歌敬酒,热情好客中瞬间点燃游客,大家不自觉地拍掌附和。
2015年,在外闯荡的曹煜决定回村。用他的话说,“放不下浓浓的乡愁”,“有时梦中都萦绕着跳池哥的画面”。
腊月至年关,这里俨然歌舞的海洋——自腊月初八起,每天晚上,全村男女老少都会围着火圈唱歌跳舞。每年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草河坝村白马人会高举火把,在白马河畔高声歌唱、尽情舞蹈,表达美好的新年祈愿。
曹煜自记事起便跟着父亲参与属于白马人的盛典。在他的记忆里,“大人们围着圈跳池哥,小孩子也在一旁随歌曲舞动,舒畅,快乐”。
曹煜还记得,过去池哥昼一跳就是两天,挨家挨户跳,家家户户准备好熏制的腊肉、甜美的咂杆酒,迎接舞者和参与的村民。“如今还有各地游客徜徉其中。今年正月,上万人来到这里与白马人共度佳节。”
除了经营农家乐、担任池哥昼舞者,曹煜还是一名学徒,师从甘肃省级非遗传承人班杰军,从事白马人面具雕刻。
站在曹煜的小院里抬眼望去,怒目、剑眉、肌肉凸出但形态各异的池哥面具悬于梁上。这些都是曹煜的作品。
农家乐不忙时,曹煜会钻进一旁的工坊,端坐板凳上,左手拿着勾勒好线条的圆木,右手持刻刀剜挑。
“面具是池哥的灵魂。”曹煜说,千人千面,池哥面具同样如此。“机器能批量加工,但总感觉少了些灵气。人融入其中,去感受、去想象,才能刻出池哥的魂,才能传承白马人的魂。”
杨爱军也是返乡青年。他告诉记者,过去这里山大沟深、交通闭塞,为了生计,村里的能人外出闯荡,带领村民走出深山务工增收。如今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藏在深闺的“白马山寨”被越来越多人青睐,返乡创业的青年慢慢增多,草河坝村已有民宿15家、农家乐6家。
曹煜说,他把年纪较小的孩子一直带在身边、留在村里,不仅教他白马语,还言传身教各种烙有白马印记的传说与民俗,希望让更多属于白马人的记忆留下来。“让乡村留下记忆,让村民记住乡愁。”
35岁的张涵2019年返乡经营民宿。还未进入她打造的秘密花园,绿意早已在藤蔓带动下探出。步入其中,曲径在花海中蜿蜒,绣球花、玫瑰花、格桑花、马莲花等争相开放,给传统的白马民宅增添更多浪漫。
平日,除了照料23间客房,张涵还喜欢在社交媒体分享村民打麦子、水磨面等日常。“这种细碎的小美好,纯粹、清晰、治愈,也希望更多人看到白马村落和文化。”
“激活乡村文脉,离不开社会帮助和村民守护。”铁楼藏族乡乡长班禅禅说,这些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白马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也是白马山寨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瞭望》2024年第30期 )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