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强: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全球博弈将导致“非常规”贸易战︱能源思考

林伯强: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全球博弈将导致“非常规”贸易战︱能源思考
2024年06月16日 21:51 一财网

“非常规”贸易战将由发达国家主导,旨在通过限制和约束贸易领域中的碳排放,不仅会迫使发展中国家更快地改变能源结构,还将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规模。

近年来,能源安全日益成为确保国家安全的关键因素。当前,俄乌冲突不仅加剧了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形势,还进一步引发了能源供应短缺以及能源成本上涨问题。

全球能源安全的现状分析

俄罗斯是全球重要的能源输出国,也是欧洲主要的天然气供应国。在2021年俄乌冲突爆发之前,欧洲天然气消费量超57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高达63.2%。其中,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共计1550亿立方米,是其总进口量的45%。俄乌冲突后,欧盟对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制裁措施。作为回应,俄罗斯对输往欧洲的石油天然气在总量、价格、结算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严格管控,这导致欧盟出现严重的油气短缺问题。同时,叠加低碳转型步伐过快和气候条件不利等多重因素,欧洲爆发了严重的能源危机问题。欧盟委员会称,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欧盟天然气需求下降了18%。欧洲的电力和天然气价格不断创下历史纪录,高昂的能源价格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能源价格上涨直接推动了原材料和居民消费价格的整体上升。可以说,俄乌冲突迫使欧盟在极端情况下进行了一次能源安全的压力测试,这深刻地影响欧洲对能源安全的反思。

同时,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进步也对能源低碳转型增加了不可忽略的变数。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个人和商业领域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这些技术被广泛用于数据分析、文本分析等多个商业领域。可以说,AI技术的进步能够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推动新产业、新业态的涌现。然而,AI技术的能源消耗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尤其是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算力行业迅猛发展带来了大量能源需求。

斯坦福人工智能研究所《2023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AI的每次搜索耗电量大约为8.9瓦时,相较于谷歌单次搜索0.3瓦时的耗电量,加入AI的单次耗电量将近达到了一般搜索耗电量的30倍。目前多数主流搜索引擎(谷歌、微软、百度等)都引入了AI搜索。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2018年全球计算机的用电量占比不到2%,但今天这个比重已增长至10%。OpenAI的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在2024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公开表示,AI行业正面临能源危机的挑战。他警告称,新一代生成型人工智能系统对电力的需求将远超预期,这将会给能源系统带来巨大压力。可以预见的是,AI技术在工业、交通、通信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推动电力需求大幅度持续增长。

综上所述,俄乌冲突和AI技术的发展等因素共同促使了各国对能源安全的重新关注,对化石能源也有了新的评估。能源作为现代经济的基本要素,依然对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低碳转型给能源安全带来的挑战

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面临着保障能源安全和加快推进低碳转型的矛盾。就当前发展环境来看,欧盟国家需要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维持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稳定。然而,这意味着欧盟仍将依赖传统能源如煤炭、天然气。特别是在波兰等转型速度较慢的国家,煤炭等传统能源仍然占据能源供给主导地位,这可能与低碳转型的目标相冲突。当前,欧盟国家不断更新承诺,旨在采取更加激进的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尽早实现净零排放。2024年2月6日,欧盟委员会提出到2040年将自身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90%的阶段性目标建议。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意味着欧盟需要大幅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并加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

然而,这种转型并不容易实现,特别是在短期内传统能源仍在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欧盟国家还面临能源安全供应的压力。在过去一段时间,随着能源危机的加深,欧盟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正逐渐转向确保供应安全和稳定价格,而气候环境方面的考量则相对减弱。一些在过去存在争议甚至被呼吁淘汰的能源,如煤炭和柴油,现在被视为短期的替代品而重新启用。例如,欧盟委员会更早的时候提出,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煤炭、柴油等碳密集型能源来替代天然气,这与欧盟过去主张淘汰煤炭、减少化石能源使用的立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由于能源安全的问题,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短期提高自身碳减排力度力不从心,为了保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性,将通过各类贸易、政治手段强制要求发展中国家提高减排速度。其基本策略就是:我慢一些,你快一些。其中,欧盟目前推行的全产业链碳足迹核查和碳边境调节机制最值得关注。

“产品环境足迹”(Product Environmental Footprint,下称“PEF”)已经成为欧盟逐步推广的新型产品认证体系,针对进口产品设置了碳核算要求,而碳核算要求最终会归结于能源结构,是发达国家迫使发展中国家改变能源结构的利器。以欧盟电池法规为例,该法案自2023年8月17日正式生效并于2024年2月18日起实施。新电池法规是欧盟首个以法规形式针对电池全生命周期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对电池生产者、进口商、分销商的责任进行了严格细致的规定。新电池法规对进口电池提出了新的碳足迹要求,将分阶段要求进口产品随附碳足迹声明、标明碳足迹性能等级并保证电池生命周期碳足迹总值低于强制性最大阈值。新法规对电池回收的比例、回收企业的技术和环保标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根据欧盟的新电池法规,厂商必须对电池产品进行回收利用。在当前生产流程工艺下,回收材料总体成本通常比购买原料生产产品要高,这使得相关回收责任可能会从进口商转移到出口企业。因此,出口企业可能需要承担收集、处理和回收废电池的相关费用,这将导致出口企业的成本大幅上升。此外,由于碳足迹最终涉及能源结构问题,未来风电光伏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品也可能被纳入碳足迹核算要求,这将给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国际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法案(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下称“CBAM”)已于2023年10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并进入过渡阶段。其主要目的是使国内生产的商品和进口商品之间的碳价格相等。在过渡阶段,目前CBAM适用于水泥、钢铁、铝、化肥、电力和氢气这些商品的进口环节。这些商品的欧盟进口商将有义务报告产品进口量以及与产品生产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CBAM政策的实施将大幅提高高碳行业出口的成本(如中国和俄罗斯的钢铁、铝、化学制品行业),对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贸易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同时极大地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治理方面的负担。长期来看,CBAM在全球的实施可能会加快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发达国家可能进一步尝试出台类似的绿色贸易壁垒政策,限制我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除了欧盟,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也开始采取行动,如探索碳关税等,以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发展中国家未来可能会面对以低碳转型为名的“非常规”贸易战。这种“非常规”贸易战将由发达国家主导,旨在通过限制和约束贸易领域中的碳排放,不仅会迫使发展中国家更快地改变能源结构,还将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规模。当前,欧盟的PEF和CBAM初步构成了“非常规”贸易战模式,以PEF配合CBAM。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大多依赖能源密集型产业或者高碳排放行业,如钢铁、铝等金属开采冶炼行业等。这些产业碳排放量大、减排难度大,导致能源结构相对高碳,非常容易成为发达国家抨击发展中国家减排力度不够的目标。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贸和绿色低碳规则上不占据优势。一直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贸规则方面都缺乏话语权和影响力。由于大多数国际贸易规则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往往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如何应对

未来的“非常规”贸易战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名,占有道义的制高点,与应对常规的贸易战对比,将更为复杂。为了有效应对未来的“非常规”贸易战,中国需采纳一系列综合措施,在促进低碳经济转型的同时,保障自己的能源安全和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

首先,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合作框架,提升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影响力和话语权,强调碳减排需要兼顾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收入水平,要求发达国家根据联合国气候公约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财政援助。

其次,中国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贸易政策,提早应对可能出现的低碳贸易壁垒。例如,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谈判,确保发展中国家利益受到公平对待,并在必要时采取反制措施,以保护国家贸易利益。

最后,中国需要强化国内减排政策框架制定并执行更为严格的环境法规,推动清洁生产以及绿色技术创新。例如,通过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激励企业减少碳排放。同时,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产学研合作,推动低碳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此外,加快向高效低碳产业的转型,通过支持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作者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