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引领、新质生产力护航 长三角协同提升应急管理能级

智慧引领、新质生产力护航 长三角协同提升应急管理能级
2024年05月14日 16:14 一财网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超大城市的安全治理有何挑战?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下的风险冲击,加快安全应急行业的标准提升和产业发展?长三角三省一市正合力探索。

5月13日,作为“长三角地区5•12防灾减灾宣传周”重量级品牌活动之一,第三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

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徐加爱,上海市副市长张小宏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徐加爱表示,本届博览会以“推进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应急管理协同发展,促进安全应急产业联动,提升三省一市协同应对灾害事故整体合力的重要举措。

上海市副市长张小宏强调,近年来,上海积极探索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努力建设韧性安全城市,同时会同苏浙皖三省,在应急管理部的指导下,加快推进区域应急力量和应急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未来,上海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区域应急协同联动机制,加快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持续提升长三角区域安全发展能力。

开幕式上,三省一市应急管理部门共同签署了两项重要协议,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应急管理数字化协同信息共享”“国家危化品应急救援队伍联勤、联防、联动、联战”。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马坚泓表示,这是长三角应急管理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的重要成果和重要标志。

83亿条数据摸底灾害风险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自然灾害的极端性、不确定性明显加快。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类承灾体的暴露度、集中度、脆弱性也增加。”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在当天的主题发言中指出,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持续加剧,因此开展灾害风险的评估,对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越来越重要。

郑国光讲解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相关情况。普查历时三年多,经过500万余名专业技术人员的努力,调查任务圆满完成。全国100%的乡镇、街道,100%的社区、行政区,千分之七的家庭直接参与了这次调查工作,整个调查的数据量一共是83亿条,全面完成了数据的调查和直检。

郑国光认为,普查的成果首先是全面建设国家自然灾害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主要按照“1+10+32”一是国家综合库所有的数据在综合库、10个行业库,还有32个省级数据库,以统一的平台、技术框架、分级、分类建设、运维,实现了互联互通和数据的共享,使得这样的工作为常态化风险的调查、评估打下有力的基础。

其次,是全面完成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任务。到目前为止,全面完成了国家级32个省级33个地市级和2843个县级的自然灾害评估与区划成果的报告。

因为人、财、物、建筑等的高度密集,城市的风险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凸显。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应急管理学院特任教授,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吴旦在主题发言中介绍,我国拥有世界数量最多的大城市和城市人口,到2023年末我们国家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6.16%,城镇的常住人口超过9个亿。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市城镇化率已经达到89.38%占据全国首位,而南京、合肥、杭州城市化率都超过80%,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而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特点是突发、频繁、复杂、衍生性的,它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和放大反应。近年来,极端天气、电化学能源火灾频发。城市也有复杂的地下空间,内涝、断水、断电等都会导致重大影响。例如,2023年,全国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2.1万起,同比2022年增长了17.4%。新能源汽车引发的火灾,也成为一个新的灾种。

现代科技与应急管理协同演进

如何防患于未然?应急管理的现代化之路,不能靠人海战术只能靠现代科技。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正当其时,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信息技术。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长三角安全发展与应急管理研究联盟联合发起人之一张海波认为,这需要促进应急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协同演进,建设更加开放的应急管理科研创新体。

“五一”期间,广东省梅大高速发生塌方事故。有车主表示,某导航软件提示前方出现了密集刹车行为,这位车主及时刹车避免了危险。张海波以此为例说明道,这一事故所显示的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日常驾驶行为所面对的不确定性。而信息技术的核心逻辑在于降低这种不确定性,这是人、机、物融合应急管理的核心逻辑。

在这方面,长三角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建设了较为领先的平台。例如,上海的一网统管、合肥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预警、南京181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杭州城市大脑平台等。“这些创新探索都在全国领先,也有着可以改进的空间。”张海波说。

无独有偶,吴旦也提出了基于数字孪生的建筑安全监测、物联网监测预警等技术路径。以城市道路为例,交通量大面广、多维复杂,需要由事后救援向智能预警转变,上海交大也在研究面向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的物联网监测预警系统。

目前,上海交大和华为鸿蒙开源系统联手研制适用于道路交通的安鸿应急操作系统,希望能实现公路基础设施的智能感知,对高架桥等关键设施实现按状态进行维修,对危化品运输能实现精准感知危化车辆的情况,包括运输的点位、车载危化品的状态,以及隧道、火灾自动检测等。

“上海城市安全治理的标准上必须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同时更高融入长三角区域安全发展的共同体,共同提升应对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为全国的安全发展大局做出长三角的贡献。”马坚泓说道。

产业发展迎机遇

我国安全应急产业近年高速增长,已成为新兴战略产业。本届博览会致力打造“政产学研金”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安全应急行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作为多次出席长三角应急博览会的“老朋友”,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主任、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彭宗超在参观博览会后表示,今年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应急救援的大型装备多了,科技含量也在大踏步提升。

彭宗超援引报告数据表示,2020年全年安全应急产业总产值 15231亿元,较2019年增长15%;2022年全年产业总产值超过1.9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约13%。据预测,2023年我国安全应急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19万亿元,2024年将达2.48万亿元。

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特别明确要求要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实现新格局。要推动产业的集聚发展,要形成区域性安全应急产业链。

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的重要地区。随着信息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应急产业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等方面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无人机的发展,带动了低空经济的热潮。中电科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龙认为,“低空+”可以赋能传统的安全应急产业,为其提供新的手段。比如消防救援,治安的巡检、反恐,森林防护等。在抢险救灾当中,无人机也比较容易发挥在物资投送、伤员转移、空中交通中的功能。

去年,中电科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还协助安徽省完成了国内首个省级工作方案——安徽省低空智联基础设施的工作方案,率先提出“三网一中心一平台”的整体架构。通过低空智联的保障,飞得起来管得住,同时飞出经济形态,另外也为低空带来的安全应急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