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思 | 去不起迪士尼,可以去“成都迪士尼”吗?

夜思 | 去不起迪士尼,可以去“成都迪士尼”吗?
2024年04月16日 22:01 中国青年报

小年说:

最近,“成都迪士尼”引发不小的热议,顺势将“平旅游”一词带入人们的视野。

选择平替旅游并非是退而求其次的“将就”,更像是消费策略的调整。更是一种年轻人的“山不就我,我去就山”。

推荐给你,静夜思。

去不起”迪士尼“,可以去“成都迪士尼”吗?

来源:知著网 | ID:covricuc

作者:阿舟

近日,说唱歌手诺米的一句“谢帝谢帝,我要diss你”,在四川口音的加持下神似“谢帝谢帝,我要迪士尼”,直接将诺米MV拍摄地成都玉林七巷变成“迪士尼平替”“中国人自己的迪士尼”。

清明假期,不少网友放弃前往香港上海的真正迪士尼,排队到“中国的第三座迪士尼”拍照打卡,成都甚至连夜成立了服务中心,引导游客礼貌参观、有序参观。

网上对成都迪士尼走红的评价参差不齐,有人称赞大家松弛闲适、太过超前的精神状态,感慨“中国有自己的佛罗里达”;有人则完全不能理解,只觉得又是一个哗众取宠不知所谓的网络奇观。

种种喧嚣争议外,成都迪士尼的“登月碰瓷”之举,再次将“平替旅游”概念带入人们视线。

(平替旅游)

01 

热门景点or平替旅游?体验感才最重要

“平替”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的口袋书,因体积小、价格低的特点,口袋书被认为是正常尺寸书籍的平替。

如今,“平替”出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以美妆为例,某些品牌因部分成分、功效等与大牌产品相同或相近,但价格更低的特点,常被冠以“××平替”的称号。

(“平替”相关视频)

平替旅游其实并非新鲜事物,“小众旅行地”“小众景点”“穷游”都曾是它的代名词,与热点旅游城市相比,考虑到经济成本和旅行体验,去一些宝藏小城也不失为好的选择。

“比如你想去看海,不用去三亚,不如去福建平潭岛,高铁直达,住宿便宜,好吃人少景还美”,某博主用一句话直接点明人们选择平替旅游的原因:交通方便、价格实惠、景色优美,以及最重要的——避开“人从众”的尴尬局面

这也暗示了其实平替是一个比较概念,成都迪士尼可以是迪士尼的平替,我家楼下的健骑机也可以是成都迪士尼的平替,四舍五入,我岂不是直接入住迪士尼园区

不顾全局只看最小公约数的举动,常使得选择平替的人被诟病为鲁迅先生笔下宣称“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的差不多先生,甚至有人说,平替能被赞扬一句“菀菀类卿”就是它“最大的造化了”。

大部分对平替的偏见来源于人们对“一分价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消费理念的信任与坚持,通过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换取具有相应价值的产品或体验,是亘古以来的市场准则。

热门城市往往意味着更到位的旅游景点开发、更完善的服务和配套设施以及更成熟的旅行保障体系。

以淄博为例,当烧烤为这座山东小城带来了第一波热度时,不少人担忧烧烤热度消散后,并非传统旅游城市的淄博能否持续吸引游客,实现文旅长青。

(网友对平替旅游的评价)

好在淄博文旅持续发力,通过举办烧烤节、邀请大师为游客题字作画等举措维持热度,网友也自行开发了“日日鲜烧烤探店”“寻找绿豆糕大爷”等众多副本,清明假期,“淄博烧烤第一人”赵大爷和金岭日日鲜老板互送客户的商场相爱相杀也使淄博再揽流量。

但“游客太多导致旅行体验降低”也成为了这座新兴旅游城市亟需解决的问题,赵大爷忙得满脸炭灰、炒锅饼小哥累到失去表情管理,有关城市卫生、游客体验的投诉纷至沓来。

甚至在某些热门城市的旅游攻略评论区,还出现了“景点太商业化”“东西太贵去了容易被宰”的劝退声音,有人推荐有人避雷,最终茫然不知所措的还是不知道到底要不要去的游客。

(网友对旅游避雷的评价)

因此,考虑到时间、经济等因素,可能的确“平替旅游”成本更低,但也应综合考虑当地旅游资源开发情况及文旅配套服务。

毕竟旅行作为体验经济的一种,并非只是简单的成本对标和计算,更在于路上的风景和途中的感受。

02 

消费降级还是升级:经济理性成主导

前段时间风靡全网的特种兵式旅行重点关注各大景点,奉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旅行哲理,证明“我来,我见”的依据是在城市特色地标前打卡留念,否则就好像有愧于两张往返车票。

有人一天逛完包括橘子洲头、岳麓山在内的长沙17个景点,完成亲身体验+拍照打卡全套流程,网友锐评“第一次光是看视频,就感觉要喘不过气来了”。

将城市作为主体、将自身作为匆匆而来的外来参观者的旅行方式的确很“值”,手机里满满的打卡照片就是证据,但如今更多人青睐city walk式城市漫步,他们相信,要感受一座城市风土人情,最好的地方绝不是景点,而在街头巷尾

成都迪士尼的走红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不仅因为诺米谢帝的爱恨情仇,更在于人们在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居民区小巷,感受到了成都松弛、包容的城市精神,就像有些网友所说“如果在其他地方,可能早被叫停拆除了,只有成都会连夜成立志愿服务队维持迪士尼秩序。”

平替旅游的议题得以成立也正依托于这一点,比起与景点合影留念,人们转而希望能和更鲜活的人、更淳朴的生活建立联系,而这样的特点,存在于每个充满烟火气的城市里

诚然,三亚和福建平潭岛、泰国和云南芒市终归存在不同,“平替”确实只能替代一部分,但这对于苦景区汹涌人潮、高价消费久矣的游客来说,已经足够了。

尤其是某些在社会重压下亟需大自然抚慰心灵、坚持“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渴望去远方看看却钱包扁扁的年轻人,能出去旅游已经很好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有人点评平替旅游“这不就是消费降级吗,还起个花哨的名头说是平替”,事实并非如此,选择平替旅游并非是退而求其次的“将就”,更像是消费策略的调整

在面对糟糕旅行体验、高额旅行成本的现实时,以更加务实理性的态度选择性地调整旅行目的地和消费比例,甚至可以说是某种层面的“消费升级”。

地理学中有个奇妙的概念叫“时空棱镜”,它是指人们其实都在特定的时空棱镜内移动,这个棱镜由他们的阶级、身份、收入或其他特征来定义。

简而言之,就是时间、经济等因素导致“我去不了”,这种情况下,如果连平替旅游都出现困难,人们甚至会选择“自造景点”获得旅游一般的体验。

他们坚信“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里本没有景点,打卡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景点。

与其说他们是“哄自己玩儿”的摆烂式旅游,不如说这其实体现出当代年轻人某种颓丧的乐观,“山不就我,我去就山”,世界不能为我而改变,给我多放几天假或者多发一点工资让我出去旅游的话,我也能改变自己,找到其他的“旅行”方式。

03 

超越日常的旅行:“游牧者同时创造沙漠”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去旅行?甚至不惜寻找平替、自造景点甚至赛博出游?

正如很多北京人认为北京最好玩儿的地方是各大商场,以及西安著名宣传片《烂怂大雁塔》展示的那样,在一个地方长期居住,“道路的感觉、傍晚空气的味道、秋天树叶的颜色都成为我们生活的延伸”进而变成日常

旅行使我们周围熟悉的环境发生改变,脱离舒适圈,重新获得了对外界充满好奇的机会,最关键的是,这种好奇是不必付出过多代价的,如果觉得不适应随时可以抽身离去。

超越日常生活、似乎可以随意穿梭于小世界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人们对于空间乌托邦以及对自我的想象。

厄里提出“游客凝视”来解释这种旅行想象,他认为旅行尚未开始时,人们已经通过“白日梦和幻想”形成了对目的地的初始印象,并通过对旅途中一切“不平常体验”的进一步观察,融合自身生活经验,书写出独属于自己的旅行日志。

就像所有人都可以在迪士尼乐园重新做回小孩子一样,“游客”的身份好像加了一个无敌bug,旅程中你不必承担任何社会身份,只需要做你自己

在此意义上,旅行的目的地似乎很重要,因为它决定着人们是要爬山还是看海,但它又似乎没那么重要,因为只要我们在路上,无论是去香港、上海、成都还是隔壁小区,身份都是“游客”。

这也是平替旅游和“自造景点”兴起的底层逻辑,人们强烈地需要远方、需要旅行,但并不强烈地需要某某具体城市

“游牧者创造的沙漠不比沙漠创造的游牧者少”,就像如果真的无法去到成都迪士尼,去隔壁小区跷跷板上打卡也是一样的意义。

归根究底,人们之所以需要旅行,是因为我们要给在钢筋水泥森林禁锢已久的自己打开一个透气口,从中窥见不同于以往的风景,而“生活的痛苦因此而值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