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核心业务P2P!陆金所这一举动是无奈之举还是大势所趋?

收缩核心业务P2P!陆金所这一举动是无奈之举还是大势所趋?
2019年09月17日 20:11 央行观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陆金所(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日前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4.69亿美元增至9.19亿美元。

对于增资的原因,陆金所相关负责人9月11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应称,陆金所科技是陆金所控股旗下非常重要的科技板块。此次增资有利于未来陆金所控股科技板块业务发展。

陆金所(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2月,法定代表人为兴业银行前行长李仁杰,GIBB GREGORY DEAN(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任公司董事,经营范围包括投资咨询,国际经济信息咨询(金融信息除外),市场营销策划咨询,企业管理咨询等。(更多原文点击《陆金所要收缩p2p?陆金所科技增资至9.19亿美元》阅读)

对此,「看懂经济」邀请几名看懂经济评论作家对此文进行了深度解读。(评论内容精选自看懂App的解读)

其实,陆金所收缩P2P乃至自营资金资产业务,加大科技投入进而转型”金融+科技“的开放平台模式,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大势所趋。从市场与监管看,受宏观经济下行、市场风险暴露、加强牌照约束、强化杠杆限制等影响,陆金所过去偏重依赖资金资产驱动的模式难以为继(比如普惠收入超过8成),必须要有新的突破方向,而利用自身金融优势和平安的科技积累,走上fintech快车道实是当前的热门和方向。

从模式和能力看,陆金所已初步实现轻资产模式转型,即由过去单一机构独立完成信贷业务,变为打造聚合开放服务平台,利用金融科技将信贷业务模块化,与合作金融机构分工完成产品设计、获客营销、客户准入、风险评估、增信、贷后管理等服务环节,实现“将环节开放,将能力聚合”。从估值看,金融科技的估值倍数和溢价空间自然远高于纯金融业务,对于早已完成C轮且高估值的陆金所更是要尽快登陆资本市场,做大估值。

但必须看到,虽然陆金所科技增资到9.19亿,投入不断增大,但纯科技的收入实现难度远大于资产资金业务,很难一蹴而就,如何能做好转型做实收入做优样板做出价值,将是陆金所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陆金所的战略方向是在平安集团的统筹之下发挥协同效应。成立之初虽试水P2P,并将其作为合规业务,但其一直在关注大环境的变化和监管的要求,业务也在随趋势而变。

首先,从P2P来看,如果只是充当信息撮合的角色,而不去介入到金融行业的实际运作过程当中,实质上无法让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P2P企业的风控成本、坏账成本、合规成本不断增加,收益不断减少。整体来看,有场景的消费金融才是未来,因此陆金所后续将转向消费金融。

其次,陆金所的关键使命是用科技服务客户。这个客户包括C端客户,也会包括B端客户。如转型作为科技平台赋能集团内外的金融合作伙伴,有望带来更好的新利润增长点,自身也会有更好的估值。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