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文化中国行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文化中国行
2024年06月17日 14:25 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邢婷

    莎拉·米尔纳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一边在手机上记下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对应的英文单词。“这些美德正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此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她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6月15日,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权益部主办的“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旗舰活动健康卫生主题交流在山东举办,30余名来自美国心理健康、卫生、教育领域的师生和从业者走进孔子故里曲阜,在孔府、孔庙和尼山圣境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体悟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于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

    米尔纳是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殖民地学区的学前特殊教育教师,她告诉记者,这次来中国之前,她读了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和一本关于儒家思想的书,还看了很多关于孔子的纪录片。“我一直对孔子很感兴趣。孔子是一个如此强大的人,他能够用令人惊叹的想法引领人们。得知我们要去孔庙和尼山圣境感受他的思想时,我非常兴奋。”她说。

    米尔纳认为,孔子所倡导的美德可以通过学前教育来实现。通过教育,可以让孩子学会言行温和,懂得有效沟通,掌握“强势价值观”(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可促使个体倾向于向内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记者注)。

    在她看来,学习孔子思想可以帮助孩子增强心理韧性,有益于心理健康。她说,孔子的思想中关于如何处理压力、如何与观点和自己不一致乃至相反的人相处的部分,对保护心理健康很有帮助。此外,孔子的思想还对人们如何理解教育、看待生活以及处理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会用孔子的这些思想去丰富自己的人生、教育我的孩子,也会将之带到今后的教育工作中。”米尔纳说。

在山东曲阜的尼山圣境大学堂仁厅里,中美青年认真描摹《论语》诗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摄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在尼山圣境大学堂,美国青年用毛笔在字帖上临摹这句话。“我觉得写毛笔字是一件能让心灵安静下来的事情。它让我注意力集中,只专注于写字这一件事,思考下笔时用多大的力度、每一笔该怎么写,把其他一切都抛到一边。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来自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学生卡洛斯·伊拉赫塔对记者说。

    参观了孔府、孔庙和尼山圣境,听了关于孔子生平和儒家思想的讲解后,伊拉赫塔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来到中国后,我发现这里的人非常友好。今天参观后,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人总是那么善良、乐于助人,因为这是你们文化的一部分。”他说,“我对孔子更加钦佩和尊重了,我也理解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

    来自美国洛杉矶皮尔斯学院的加布里埃尔·拉米雷斯此前对孔子全然不知,在了解了《论语》中的人生道理和价值观后,他感到,孔子的思想在某些方面与西方哲学思想是互通的,比如提倡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

山东曲阜的孔庙大成殿龙柱前,来自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生卡洛斯·伊拉赫塔感慨于整石雕刻的精美工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摄

    “阅读《论语》,感觉就像孔子在对我说话。《论语》非常生活化,其中的理念放在今天也不过时。”美国载格勒国际儿童发展协会会长刘彤说。在她看来,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修身养性、促进心理健康,其原因可以用脑科学来解释。

    刘彤解释称,大脑各区域分管基本的生命活动、情绪和执行(理性思维),其中的“执行区域”是高级区域,在它运行时,大脑处于最佳状态,而消极、抱怨、愤怒等负面情绪是大脑低级区域发挥作用的表现。保护心理健康与保护脑健康是一致的。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们能让人“静”下来,使“执行区域”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对于脑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很有帮助。

中美青年在山东曲阜的尼山圣境合影留念。他们身后是世界上最高的孔子像。主办方供图

    来自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咨询服务与健康副院长尼古拉斯·平克托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此前就对孔子和儒家思想有所了解,这次来到孔子的故乡,终于有机会深入欣赏和领略孔子思想的力量。

    平克托说,他听过很多关于将心理学和哲学相融合的演讲,他认为这种融合“很有潜力”。“我认为,可以用创造性的方式将心理学和哲学融合在一起,帮助更多的人理解跨越心理学和哲学的重要概念。”

    他表示,儒家思想与西方心理学有相通的核心原则和价值观,以此塑造人格、修身养性,对于保护心理健康很重要。“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平克托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