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推动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结果进决策进考核进补偿

生态环境部:推动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结果进决策进考核进补偿
2024年05月29日 11:07 一财网

生态环境部将启动“十五五”全国生态保护规划编制

我国将开展生态系统支持服务和调节服务评价和结果应用试点,推动评价结果进决策、进考核、进补偿。

在生态环境部今天(29日)举行的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表示,今年,生态环境部将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体系。配合全国人大法工委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制度体系。同时,尽早启动“十五五”全国生态保护规划编制。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作为全面评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质量标准,并适时纳入美丽中国建设考核体系。

张玉军介绍,生态环境部还将全方位推进生态状况评估和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开展第五次全国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重点完成黄河流域生态状况变化等专题调查评估。对“三北”工程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相关主管部门和工程实施主体,推动生态修复工程取得实效。

在生态破坏问题查处方面,张玉军表示,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完善“监控发现—移交查处—督促整改—移送上报”生态破坏问题处置工作机制,推进“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以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为重点,开展双月度人为活动遥感监测。加强秦岭、荒漠化地区人为活动遥感监测,研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外重要生态空间生态破坏问题查处机制。推动《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判定规程(试行)》尽早出台。

在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方面,张玉军表示,生态环境部将支持各地依托创建工作探索创新路径模式,推广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好案例,共同打造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综合性示范样板。

同时,在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的基础上,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综合监管平台,充分发挥遥感技术高时效、全覆盖优势,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提高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智慧化、精准化水平。

生态环境部。摄影/章轲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已印发实施,确定了16个国家植物园候选区。目前,已在北京、广州正式设立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到2035年,将力争设立10个左右的国家植物园,使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0%以上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迁地保护,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等联合编制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状况报告(2021‒2022)》介绍,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少数国家之一,近年保护成效显著。我国已建成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9234个。综合考虑我国自然地理和生态功能格局,遴选出具有国家代表性、拥有独特自然景观和丰富科学内涵的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编制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我国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全面完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315万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据测算,2020年,全国生态系统固碳38328万吨,涵养水源14137.05亿立方米,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695378.77亿元。全国生态系统服务稳步提升,表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张玉军介绍,自2000年起,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已完成4次全国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今年,在延续历次调查评估技术框架、统筹考虑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从全国、重点区域和省域三个空间尺度,启动开展第五次全国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同时完成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状况变化专题调查评估。

他告诉记者,本着边评估、边产出、边应用的原则,本次评估工作将完成重点区域年度评估、(2021-2023)全国和重点区域三年评估、(2021-2025)全国、重点区域和省域五年评估以及(2000-2025)全国和重点区域25年长期趋势评估。这项工作由国家和省级分级组织、协同实施,及时凝练阶段性、专题性成果,为国家“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组织开展黄河流域、北部湾、珠江流域等13省区189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场评估,指导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15省份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年度自评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