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出货量逐年翻倍,这家企业死磕“自主可控”

“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出货量逐年翻倍,这家企业死磕“自主可控”
2024年05月23日 18:37 一财网

“全长三角造”机器人的整体性能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接近国际一流水平,出货规模增长超出预期。

2022年生产827台,2023年翻了两倍至2338台,今年一季度就生产了去年的三分之二,全年至少翻一番,累计近4800台。这是“全长三角造”机器人近年来的出货成绩单。

在5月23日举行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中,作为“全长三角造”机器人的链主企业,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新时达”)总裁梁锐告诉第一财经,所谓“全长三角造”就是所有零部件均由长三角区域的供应商提供。而长三角是全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最为密集的区域,整个产业链也日益完备。目前经过第三方测试机构和市场应用验证,“全长三角造”机器人的整体性能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接近国际一流水平,出货规模增长超出预期。

在梁锐看来,随着国产化替代加速,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将迎来黄金时代,“去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整体的市场并没有增长,但国产化机器人这两年平均增长25%左右”。

他认为,近年来,国产化中小型机器人和进口相比,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和技术品质差距逐渐缩小,但大型机器人仍然有差距,这也将是未来机器人国产化的重点。预计在未来的3~5年里,国产化的大型机器人也会和中小型机器人一样,在市场份额和技术品质上与国际品牌缩小差距。

“‘全长三角造’机器人的多数供应商起步都比进口厂商晚很多,技术差距缩小了但仍然有差距,产品在稳定性、覆盖范围以及软件的完善度上,都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梁锐表示,国产化机器人相较进口产品,价格更低,服务却一点不打折扣,“有个客户收到机器人当晚发现了技术问题,当天半夜12点我们技术的负责人就去了现场解决问题,第二天早上5点返回,上午9点继续开会”。

目前,新时达生产的国产化机器人排在国内市场的第四位,“未来几年希望能进入全球的第一梯队”。梁锐坦言,企业将国产化设备推向市场,面临着比进口设备还要大的市场压力以及更高的客户要求,这倒逼着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有些小问题是很难容错的”。

国产化机器人正处于新一轮的洗牌阶段。而“自主可控”是梁锐他们这些年最重点的四个字。控制技术是决定机器人功能和性能的主要因素,以电梯控制器起家的新时达,目前在控制技术方面已经实现了完全的自主研发,“包括里面用的芯片,都可以全部国产化,不存在卡脖子的技术”。

从机器人业务而言,他们也已经实现了90%以上的技术自主化率,工厂年产能超过2万台,累计出货量超过4万台。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和供应商一起,将控制器更新到了第四代。通过长达两年的研发,他们还做出了更小的机器人控制柜,较以往缩小了约三分之二,“工业机器人在未来也会更多动起来,要解决移动问题,就要缩小柜子”。

目前,这家死磕“自主可控”的中国企业,在加速国产化的同时,也在和欧洲企业谈合作,酝酿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出口。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