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蔚来资本发布《2022投资展望白皮书》

重磅 | 蔚来资本发布《2022投资展望白皮书》
2022年08月15日 11:54 投中网

近日,蔚来资本在五周年聚会上重磅发布《蔚来资本2022投资展望白皮书》。

蔚来资本投资团队基于对产业终局的思考,将行业调研及洞察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并首次对外发布《蔚来资本2022投资趋势展望白皮书》,分享在未来5至10年,蔚来资本对汽车与物流、新能源及硬科技的趋势性洞察及研判。

蔚来资本进行产业布局的底层思考是:聚焦新型能源和智能电动车等产业的投资机遇。

近几年,电动车渗透率大幅提升,电动车是承载自动驾驶的完美载体。自动驾驶会为人们释放大量的时间。当真正的自动驾驶或高阶辅助驾驶到来的时候,车会成为人们的第二生活空间。

能源行业方面,交通体系的能源形式变化对能源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电池规模化提升,成本大幅降低,锂电池在分布式储能和一些储能场景得到大规模应用。中国当下正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可再生能源也需要先进的储能技术。

本文节选了白皮书报告的部分精选内容。

能源

“十四五”期间,中国加速向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开始转型。

蔚来资本认为,光伏产业链的技术变革及新技术大规模应用会推动成本下降。随着补贴退坡,中国已于2020年基本进入光伏平价时代。同一时期,由于电力价格市场化提速,煤电价格上涨,光伏发电优势更为突出。

我们预测,2021 至2025 年,光伏新装机容量增速是整体发电市场新装机容量增速的三倍。从长远来看,光伏技术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极具有优势。

蔚来资本看好、并将投资下一代的光伏技术。我们认为,钙钛矿是非常好的投资标的。

自19世纪以来,硅一直是太阳能电池中使用的主要半导体材料。但是,常规太阳能电池板中使用的硅晶体制造过程复杂且昂贵。

作为硅的替代物,钙钛矿具有高转化效率和低成本的优势。目前,单层钙钛矿的效率已经可以超过晶硅;叠层钙钛矿的转化效率理论上可达 43% 以上。所以我们认为钙钛矿是非常好的下一代光伏投资标的。 

碳中和目标确立后,住建部和交通部计划80%建筑立面安装光伏,这为晶硅幕墙和薄膜电池提供了机会。

随着光伏建筑一体化(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 BIPV)的推进,我们将重点关注轻质柔性组件领域的投资机会。

光伏建筑一体化,是指将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阵安装在建筑的围护结构外表面来提供电力。轻质柔性组件轻、薄、柔韧性佳,应用场景广泛且安装更简单。蔚来资本测算,其市场空间可达1.3万亿元。

随着全球光伏电站增长,电站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及智能化运维技术得到关注。

如何提升运维效率,使得光伏能够有效地运营更长的时间,即使其收益回报时间能够更长,这里“大数据+硬件”构建了一定的技术壁垒。国内智能运维尚处于较粗放的阶段。在日益提高的运维需求之下,我们将持续观望市场上的各种智能运维产品。

能源结构的改变推动储能市场快速发展,其中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适应性好、能量转换效率高,是新型储能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

我们先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近两年“储能”开始成为很热的话题?

传统能源,以热能、化学能源为主要核心。化学能源主要来自于煤、天然气、石油等,其物质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储能装置。

近些年随着能源生产方式的转变,我们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包括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这些能源都没有稳态的能源存储媒介。因此,我们会考虑用其他的形式把这个“场”转化为“物”,储存下来。

能源的储存有多种方式,不同的方式对应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的能源转化效率。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是新型储能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

我们认为,2025 年,全球动力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接近 1800吉瓦·时(GW⋅h),到2030 年,将达到 3000吉瓦·时。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接近297吉瓦·时(GW⋅h),我们预计这个数字在2030年将增长到2257吉瓦·时(GW⋅h)。

在众多电化学储能技术中,我们认为锂电池是电化学储能技术中的重点发展方向。其中半固态/固态电池会是锂电池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电池技术将沿着“高能量”及“性价比”两条主要路线发展。

将上游原材料在电池中的规模进行细分,我们预测,到2030 年,整个原材料市场将接近 3 万亿元,正极材料市场规模将超过 9000 亿元,负极材料市场规模将超 2000 亿元。

基于此测算,很多细分的材料市场规模都将超千亿。我们认为,在电池原材料这个细分领域,增长性确定、有非常多的投资机会。

正极材料中,高镍三元和磷酸铁锂会是未来的主力。磷酸铁锂材料可兼顾动力与储能场景,在2025年,预计这两大场景中的出货量将达180万吨。三元材料方面,我们认为能量密度更高、更具成本优势的高镍低钴/无钴材料占三元材料的份额将逐步上升。 

负极材料方面,石墨是目前负极主流材料,人造石墨市场通过工艺改善及技术革新,有望实现节能减排和降本。硅基材料能量优势突出,是未来负极材料的发展方向。

应用层面,磷酸铁锂目前以安全性成为了储能和商用车的首选。未来,我们认为中高端的车用电池将以高镍三元体系为主;中低端车将以磷酸铁锂为主。中低镍的材料体系将逐渐失去市场份额。

作为循环经济体系中的最后一个环节,锂电池回收是必然趋势。2019年是动力电动车爆发元年。随着动力电动车的普及,电池回收是一个大的趋势。以贵重金属的价格作为基准,蔚来资本预计,2030年整个市场规模可以超千亿。

我们认为,未来锂电池回收的成功因素将从早期的渠道的规模(2023年之前),回归到精细化工这个本质(2025年之后)。

在大化工、精细化工的行业领域,能够做高效成本管控的企业,更有可能在行业里处于优势地位。2028 年之后会是一个技术突破期,比如等离子回收、原位修复等技术,都是蔚来资本在提前布局的一些领域。

汽车与物流

全面电动化是一个时间问题,而非“是与否”的问题。提到电动化,大家首先会想到电动汽车。我们认为,各种交通工具,从两轮的电动摩托车,到乘用车、重型商用车、轮船、飞机等等,都有电动化的可能——万物皆可电动化。

交通工具的全面电动化市场,现在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这其中孕育着大量机会。

我们预计,到2030 年,中国电动工具全面电动化将会是一个超万亿美金的市场。如果加上其运营、零部件等方面,市场规模将再翻一倍。

要实现全面的电动化,其需要三个核心的要素:

第一,是极致的产品性能,其核心驱动力是动力电池和电驱系统。电池的性能提升及成本下降,以及电驱系统的集成及技术创新,都大幅提升了电动化交通工具的性能。

第二,多样化的能源补给形式,支持电动化交通工具以更高效、经济的方式落地。目前,乘用车的换电已被证明为切实可行。商用车方面,换电能在集中、恒温的情况下为电池进行充电,这样可以提升电池的生命周期。若摊销到整体的运营公里数上,换电的电池成本将低于快充成本——即换电又快又便宜。

第三,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总所有成本)是全面电动化的基础。目前来看,多种电动交通工具已经展现了一定经济性。随着技术日趋成熟,经济性有望愈加凸显。比如电动轻卡,电动摩托车的 TCO会优于同级别的燃油车。

我们认为,自动驾驶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超十万亿美金。自动驾驶赛道的想象空间,不亚于动力电池。

我们观察到,自动驾驶有三个变化:商业化、联盟化和场景化。

商业化——我们预测,高级别的自动驾驶(L3 及以上)市场渗透率有望在2025 年达到10%、2030年达到30% 。

高级别自动驾驶相关的核心器官正在加速成熟与发展。如果我们把自动驾驶比作一个人,自动驾驶的眼睛(激光雷达),大脑(自动驾驶算法)及心脏(大算力芯片)都在急速优化。其背后有以下几点原因:

激光雷达已经开始全面商业化,这是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前提之一。近几年,随着激光雷达技术趋于成熟,其成本直线下降:2018年时激光雷达的成本是 5 万元/颗。这个成本预计将于2023年下降至6000元。2021年,蔚来汽车ET7量产车型标配激光雷达,推动中国多家车厂迅速跟进,后续激光雷达将不仅是高端车的标配,后续有可能会进入中端车市场。

大算力芯片的普及。大算力自动驾驶芯片预埋量产车,保证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的数据处理能力及算法持续迭代的可能性。目前国际上,特斯拉FSD(144 TOPS)及英伟达 Orin X (254 TOPS) 已实现量产。黑芝麻智能的A1000芯片(116 TOPS)也已进入量产阶段。

大规模的数据自动化。随着量产车型投入市场,车厂收集的海量数据,建立闭环自动化,从而持续迭代自动驾驶算法。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势力车厂通过自研模式建立数据及算法迭代闭环,传统车厂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模式,通过海量数据、闭环自动化及数据驱动的算法迭代,共同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软件发展。

联盟化——本报告主要侧重介绍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联盟化。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公司还不具备把Robotaxi 推到商业化程度的完整能力,所以较多的形式是三方联盟(主机厂 – 出行平台 – 自动驾驶公司),推进Robotaxi的商业化进程。

场景化——自动驾驶技术作为生产力新物种,已渗透到各类作业场景,包括Robotaxi,干线物流、港口物流、市内环卫等。

汽车行业的第三个变化,与商业范式相关。在汽车领域这成为 “X as a Service”。

智能汽车正在从移动工具向移动生活空间转变。传统整车行业作为民用工业的“皇冠”,平均收益率不仅明显低于软件,半导体,机械等行业,也低于整体行业平均值。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变,商业的重心已经从“商品”转移到了“人”,简单的生产制造和逐层加价销售的模式正在被挤压,主机厂将通过更多的软件技术和服务,直接与客户产生联系。因此, 我们认为智能汽车有机会通过各种增值服务,提升整个产业链的附加值。

就像智能手机一样——打电话已不是手机最重要的功能,手机真正的价值也不在于手机硬件本身,而是通过智能手机连接的各项服务——智能汽车也会产生相似的演变。

目前智能汽车所提供的服务,如智能驾驶,能源服务,信息娱乐等,已经展现出极强的成长性,消费者能以更低成本获得更多体验服务。未来,我们进入汽车的原因将不仅是从a点到b点的位置移动需求,我们可能是为了听一场沉浸式的音乐会,看个4D VR 电影,开个视频会议,冥想或露营。我们认为未来的智能汽车,将会演化出多种与体验相关的、更具价值的增值服务,都可以通过订阅的形式触达消费者。

随着功能的增加,消费者对于“X as a Service”的支付意愿会有所增加。这将带来车厂商业模式的转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汽车消费者的需求将从底层的安全舒适物质价值需求,演变到认同及自我实现精神价值需求。

智能汽车的增值功能服务,只有在必要性和体验价值高度契合的情况下,消费者才会买单,服务提供者才能够赚取更高的回报。在智能汽车时代,用户对于生活方式和服务的认同,要远高于对单纯品牌的认可。

衡量一个伟大公司的能力,关键是看他是否具有长时间锁定客户的能力。随着智能汽车厂商商业模式的转变,资本市场对其估值方式也明显区别于传统主机厂。特斯拉的服务收入从2014年到现在,实现了53%的复合增长率,营收占比也越来越高。资本市场也将特斯拉与苹果、奈飞及其他高科技公司归为一类,关注其每个用户的全生命周期收入(ARPU),从而给予其类似于软件或互联网公司的估值倍数。

“车即服务”并不是简单的商业模式改变,而是技术变革与商业逻辑变革的结合,也为汽车行业的价值提升带来了新的机会窗口。

 硬科技

蔚来资本认为,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会带来车用半导体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也会重塑整个半导体行业的格局。汽车半导体将成为未来半导体行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2010年,汽车半导体占全球整体半导体市场的 9%。随着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我们预计,到 2030 年,这个比例将达到30%,车用半导体成为半导体行业最大的单一应用市场。

车用半导体的单车货值及用量都会大幅度的上升,主要推动因素来自于三个方面:电动化、智能驾驶以及智能座舱。

以手机行业为参考,在传统手机向智能手机转变的过程中,手机的半导体货值由 10 美金增长到 180 美金,呈 18 倍增长。

传统燃油车的半导体货值约 250 美金,我们预测,成熟电动智能汽车的货值将达到 2500-5000 美金,呈约 20 倍增长。

同时,国内车用半导体的自给率不足5%,国产化发展空间巨大;伴随国内智能电动汽车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后续国际化市场的拓展,国内具备孕育车用半导体行业巨头的潜力和机遇。

汽车电动化推动了功率半导体器件发展,为孕育本土碳化硅(SiC)产业链巨头提供了机遇。SiC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器件耗损低的优势,在智能电动车上愈发显著,国内外厂商开始大量应用。

市场普遍认为,2021年是中国市场进入碳化硅应用的元年。新能源行业开始逐步使用SiC器件,同时大量的中国本土主机厂(OEM)也开始应用碳化硅,碳化硅迎来新能源和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双重利好。Cree预计到2026 年,整个碳化硅市场规模达到 60 亿美金,我们预期届时的市场规模可能会超出预期。

随着自动驾驶等级提升,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将逐步域化并向中央计算架构发展。同时,随传感器数量增加,传感器数据处理量与融合要求大幅提升,对芯片算力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智能座舱将支持更多交互及娱乐功能,其芯片算力将成倍上升。智能座舱在满足更安全、更便捷的驾驶功能之外,将更加关注在不同场景下的极致用户体验。

智能电动池汽车领域是AR/VR技术的最佳应用场景之一。众多OEM新车型智能座舱芯片性能持续提升,能够为AR/VR设备提供更好的能源、算力以及其他场景支持,AR/VR技术在智能电动汽车的应用大有可为。同时智能电动汽车作为移动生活空间,具备提供更多用户场景的各项基础设施。

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也为汽车产业链带来了新变化。

以智能座舱为例,传统的座舱供应链由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等构成。为满足更多样化及个性化的用户需求,智能座舱行业快速发展,主机厂在方案应用上的主动性更强,主机厂通过自身产品和场景定义,整合一二级供应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供应链效率,加快产品及应用研发迭代速度,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增加用户服务场景。

智能制造的本质逻辑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智能制造主要呈现四个特征:

■ 自动化,通过 3D 打印、机器人的应用,实现自动化效率的提升。

■ 网络化,通过数据互联和系统集成,提高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 信息化,通过云端部署及工业软件的进一步应用,提升生产效率。

■ 智能化,通过智能仓储物流实现全产研效率的提升。

中国是制造业的大国。过往,中国工业增加值占全球的30%,而中国工业软件的市场规模仅占全球比例不及10%。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差距。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驱动工业软件市场的进一步扩张。2017年,工业软件的市场规模为 1000 亿人民币。我们预测,到2025 年这个规模将接近 4000 亿人民币。

智能制造技术推动汽车生产效率提高,并向柔性化和定制化转变。

以单车生产时间为例,特斯拉借助智能制造的技术,将单车生产时间从 30 小时优化到2021年的 10 小时。同时单生产线的车型生产数量也会大幅提升。这部分的升级主要受益于三方面的技术:3D 打印、工业机器人和智能仓储物流。

中国在智能电动汽车全球市场有很大的先发优势。

目前,新能源汽车整车出口量年化增速为60%,远高于整车总体的出口增速。与传统整车出口目的地不同,新能源整车出口以欧美等发达国家区域为主,且平均价格高于传统燃油车整车出口价格。

中国智能电动车的出海战略也已经从这个整车的贸易出口,向产业和品牌的国际化出口转型。

借整车出海的大势,中国零部件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也在加速。中国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都有目共睹。

动力电池方面,中国动力电池的装车量份额全球领先。宁德时代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占全球市场份额近 30%。

中国新势力造车品牌对于天幕玻璃和激光雷达的应用,推动了技术迭代,提升了产品性价比。目前,变色天幕玻璃等产品也开始进入中端车型。国产的激光雷达产品性价比高,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

随着国产化趋势的持续深入,中国的新能源智能整车和汽车零部件也终将登上国际舞台。中国本土有望诞生多家世界级的汽车产业链企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