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类诈骗常遇到?兼职诈骗、刷单返利诈骗、网络交友诈骗排在前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近年来,各种诈骗手段不断更迭,令人防不胜防。其中,大学生群体成了诈骗分子的重要目标人群之一。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1名受访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6%的受访大学生接到过诈骗电话或信息。防范诈骗,近七成受访大学生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不轻信陌生人来电。
兼职诈骗是受访大学生遇到最多的诈骗类型
杭州某高校大四年级学生王颖表示,来电提醒被标注为“诈骗”的,或是以“00”“+”开头的境外号码,她一概不接,“我也收到过疑似诈骗的短信”。她感觉,与二手物品转卖、演唱会门票、网购电商、兼职等有关的诈骗,大学生遇到的更多一些。
山东某高校大学生侯文婷2022年曾掉入了一个“点赞返现”的诈骗陷阱。“对方加我微信好友后把我拉进一个微信群,看到群里不少人都通过到指定店铺点赞获得返现,我就也加入了。开始每天动动手指就能挣20元,后面到群主指定的专门软件里操作,能返几百元,再后来让大家直接投钱,说能返双倍金额,且投得越多返得越多。我陆续投进去了一万多元,后面对方以各种理由延迟返款我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
全雯已毕业一年,现在广东工作。她感慨,招聘类诈骗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高发。“求职时,我也接到过招聘诈骗电话。我当时并未给这家公司投过简历,而且网上也没有这家企业的相关信息,这使我立刻提高了警惕。虽然对方声称能给我提供理想的高薪职位,但录用通知给得太过于顺利,也使我犯疑。加上过于主动索取我的个人信息,挂断后我就标记了‘诈骗’。”
调查中,75.6%的受访大学生明确自己接到过诈骗电话,还有4.1%表示“不确定”。
大学生群体主要面临哪些诈骗类型?调查显示,兼职诈骗(58.6%)排在首位,其次是刷单返利诈骗(52.7%),排在第三位的是网络交友诈骗(51.7%),其他主要还有招聘诈骗(46.2%),冒充熟人诈骗(34.4%),冒充各平台客服诈骗(34.1%),网络游戏诈骗(28.6%),贷款、代办信用卡诈骗(28.0%)。
“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应轻易给陌生人转钱”
王颖感慨,虽然大学生读了不少书,也天天接触网络,但平时很少有人会特意关注和诈骗相关的资讯,所以面对网络诈骗同样是“小白”。另外,王颖觉得,骗子牢牢抓住了目标人群的心理,诈骗手段不断更新,也容易使大家落入陷阱。
回忆起自己的受骗经历,侯文婷感慨,因为当时这种诈骗手段还不常见,她真的以为有这样赚钱的“好事”,“怪自己太天真了”。她后来分析,自己起初投进去1000元,后面陆续投入几次,虽然没再得到返利,但侥幸心理告诉她前面都兑现了,这一次也不会错。“而且我想着几千块钱都投进去了,最后再试一试,回来的就能更多,因为贪心的心理作祟,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入了陷阱。现在回头想想自己挺傻,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应轻易给陌生人转钱。”
全雯表示,诈骗分子很会抓住目标群体的心理弱点。“比如大学生在求职季本就面临巨大的压力和焦虑,对于任何招聘信息都很在意和急切,生怕错失一个就业机会,会更认真对待每一个招聘电话,这就更容易上钩。”
为什么有学识、信源广的大学生群体也会上当?63.1%的受访大学生指出是诈骗分子针对性布局,骗术高,防不胜防,58.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难以抵挡诱惑,抱有侥幸心理,55.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单纯,53.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是对各类诈骗手段缺乏认知,相关教育培训不足,37.0%的受访大学生吐槽信息过载,海量信息更难筛选辨真伪,24.9%的受访大学生坦承过度自信,忽于防范。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研究员、北京市企业法治与发展研究会“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占领分析,相对中小学生、老年群体,大学生群体往往更容易在网络游戏、网络购物、兼职等方面被骗。他分析,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用网较多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概率更高,二是涉世未深,对网络诈骗手段缺少了解,三是诈骗分子利用大学生实习、赚钱等的心理需求施以诱饵。
防范诈骗,65.8%受访大学生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侯文婷说,经历了那次诈骗后,她的警惕性提高了许多,再也不随便加陌生人为好友,也不随便接听陌生电话了,“街边扫码、登记信息这些事再也不干了。”
王颖在手机里下载了国家反诈中心客户端,还免费开通了拦截境外来电的功能,全方位开启了反诈模式。平时不随便接陌生电话,看到可疑的链接也不轻易点开。
全雯跟记者分享,求职季接到诈骗类电话后,她特意去看了一些诈骗相关的报道,了解了各类诈骗手法,“这能帮助我更好地甄别陌生电话和短信,尽量不错过可能有用的信息,也不轻信未知信息。在遇到不确定情况时,我会尝试向他人寻求帮助,比如家人、朋友、网友,听取多方的意见能让我更全面地了解可能存在的风险,提高警觉性。”
防范诈骗,大家平时会如何做?65.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65.6%的受访大学生不轻易相信陌生人来电,61.9%的受访大学生警惕网络链接,不点击未知的、不可靠的人发来的链接,54.7%的受访大学生涉及转账汇款会多核实,41.2%的受访大学生有疑问时及时上网搜索或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赵占领指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树立非常必要。“网上购物、打赏主播、线上兼职时,都要有安全防范意识,别轻易扫码、访问不明链接、使用不知名应用软件等。他表示,大学生群体要远离诈骗,最关键的还是自身要有防范意识,主动去了解相关知识,遇到什么问题先打个问号,这样能够规避掉很多潜在的风险。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在校大学生中,大专/高职/高专的占14.8%,本科的占73.0%,硕士的占10.9%,博士的占1.3%。男生占44.0%,女生占56.0%。
(包鋆丽对此文亦有贡献)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