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公关”的自我呈现

日常“公关”的自我呈现
2023年11月27日 18:07 一个PR的自我修养

从8月份开始我生了两场大病,到第二场即将康复的时候,我才明白,其实自己一直在另一场大病之中而不自知。也许,我还会不断发现自己的疾病。但是你看我的跑步成绩,会觉得我非常健康,毕竟,我是一个忍受着痛风钻心的疼痛还能把5公里跑出平均配速6.0的人。

在参加界面大健康常春论坛的时候,我在论坛上与各位嘉宾讨论消费与医疗如何平衡。我忍不住拿自己举例,在我体重已经达到79公斤,体脂率在20%左右的时候,我看上去已经基本接近中年人的标准体形了。而且那时候我的5公里平均配速可以达到530,也超过了普通人。我一周至少可以跑2个五公里,体力上也超过了自己的同龄人。但是我肚子上还是有赘肉,为了能够进一步降低体脂率,我还是选择的医美治疗来把体脂率降到了18%。我自己认为其实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已经不需要再瘦了,但我却是一个完美主义偏执狂,所以站在一个偏执狂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自己现在还是太胖。我冷静的看待自己,也觉得自己存在过度医疗的情况。所以,从忍痛跑步和医美减脂两个案例来观察我,应该能够得出结论:偏执就是我最严重的疾病吧?

从我多年自我观察的经验来判断,偏执不只是我的病,还是我的不治之症。它会带着我从一场大病到另外一场大病,一直带领我走到死亡。可是,如果你能看到我的朋友圈,你会觉得我身心健康。我认为,大多数情况下,自己都在表演出别人期望的一种健康的状态。同时,我也没觉得这有什么可耻的,因为大多数人连自己有病都不愿意承认。至少,我还知道自己是个什么“德行”。

如果你跟我一样刚刚看完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你可能也跟我一样惊诧于人类是多么精湛的表演艺术家。其实我们所呈现的大多数状态都是一种表演。只要我们想要向外界聚焦精准的传递信息,就需要我们表演。我们当着人的时候表演,自己面对自己的时候其实也在表演。因为很多人是需要通过感动自己才能活下去的。所以,如果我们对人类呈现真实的自我有过度的偏执,那就是在自寻烦恼——因为这一点连你自己也做不到。

我到现在还能够面对自己,就是我这个偏执狂,对于看到“真实的世界”早已完全放弃了。尤其是在我看透了人类的“戏精”本质之后。

“当一个人出现在别人面前时,他们通常总会想要了解这个人的情况,或调用他们已掌握的有关这个人的各种信息。他们会对他的一般社会经济地位、他的自我观念、他对他们的态度、他的能力、他的可信赖性等等产生兴趣。”戈夫曼在《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以下简称日常)前言第一段就把我们的表演动力和表演场景写清楚了。只要我们的生存还具备社会性,那么我们就必须通过自己擅长的“表演”,精准地把自己要传递的信息高效的传递给受众。以便我们能够更加高效的在社会上生存下去。

在这里,我认为的“高效”也包括广义上我们认为的“低效”。例如,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患者也要先相信自己是社恐,并且让别人也意识到她是社恐,她才能安然的以“社恐”的身份继续生活下去,而不是“社牛”。因为被认定为“社恐”对于“社恐”来说,更加高效一些。也就是说:当一个“社恐”出现在别人面前时,人们通过调用他们已经掌握的有关这个人的各种信息,认定她是一个“社恐”。人们尽量避免跟她的过多接触,这样“社恐”就可以在自己认为的安全的社交范围内安然的生活了。其实快速的了解彼此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于“识别”双方来说都是更加高效的。不然,社恐也就不必被贴上社恐的标签了。

所以,“戏精”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表演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

因为一个品牌公关的日常工作是传递信息,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将一个信念植入公共意识领域。很多同行对自己日常工作的误解就是个写稿发稿的。而我认为,如果我们真的有目标且有能力将一个信念植入公共意识的话,那么我们真正应该去做的其实是将“信念”与我们融为一体,通过我们的日常将信念传递出去。

一、虚假的表演,呈现与控制的“前台”

影响一个人的决定即简单又困难。困难的是,没有合理的方法,你很难影响另外一个人的决定,甚至你都不知道她说的是不是她头脑中真正的想法。简单的是,人类的思维模型并不复杂,每个人都有弱点,只要抓住TA的弱点,你就能影响ta了。还是那我举例吧,别看我写理论写得头头是道的,到了现实生活中,我就是那个被骗的倾家荡产的主。因为控制一个人比的并不是智商,而是谁的心更狠,呵呵。

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和接收信息的游戏,我们可以把“公关”和“被公关”的过程,比喻成表演的“前台”。要想传递一个信息,那么就涉及到你如何呈现,以及你是否达到“控制”对方的目标。

《日常》中写道:

不管个体心怀何种特定的目的,也不管他怀有这种目的的意图何在。他的兴趣总是在于控制他人的行为,尤其是他们应对他的方式。这种控制主要是通过影响他人正在形成的情境定义而达到的。他能通过表达自己来影响这种定义,给他人留下这样一种印象,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们自愿按照他自己的计划行事。

就个体方面来说,这种控制恢复了交流过程的对称性,并作为一种信息游戏——一种可能的隐匿、发现、虚假显示、再发现的无限循环——设置了舞台。当然,他人也可能觉察到,个体正在操纵他的行为中那些看似自发的方面,而且他们也会在这种操纵行为中,搜索某种个体还未能加以控制的行为的踪迹。

这个游戏最“日常”的场景就是公关召开的发布会。来到发布会的媒体知道公关不会全说的,召开发布会的公关会坚称自己说的都是事实。媒体总是会想问些超纲的问题,来满足自己的新闻KPI,公关有时候希望有朝纲的问题来博流量,有时候希望按照约定走完流程回家。

具体的场景和层次非常多,不一而足。这里我们仅仅从公关如何从技术上做好准备,把发布会这出“戏”演好。那就是品牌公关的三张表:

第一张是“要点验收单”,上面是本次QA中,必须要说出来的要点。不管问答双方怎么绕,回答一方都一定要牢记这些要点,并且说出来。它是品牌公关的台词。

第二张是“话术QA库”,也就是根据提前调研、沟通、预判拟定的所有的Q and A 。这是一个发言人的保命符,一般新闻发言人都会有。它是品牌公关的剧本。

第三张是“标题句库”,也就是根据前两份文件,提炼拟定的,记者可以直接拿来做标题的句子。它是品牌公关的金句。

在这三张表的话术范围内,就是一个品牌公关呈现表演的空间了。TA的肢体、语言、表情都应为这次发布会服务。如果不是通过TA本人,那么外部展览、台上演绎的内容其实大同小异,也不能跳出核心信息的范围。

我们经常把发布会做得非常有仪式感,甚至会导致在发布会前后,公关和记者见面的时候还需要切换工作和生活两种状态。其实偶尔会觉得有点尴尬,因为旁边并没有其他人看着,两个人就一会捧杯,一会握手,一会寒暄,一会装熟了。如果你仔细观察在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和公关切换状态中不自如的那种尴尬,你就会发现大家的表演痕迹。

其实我想讨论的是,真正顶级的公关,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通过无痕迹的表演来传递核心信息的,并不需要场地和仪式。因为最高效的传递,就是在没有仪式加持的时候。当然,99.99%的公关都需要仪式,甚至在采访中,不看稿子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呵呵。

其实,在这场信息的控制与反控制之中,记者和公关的尴尬,是双方都遇到了饱满的仪式感所带来的后台困境。另外,公关的信念感一般没有记者强,一个记者可以无时无刻不是记者。但是,一般公关会有上班和下班的概念,而且经常会在酒醉之后,口吐狂言。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讲述“事实”的时候,需要调动的能量更多吧。

更加可悲的是,很多公关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去表演,就非常散漫的把信息往那一扔,让记者自己去写。我觉得在表演的方面,所有行业的公关都应该向奢侈品公关去学习。所有奢侈品品牌的公关都恨不得成为自己品牌的代言人。你看他的一举一动,仿佛就是看到这个品牌的品牌故事和品牌精神。而且这种信念感可以完全融入他们的骨髓。

这里面的悖论是公关自己到底相不相信自己说的话。很多公关有下班的时间,是因为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说的话,他们觉得自己不过是在帮品牌说话而已。我们可以思考,如果你需要外部条件的加持才能传递信息,你还是职业公关吗?如果需要刻意表演,你才能传递信息,你还算职业公关吗?

不过看过这本书我更加确定一点,所有让受众集中精力接受信息的行为,都是一种表演。

二、真实的尴尬,日常公关的“后台”困境

我们假设记者和公关都知道自己是在表演,并且都乐在其中。那么双方的尴尬是误闯入彼此的“后台”。

如果我们把光鲜亮丽的舞台比喻成人生的前台,任何人登上前台之前一般都有一个准备登台的“后台”。于前台严谨和充满仪式感的声光电相对比,一般情况下,后台都是杂乱无章甚至完全无序的。无论在前台你多么的人模狗样,在后台,我们都觉得自己可以抽烟喝酒骂脏话。因为我们觉得后台才是真实的自我,前台展现的都是一种需要别人相信的表演而已。

那么有趣的是,如果你的目标是让别人相信的话,是看上去虚假的前台更容易让人相信,还是看上去真实的后台更容易让人相信呢?具体举个例子,发言人选择在发布会上说的,和选择在after party上酒后吐露的真言,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呢?

一般的公关只会觉得,在后台自己已经下班了,后台是自己的领地,是任何人不能冒犯的。我相信,只有顶级公关才会为了精准高效的传递信息,在前台歇着,在后台上班。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自己的“演技”做千锤百炼的磨练,甚至要考虑在喝多醉的情况下,用什么样的语气说出来“更像是真的”。但是,如果要做到这一步,最重要的还不是技巧,而是一个品牌公关的目标感、意志力和信念感。他到底有没有能力,通过“日常表演”来传递信息呢?

我认为分别一般公关和顶级公关的最好手段就是他能在日常生活中展开他的表演,还是只能在声光电仪式中展开他的表演。但本质上来看,公关这个职业,人生如戏,全凭演技。如果一个人不会遭遇“后台”困境,那么哪个他才是真实的他呢?他说的话是他自己相信是真的,还是确实是真的呢?也许只有破解了后台困境的人才能领悟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除了生病,我最近还收到了人生中第一张“船票”。我相信,它不是带我到达彼岸,就是带我彻底沉没。

此时此刻,我正在通过一个不明觉厉的句子,结束自己拙劣的表演。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