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藏了百亿、千亿级独角兽

“专精特新”藏了百亿、千亿级独角兽
2022年08月19日 10:43 投中网

在科技热这一大的经济产业发展潮流下,投资机构近两年有一个明显的转向——投向一些专精特新企业。在投资机构眼里,专精特新的概念是什么?在投资组合中又是怎样的规划?未来的退出路径又是如何?

第16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CMC资本合伙人徐晨的主持下,国科嘉和执行合伙人陈洪武、紫金港资本董事长陈军、国投招商浙江区总经理杜金良、钛信资本创始人、董事长高毅辉、清新资本创始合伙人胡宇晨、东方嘉富创始管理合伙人徐晓、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张朋这7位VCPE行业的资深投资者,围绕“专精特新、做强实体,为中国经济筑基”等话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专精特新这一概念于2011年提出,国科嘉和执行合伙人陈洪武说,专精特新类型的企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不确定性高、风险高。因为“新”就意味着别人没试过、或者没有完全试成功,这就需要试错。国科嘉和是国科控股直接管理的一级企业,设立之初就肩负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任,因此所投项目绝大多数是专精特新企业。

钛信资本创始人、董事长高毅辉提到,钛信资本投资组合中专精特新占据一半以上的比例。从2017年年开始投资此类企业,比如华大智造、海光信息等。为推进专精特新发展,资本市场极大地支持企业上市融资,项目退出渠道更通畅,我们的退出效率也比较高。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张朋认为,走向专业,做垂直化,就是专精特新。紫金港资本董事长陈军提出,对专精特新的理解除却隐形冠军外,还有一个标准,即相当有规模和竞争力。国投招商浙江区总经理杜金良认为,专精特新是放在产业链里发挥关键作用的企业。

清新资本创始合伙人胡宇晨则从更细分的领域去诠释专精特新,“我们所投资的清洁能源以及循环经济领域的项目,绝大多数都是具有专精特新特色的企业,在细分市场领域都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具备很强的专精技术能力”。东方嘉富创始管理合伙人徐晓认为,专精特新越来越成为一个创业企业最基础的标准,尤其是专业化和精细化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做到了专和精才能生存下来,做到了特和新才能成为隐形冠军。

国投招商浙江区总经理杜金良说,国家在资本市场的政策越来越友好,专精特新企业的形势一定是好的。国科嘉和执行合伙人陈洪武则认为,一个企业的成功并不是以IPO为标准,还有财务回报、并购重组,发挥作用的空间还很大。

以下为现场探讨实录,由投中网进行整理:

徐晨:非常感谢投中,也感谢在座的各位,我们今天下午进入论坛的环节,照惯例我们请在座的各位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和所在的机构的简单的情况。我们从陈总开始。

陈洪武: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受投中的邀请,我来自国科嘉和,国科嘉和是中国科学院嫡系投资平台之一,也是国科控股直接管理的一级企业。我们在设立之初就肩负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任,希望通过资本的借力与国家的产业经济相结合,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

经过十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成长为涵盖了从天使、VC到PE全成长周期的投资机构,主要的投资聚焦在国家鼓励的科技创新产业。

陈军:杭州的创业环境非常热,我也是杭州本地化机构,我们是浙大校友一起发起设立,我们总部在深圳,杭州有一个比较大的团队,今年是第八年,我们投了80多家企业。有接近30家跟浙大校友有关。我们80多家被投企业里,基本围绕着细分龙头,喜欢做陪跑。

杜金良:我来自国投招商,在管的主力基金是先进制造产业基金,管理基金合计资产规模超1000亿,机构的历程也是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也是走过了13个年头。

因为是先进制造产业基金,所以公司首先秉承的是落实国家使命和战略,其次坚持市场化的运作和管理。国投招商不是一个从事招商的机构,国投和招商分别代表两个主要的股东国投集团和招商局集团。

在投资方面,我们主要聚焦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生命科学。从过去的投资组合来看,我们投了宁德时代、蔚来汽车、迪哲医药、信达生物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行业龙头。

高毅辉:我是来自钛信资本的高毅辉,钛信资本是一家成立7年的投资机构,目前基金规模有36亿,一共投了12个项目,平均一个项目投资约3亿,每个项目投的比较重,这是我们的一个特点。

第二,钛信资本所投项目以龙头企业为主,这12个项目有7家都是全球龙头企业,包括奥美医疗、道通科技、海光信息、华大智造、英诺赛科等,分别在医用敷料、汽车智能诊断、服务器CPU芯片、基因测序仪、硅基氮化镓等领域,均是全球排名前三的公司之一。

第三,我们侧重于中后期的项目。平均投资周期在三年半到四年的时间,平均回报4-5倍。

胡宇晨:我是清新资本的胡宇晨,清新资本是一家创立于2017年的早期投资机构,一共管理4只人民币基金以及1只美元基金,清新资本专注双碳领域的投资,主要包括绿色低碳能源、绿色能源应用、节能降碳以及清新特色的循环经济方向,致力于推动基于绿色低碳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

徐晓:我是东方嘉富的徐晓,东方嘉富以一级市场直接投资为主,同时也有部分的母基金业务,今天很有幸在座有两位GP已经是我们母基金的合作伙伴。我们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先进制造和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疗健康。我们在专精特新上面有很多布局,从16年成立到今年6年的时间,投了大概90家企业,其中有约50家是专精特新企业,有15家左右是国家级的,30多家省市级的。

张朋:我是北极光创投的张朋,我们是一家综合基金,专注于三个大的赛道,科技、医疗健康和消费。从05年成立以来,到现在有17年的历史,我们一共管理10支基金,6支美元基金、4支人民币基金,总资产管理规模300多亿人民币,以投资早期公司为主,80%在A、B轮。从北极光成立开始我们的投资策略就是早期+科技,不论是看消费、企业服务,还是医疗健康行业,都是遵循着科技去赋能整个行业上的改变这条主线。  

2005年中国互联网刚开始没多久,我们投资的第一个项目是半导体公司,当时投半导体的基金非常少。一路走来,我们回顾发现投资的大部分公司都属于专精特新类的企业,只是当时还没有专精特新这个叫法,但现在总结发现,早期耕耘正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吻合,这也是产业发展的规律。

徐晨:我是今天本场的主持人,我叫徐晨,我们是一家综合性的基金,原先偏重于中后期投资,现在在管的规模有300亿人民币左右。在非常长的时间我们是大文化+消费的投资策略。大概从17、18年开始,我们在科技领域进行更深的布局。因为我们发现科技逐渐地成为其他很多行业的助推器,或者是成长的一个基因,所以加大对科技本身的投资也是一个更加清晰的主题。

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挺大,很多的VC早期机构都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到底是选一个非常宽的赛道,还是选一个细分的,垂直的赛道。其实这个垂直的赛道,从当下的角度来看基本就是指是专精特新这一特别领域。

第一个问题,大家现在都在投所谓的专精特新的企业,在座的各位老总,对你们来说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专精特新在您现有投资组合里是什么样的比例?也请各位预期一下贵机构对专精特新投资的整个趋势。 

陈洪武:过去一段时间科技行业非常热,很多投资机构都开始转到这个方向来。这可能是一个大的经济产业发展潮流。人们常说,21世纪是中国的时代,要真正拥有这个时代,必须在科技上对于全人类做出重大的贡献,有自己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当前的传统行业,所谓“传统”意味着这个行业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做的人很多,它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内卷。在卷当中痛并快乐着,是不是快乐我不知道,但至少真的很痛。在传统行业里,除非有特殊的资源、优势,否则现在进来很难赚到钱。很多传统行业,毛利水平10%到15%都已经非常满意了,我看过甚至5%到10%的毛利也有人做。因为传统行业真的没有多少门槛,没有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跨越式发展其实很难。所以倒逼科技发展也是不得不的选择,一个是时代的需求,另外一个是自己的选择。

国科嘉和一方面有来自于中科院体系内稀缺的案源,这是我们挖掘项目的优势;另外,作为技术资本,我们也有贯穿于技术、人才、产业链和市场的全要素赋能矩阵。

我们投的项目中绝大多数都是现在的专精特新企业。所谓的专精特新,一到“新”这个方向,意味着有很多不确定性、风险。新意味着别人没试过,或者还没有完全试成功,这种情况下意味着有很多需要试错的过程。

试错坦率地讲,不是单靠某一个人,某一个小组能把一个行业搞明白。这个过程意味着吸收技术专家、经营方面的人才、政府相关部门,当然还有大量的愿意冒投资风险的投资人,大家一起培育,才能把一个项目重新变成一个真正的具备产业引领能力的企业。

在专精特新里,说实话没有哪个公司一开始就做得非常顺的,都属于不断探索和试错,不断跌倒爬起来,不断地摔倒,最后,个别的才能冒出来。所以这个行业赶上了历史的机遇,但是过程会很坎坷,也需要各位从事这个领域的投资人,多点耐心,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徐晨:从您的投资策略来看还会加大这块投资吗?

陈洪武:我自己把所有资源都放到科技创新上去。

徐晨:高总,你们选择标的的数量是非常精简的,你现在有多少投资标的在专精特新范围内,从今年、明年的投资策略来说,将如何布局这个方向?

高毅辉:钛信资本这几年投资的项目,专精特新占据的比例比较高,超过投资组合的一半。比如我们上市的第二家企业道通科技,这家公司主要做汽车智能诊断系统,一个隐形冠军,在国内知道这家公司不多。其市场主要在全球,特别是在北美,市场占有率非常高。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专精特新项目,我们在2017年下半年投资,道通科技2020年3月份科创板上市, 2021年实现退出。

另外,像华大智造、海光信息,以及后面我们投资的道通智能,还有像格林晟、准时达,应该都属于专精特新的范畴。近年来,专精特新在资本市场得到了非常大的支持,我们应该可以看到现在A股上市企业中,专精特新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我们这些专精特新项目,在退出效率上也很快,比如说海光信息和华大智造,这两个项目在2020年的五、六月份完成投资,海光信息明天挂牌上市,华大智造也已拿到发行批文,进入发行状态。整体来说,市场对于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还是给予了非常大的助力。

徐晨:我觉得北极光的维度很多,算是比较早耕耘这一块的机构,想请张总谈谈作为一个美元和人民币兼有的机构,现在怎样看待专精特新方向,你们投资策略及之后的计划是什么?

张朋:我们是专注做早期的投资机构,专精特新是这两年提出来的,我们真实的体感是这样的,我负责整个企业服务塞道的投资,以软件为主,大概在2012年,很多公司还没有数字化,他们用的软件是单机板的软件,还没有上云。12年、13年移动化在中国迅速普及,那时比如说移动类的软件,包括在手机上的客服也好,有些HR、OA也好,都是很新的东西。

我们当时投的公司是做通用类产品。但是过了几年以后,这种通用行业的产品,机会就没有了,或者说又出了很多类似的公司,客户对产品也更懂了,他会问你具体能解决我这个行业什么问题等等。后来创业的公司,就要选择特定行业和场景,只能解决某些客户的某些痛点需求。回头来看,投通用太难了,就需要往专业里走,做垂直化,今天就叫做专精特新。

从基金角度讲,不管在医疗还是硬科技赛道,做投资策略时都在想什么东西是差异化的。北极光做早期投资,投的是有创新性的东西,有先发优势、有壁垒。放眼全球,我们的软件公司能够出海竞争,中国造的东西能够替代海外制造的东西,在某个领域替代掉某个关键技术,每年行业都往更垂直更细分走。医疗行业也是,包括医疗器械,诊断等等,同样是关注行业细分领域里面的某些技术在这个细分场景的机会。综合下来,其实除了非常传统的消费型企业,现在的消费里也有一类科技型的消费产品,比如说各类机器人,智能宠物,能模拟人的AI产品等,它们的壁垒也很高,这些也是专精特新。

徐晨:我想请另外四位嘉宾分享一下,对专精特新具体行业怎么看?各位做具体赛道筛选时的策略是如何的,以及对于同样是专精特新的企业是如何进行优先级排序的。

陈军:我理解这个专精特新,大家用的更多是隐形冠军。其实欧洲的隐形冠军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收入要10亿欧元以上,这个标准是不低的。它在这个领域是有生存力的、规模和竞争力。

第二,中美有越来越明显的技术分杈,可能就是卡脖子,更多靠细分领域。我们去年有幸投了5家,我们有5家是专精特新。我们当年投的时候确实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专精特新也好,卡脖子技术也好,实际上围绕的是中国产业链升级,我们原来更多偏向大规模制造,所以我们讲的是效率和规模。而现在已经中国过了这个阶段了。现在是整个产业链的完整,原来百分之七八十的设备可以借助全球的供应链,或者是全球产业链互补,当时中美是蜜月期,很多事情我们是学习或者拿来,现在很多东西必须自己做,我们这些年投了很多,包括国家的02专项、整个测试风险,每个细分领域都值得称得上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中国未来的关键领域要完全自主,不可避免的是里面有些企业是百亿级企业,或者是千亿级。

刚才北极光提到医疗机械,我们原来也是拿来主义。包括深圳迈瑞现在也是被卡脖子,医疗器械的关键芯片,这方面我们是非常缺的。像杭州的几家,也算是各自医疗领域里国内最好的,但我觉得这个过程在座的每家机构其实都在探索或者摸着石头过河,或者裹胁在大潮中。

对我们而言,我们并不关心这个赛道有多大,我们关注深度有多深,我们投的企业是中等规模,很多企业占到10个点以上规模,我们喜欢陪他五到八年,慢慢成为专精特新,或者是隐形冠军。我们希望在卡脖子领域做一点贡献。

杜金良:现在的需求不代表现状,首先,我们要有更长远的眼光看调整。专精特新这个概念其实是工信部2011年提出的,从部门的政策上升到国家的政策有10年的跨度,这10年是大家研究共识的10年,10年来中国经济蛋糕越做越大。

第二,从政治上讲,我们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大家已经越来越趋同。第三,正如国家宏观层面所讲,世界百年未有之大格局,我们自身经济发展、总量增加,对新时代经济认识的深化已达成共识。我想这个共识肯定也是所有投资机构的共识,专精特新很多时候是放在产业链里去看的,并不是说体量大,而是发挥关键作用时起到了很大作用。

从我们自身来讲,我国投招商,从历史来看,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里都有我们所投的专精特新企业,我们属于先进制造领域里重点生根的,以及生命科学,这里面包括生物医药和高端机械,肯定是我们下一步要高度关注、持续跟进的。 

徐晨:胡总,您这支基金本身就可以说是一个专精特新的案例,是一支关注非常新领域,同时也非常专注的一支基金,您在对这支基金的部署上是如何考虑的?

胡宇晨:相比在座很多的综合性基金,我们是一个比较专注、专精的投资风格,专注于双碳投资赛道。我们最早的投资没有太多去考虑专精特新的概念,而是更多从产业链生态的角度去考虑,通过自下而上地去构筑产业生态,聚焦产业链,投资到最优秀的项目标的;自上而下地去进行深度的行业研究,洞察行业趋势,聚焦到最有价值的核心环节。 

2011年工信部首次提出了专精特新的概念后,近1-2年热度突然大幅提升,与政策导向以及资本市场的对科技领域的关注度密不可分。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重点关注的清洁能源以及循环经济领域,诞生了很多专精特新的企业。在清洁能源领域,我们投资了很多专业化和特色化的优秀企业,他们通过在细分领域的掌握专业核心技术以及强大的特色产品斩获高市占率以及高利润率;在循环经济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新颖化和精细化,通过创新的模式以及技术配合精细化经营走出特色的“新”和“精”的发展路线。

最后,我们关注到从今年开始欧美加速推进碳关税,相当于可能会显著提升中国出口欧盟产品的关税;第二,从去年开始中国碳交易市场开始发力,通过技术升级,降低碳排放的企业可能因此而获得收益;与此同时,碳交易市场的启动对清洁能源相关企业也意义重大,碳交易市场将调动企业对清洁电力的积极性,推动清洁能源发电占比提升,加快实现清洁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

徐晨:最后请徐晓分享一下,您的角色即是LP,自己也设立了很多垂直产业基金,对您来说专精特新这件事,它是一个已经确认的趋势,还是说您对某些方面还会有些顾忌,会不会觉得有些行业过卷和过小?

徐晓:专精特新,我觉得所有投资机构在投的时候,都不会把专精特新当成一个投资标准,它更多的是科技型创业企业生存发展的自然而然的结果。我们机构6年投资90家公司,有50家左右公司系专精特新,当时投的时候肯定不仅仅是因为专精特新而投。这个时代跟10到15年前不一样了,那个时候的创业公司更有些野蛮成长的味道,但现在已经是一个讲究精细化运营的时代,专精特新更多会成为一个创业企业最基础的标准,尤其是专业化和精细化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做到了专和精才能生存下来,做到了特和新才能成为隐形冠军,这已经成为企业在自己发展过程中自我发展追求一个目标。

我相信不管是GP还是LP,从2015年开始,这六到七年,所有企业都在以这样的方式衡量自己的发展路径。从退出角度讲,一个创业企业能够真正做到专精特新,也基本就达到了隐形冠军的状态,那我基本上也能够达到资本化退出阶段。当然如果说只是在一个相对细分的领域做到专精特新,可能退出的时候,确实本身规模和市值会比较有限,这会对GP投资时的估值提出一个挑战。

在这当中也有一批企业可能占比10%,甚至更少,他们是真正能画出第二曲线的公司,能够在第二个赛道中同样做到专精特新的公司,这需要企业在供给侧上做出创新和改革,去满足新的市场和需求。这是企业发展下一步以及投资人所更期待的事情。

徐晨:对在座的各位嘉宾讨论的内容总结一下,其实有几个点是值得关注的,我们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上,很多产业原来所谓的全球性的发展,现在变成一个区域性状态,很多的点需要被填充,这其实使得专精特新被提到更高的角度。第二个专精特新需要头部特点。

时间有限,最后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大家对专精特新的企业在将来一两年上市怎么看?我们知道有很多专门的板块,专精特新在退出途径里又是什么样的情况?

张朋:投科技类或者专精特新的公司,必须要做好一个为期五到十年的长跑准备。在一个公司早期阶段投资进去,耐心地陪伴企业成长,经历各种起伏,都需要有好的心态,特别是面对资本市场的变化,我们说一年两年或者是三年,这其中的变化都挺快的,所以这个问题还是比较难预判的。

徐晓:我觉得现在中国资本市场一年差不多500家左右的新上市公司。就创业来讲,创业终究是九死一生,所以我真的是非常佩服企业家的。从退出的角度来讲,创业企业成为专精特新,但不一定能实现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但是如果能在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的话,那么大概率就是一个专精特新的企业了。

胡宇晨:我们认为绿色低碳发展会是未来中国长期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汽车等细分领域都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我们相信未来在双碳领域会诞生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对资本市场是重要的供给,在金融体系中这样的优秀企业也会大力支持,在合适的金融板块获得退出。

高毅辉:当前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对于科技类的、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专精特新企业非常看好,中国补科技短板这一发展历程还要有一段时间,我相信近几年资本市场对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依然是非常有利的。

杜金良:其实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里面,上市的比例还是不高的,700家左右,但是从往后看,我觉得还是持信心、乐观的态度。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从宏观层面说,资本市场国家的政策是越来越友好的,如果说你是一个真正就技术含量的企业,这是第一个,大环境是友好的。第二,一个核心的观点,投资机构看好的。第三,你是不是真正专精特新,这需要企业来证明,如果这三方面有机的结合,形势肯定是很好的。

陈军:从IPO角度,或者退出角度,这是一个国家极大的鼓励,包括北交所,但我认为这只是一张门票,公司能不能做成专精特新不是这几个字可以代表的。

陈洪武:这个问题其实挺难回答的,坦率讲一个企业的成功并不是以IPO为标准,我相信未来随着资本市场改革,专精特新项目会有更加广阔的退出路径,更多的是通过横向组合、并购重组等机会实现退出。

徐晨:感谢各位,基本上讲的很全面了,专精特新经济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资本市场会持续去关注、加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