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晨曲》传唱数十载,各族人民建包钢

《草原晨曲》传唱数十载,各族人民建包钢
2024年06月28日 12:39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包头6月2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 张敏)“从全国各地来包钢支援的年轻人,当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建设工业强国。”6月27日,今年89岁的葛桂林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讲述了70年前,全国各地支援包钢建设、各族儿女同舟共济的故事.

“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生动诠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1954年,年仅19岁葛桂林从山西来到包头,同年8月调入包钢,这一干就是40年,他把一生奉献给了包钢。70年前各族年轻人建设包钢的火热场面是他最深的记忆。

他记得刚来包头时,只有63株行道树,经常沙尘满天,虽然条件艰苦,大家却干劲十足,“上下班的人潮中欢声笑语不断”“哪里都是青年突击队,大家都加班加点抢着干”“白天上班,晚上去夜校,来不及到食堂吃饭,就装上一个窝窝头,一边走一边啃着窝窝头进教室”。

在“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来到包钢,22个省、55个市、8万多名各族儿女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在荒滩上筑起钢城。为支援包钢建设和白云鄂博铁矿的开发,内蒙古人民让出牧场、迁移敖包,书写了“各族人民建包钢,内蒙古儿女献宝藏”的感人篇章。

葛桂林就是在这样的多民族大家庭中工作、生活,他清晰地记着各族人民心手相连、互帮互助的暖心事,“当时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一支多民族的钢铁队伍,组成一对一帮扶小组,帮助少数民族工人掌握技术要领。”葛老举例说,当年“草原英雄小姐妹”就是被白云鄂博矿区的工人所救,送到白云矿区医院治疗,还有包钢勘探队帮助当地农牧民寻找水源等等民族团结互助的故事。

6月27日,在“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葛桂林接受记者采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摄

1957年,呼尔宝音从部队转业来到白云鄂博铁矿,他主动选择了辛苦地操作穿孔机的工作。鞍钢来支援的师傅知道他普通话不太好,就耐心地手把手教,帮助他只用3个月时间就掌握了技术要领。当年,有很多像呼尔宝音这样的蒙古族工人,他们在各地师傅的精心指导下,不仅学会了技术,还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在全国支援的热潮下,包钢的建设以超常的速度进行着。1959年9月26日5时55分,包钢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时间。从此,内蒙古草原寸铁不产的历史结束。

作为新中国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企业之一,包钢曾创下多项“第一”:1971年7月,试轧出第一批245×10毫米无缝钢管,结束了我国不产大口径无缝钢管的历史;1976年、1984年,第一支每米60公斤钢轨和每米75公斤钢轨先后试轧成功,开创了我国生产此类钢轨的先河;1998年6月,成功研发出每米75公斤铌稀土轨……

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2/3的钢轨来自包钢。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各大油田以及钢结构领域,包钢的无缝钢管占据一席之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号系列飞船、“中国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也都有包钢稀土产品的身影。

“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展出的油画描绘全国人民建设包钢的火热年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摄

近年来,包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成为内蒙古地标式打卡地,2023年,展陈馆累计接待919批次37732人。当地还创新乌兰牧骑“文明实践+理论宣讲”模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编创到节目中,创作了《筑梦路上》《共同的梦想》等16部文艺作品,让“舞台”变“讲台”。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数十年来,《草原晨曲》回荡在草原钢城,那里的人们如歌词所唱:“将成钢铁工人,把青春献给包钢。”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