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界麦当劳”进中国:3年亏损6个亿,却成功上市!凭什么?

“咖啡界麦当劳”进中国:3年亏损6个亿,却成功上市!凭什么?
2022年10月28日 22:07 首席品牌评论

继瑞幸咖啡之后,中国市场第二家咖啡品牌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9月29日晚,加拿大国民咖啡品牌 Tim Hortons的中国业务Tim Hortons中国(下称Tims)单独打包上市,正式登陆纳斯达克,股票代码为“THCH”。

2019年2月,以“咖啡界麦当劳”为目标的Tims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开出中国第一家门店。三年来,Tims历经疫情冲击与行业激烈竞争,门店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到500家,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三年6个亿的净亏损。

三年亏损6个亿,却能成功上市,Tims凭什么?

1.迟到的“北美传奇咖啡”

对于很多中国消费者而言,Tims是绝对的“生面孔”,但在加拿大,拥有58年历史的Tims声名远播,市场占有率是星巴克的9倍有余。

任何一个品牌想要实现国际化,中国市场几乎是必争之地。Tims 以成为“咖啡界麦当劳”为目标,需要完成国际化扩张,但是中国市场却没有成为海外扩张的首选,这也让星巴克有了可趁之机。

截至2022年上半年,星巴克全球门店达34630家,中国门店为5654家。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甚至在今年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星巴克在中国的业务最终将超过我们在美国的业务。”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收获的巨大成就让Tims在眼红的同时,也看到了中国市场巨大的想象空间。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2817亿元,消费人次突破3亿,并预计仍将保持27.2%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万亿规模。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2018年5月,跨国餐饮巨头RBI集团(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与其特许经营商笛卡尔资本集团(Cartesian Capital Group)合资成立Tims中国,将中国正式纳入其第7个主要国际市场。

2.瑞幸跌倒,Tims快跑

作为后来者,Tims入场时,中国咖啡市场已经“人满为患”。

竞争究竟有多激烈,以北京国贸商城为例,其500米辐射半径内,分布着5家星巴克、2家瑞幸、2家Tims;如果将半径扩展到1公里,还会再找到8家星巴克、8家瑞幸、6家Tims。

入场虽迟,但Tims也并非全无优势,在中国的海归群体中,Tims拥有相当一部分粉丝,他们成为Tims点燃中国市场的“火种”,迅速燃起了一波海归回忆杀。海归群体在一二线城市是社交网络上的活跃分子,他们对Tims的分享扩散,成为最初重要的种草力量,引来了更多消费者尝鲜、打卡的好奇心。于是,印着红色枫叶的“小红杯”,在一二线城市迅速流行开来。

Tims以鲜萃咖啡为主打品类,同时提供花式咖啡、冷萃系列、天乐雪系列、非咖啡饮品,以及贝果、卷、甜甜圈等暖食,一杯鲜萃咖啡的价格为16元起,搭配食品后的套餐在30元左右,价位在星巴克与瑞幸之间。

前有星巴克的壁垒高筑,后有瑞幸等穷追猛打,Tims为了取得突破,采取了高速拓店的战略,借助资本力量,以亏损换市场,以时间换空间。

第一家门店开业仅20天,第二家店就已经开业,50天后第三家店紧随而来。来华的第一年里,Tims拓店速度令业内震惊。

就在业内猜测Tims亏损扩店是否持续时,一起竞速的瑞幸出现了一个重大危机:2020年6月,瑞幸因财务造假停牌。

瑞幸的意外“宕机”增加了资本对Tims的兴趣与信心,腾讯出手最快,几乎是在瑞幸停牌的同一时间,Tims中国获得了腾讯上亿元的战略融资。2021年2月,腾讯再度跟投。之后,Tims获得了笛卡尔资本、品牌方RBI、腾讯、红杉中国、钟鼎资本等众多蓝筹股东的长期支持。

商业战场中,同赛道竞争,“不犯错”是一项基础但重要的能力,一旦失误,不仅失去此前积累的优势,也给了对手一骑绝尘的机遇。

Tims利用资本市场对于瑞幸的疑虑期,加大资本扩张,并迅速启动了IPO战略。

3.借壳上市

2021年8月底,Tims中国宣布了一项新的财务进展——它将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ilver Crest Acquisition Corp.合并,通过SPAC收购上市的方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上市前的估值约为16.88亿美元。

简单来说,就是间接“借壳上市”。

Tims中国只要找一家已上市的空白支票公司,以反向收购形式将公司资产注入即可。这种方式上市进程快,减少了诸如路演等费时费力的环节。即便如此,Tims中国的上市路径仍然一波三折。在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中,Tims中国主动调低股权对价即对应市场估值也下降近3亿美元,将入场估值下调至14亿美元。

2022年9月29日,Tims中国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后的Tims,股价一路下行,仅半月,市值下跌48.44%至6.11亿美元,接近腰斩。

调低估值、借壳上市等策略,被外界认为Tims是为急于上市而自贬身价。同时,上市之后,Tims的各项数据被行业拿起放大镜观摩。

根据Tims中国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Tims中国共拥有30家旗舰店、275家经典店和85家“Tims Go”自提门店,共390家门店,其中约95%为直营店,且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占比约60%,仅上海就占35%。

旗舰店、经典店和Tims Go自提门店是Tims门店的三种模式。旗舰店和经典店走的是大店模式,类似于星巴克标准店;Tims Go即买即走自提门店,类似于瑞幸Pick up门店。

可以看到,Tims虽然入场晚,但是野心却很大,三种门店模式几乎是对标星巴克和瑞幸而来,意图吃下堂食和外卖两个消费场景。

根据中信证券研究表明,Tims经典店坪效为3.1万元,Tims Go坪效为4.9万元,后者似乎回报更优,这是因为自提门店对店铺面积和位置要求不高,开在写字楼或街角,对店面租金和人力成本都更小。瑞幸此前能够迅速崛起,也正是凭借这一模式优势。

不过,Tims目前还处于品牌爬坡期,从商业模式来看,Tims现阶段仍以标准店型为主,相较更关注咖啡质量和产品体验。相对于Tims Go自提门店,标准店投资和运营成本更重,反映在财报上,就是随门店规模不断扩大、营业收入不断增长,其净亏损也在持续扩大。

根据Tims中国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Tims中国的营收分别为5725.7万元、2.1亿元和6.4亿元,但与此对应Tims中国的净亏损分别为8782.8万元、1.4亿元和3.8亿元。

从自营门店的成本构成上来看,Tims中国主要经营成本是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租金成本。2021年,这三项成本投入分别为2.07亿元、1.99亿元、1.48亿元,占比分别为32.3%、31%、23%。

从Tims的策略来分析,之所以选择走重资产的标准店拓展之路,除了迅速占领线下消费市场形成规模效应之外,Tims更看重借助线下店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

4.从“规模”到“效率”

Tims咖啡中国CEO卢永臣曾表示,“餐饮连锁都需要规模,有一定规模,完善的供应链,才能摊薄整个成本,逐步实现盈利。”

可以看到,Tims在中国走上的是一条借助资本的扩张之路,而这条路最为关键的地方在于如何平衡规模扩张和盈利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卢永臣表示,一方面希望通过规模优势,把各项成本分摊掉;另一方面是通过数字化能力提高效率,精细化运营

因此在扩张过程中,Tims也在求变,挖掘新的可能。

2022年7月,Tims与中石化易捷旗下易捷咖啡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探索在部分易捷咖啡门店开设小型Tims咖啡店——Tims express。

在官宣与易捷咖啡达成战略合作的同时,Tims还表示,双方将共同开发联名即饮咖啡RTD,在全国易捷便利店内销售,“这是Tims首次涉足即饮咖啡市场,此前,Tims已开发出冻干、挂耳等系列零售产品。”

“头部的咖啡企业一直在持续发展交叉销售的品类,例如RTD饮料、烘焙产品、包装零食及其它周边产品,拓展自己的市场天花板。”

此外,Tims布局了以“日咖夜酒 ”为经营模式的门店——Tims“Coffee & Beer”。

与Tims常规门店不同,Tims“Coffee & Beer”从下午5点开始,除售卖咖啡外,还会上架果酒、IPA等31款啤酒和小食。

随着“早C(coffee咖啡)晚A(alcohol酒精)”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流行,“小酒馆”概念异军突起,不少咖啡品牌纷纷布局“日咖夜酒”。

“咖啡馆运营时间主要在白天,而酒馆则侧重于夜间,二者结合意味着门店的利用率将得到提升,也可以提升门店坪效。”

从以上一系列的创新中,可以看到Tims已经从追求“规模”,开始转向重视“效率”。规模虽然可以摊薄成本,但前提是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

据了解,10月份Tims全国门店已经突破500家,如此规模的门店是一把双刃剑,既意味着规模又代表着成本,能否成功“降本增效”或许成为决定Tims站稳中国市场重要因素。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