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评级机构对大行评级变了吗?惠誉调整六大行评级展望,非评级下调

国际评级机构对大行评级变了吗?惠誉调整六大行评级展望,非评级下调
2024年04月17日 22:41 一财网

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至“负面”,区别于评级下调。

继去年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并接连下调包括8家中资银行在内的一批中资企业评级展望后,另一家国际评级机构惠誉近期也下调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并在4月16日将6家国有大行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至“负面”。

这一消息引起市场关注。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此次调整为惠誉对六大行的评级展望调整,区别于评级下调,报告对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政府支持评级及短期发行人违约评级予以确认。

目前,六家国有银行中,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的长期与短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为“A/F1+”,政府支持评级为 “a”;邮储银行的长期与短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A+/F1+”,政府支持评级为“a+”。

从背景看,本次评级展望调整是在惠誉于4月9日将中国“A+”主权评级展望自“稳定”调整至“负面”之后,属联动调整。惠誉此次维持了中国的“A+”主权信用评级,但同时指出,调整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是考虑中国公共财政前景面临的风险攀升,在从依赖房地产的增长模式向政府认为的更可持续模式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前景须应对愈来愈多的不确定性。

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同志近日回应称,惠誉主权信用评级方法论的指标体系,未能有效前瞻性反映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对推动经济增长、进而稳定宏观杠杆率的正面作用。长期看,保持适度的赤字规模,用好宝贵的债务资金,有利于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增长,最终有利于维护良好的主权信用。

上述财政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中国政府一直坚持统筹兼顾支持经济发展、防范财政风险和实现财政可持续等多重目标,根据形势变化,统筹需要与可能,科学合理安排赤字规模,保持赤字率在合理水平。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政府维护良好主权信用的能力和决心也没有改变。

具体看六大行的关键评级驱动因素,惠誉提到了展望调整反映主权评级、主权政府提供支持能力略有下降、(银行)庞大规模制约政府支持,但同时也认为政府支持意愿保持不变。

惠誉指出,六家国有银行的发行人违约评级受其政府支持评级驱动,而政府支持评级与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直接相关联。据记者了解,对国际评级机构来说,这一联动影响也同样体现在其他国家和企业评级主体中。

惠誉认为,中央政府在前述银行承压时及时向其提供支持的可能性非常高,将前述银行评级展望自“稳定”调整至“负面”,是反映中国主权评级展望的调整。后续,惠誉若将中国的主权评级展望调回至“稳定”,则也可能将六家国有银行的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展望调回至“稳定”。

从基本面来看,刚刚披露的2023年年报显示,六大行在整体营收同比小幅下滑的情况下,依然实现了净利润的同比正增长,面对复杂因素保持了较强的盈利韧性。与行业趋势基本一致,当前国有大行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营思路的转变也让机构对银行的看法发生重要变化。

尽管面临房地产等领域的资产质量压力,以及息差收窄、中收不振带来的营收增长放缓,进而盈利能力下滑压力,不少机构人士指出,国内银行业经营模式重心正由“规模”转向“质量”,对未来风险经营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

在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多家大行高管表达了减少规模诉求的决心,力争做实、做优质量。目前来看,已经有银行开始大刀阔斧求变革,加大力度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同时,主动压降规模。此外,各行也积极寻求多渠道资本补充,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五大行已将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发行提上日程,将不断增强风险抵御实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近期在资本市场上,去年以来表现强劲的银行股继续逆势上行。4月17日,A股银行股全线飘红,国有大行股价均续创历史新高或阶段性新高。

从上周五(4月12日)工、农、中、建四大行披露的数据来看,中央汇金时隔8年再次给出真金白银的强力支持。去年10月以来,中央汇金半年内合计增持四大行近11亿股,按照区间均价粗略计算或耗资约50亿元。期间,四大行市值合计增加了6500多亿元,其中A股总市值合计增加了约5200多亿元;六大行总市值较6个月前合计增约6667亿元,其中A股总市值合计增加了约5273亿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