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创板受理了京东方前董事长王东升创立的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奕斯伟材料)IPO申请,这是证监会《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下简称“科八条”)发布以来,上交所受理的首家未盈利企业申请。当前公司毛利率与国内外先进同行相比偏低。如何解决国产12英寸晶圆硅片业务的盈利难题,是王东升及其团队未来两三年内急需面对的。
硅片毛利率偏低难题
王东升之前曾创立京东方,带领京东方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制造商,改写了中国显示产业“缺屏”的历史。2019年6月,王东升卸任京东方董事长的职务。随后,他于2019年7月加入北京奕斯伟科技并担任董事长,参与中国“缺芯”难题的攻坚。
加入奕斯伟后,王东升延揽全球人才。同时,他重组创立奕斯伟集团,把业务分拆成硅片、芯片与方案等四个板块。其中,生产12英寸硅片的北京奕斯伟材料技术有限公司2020年4月迁址西安,并更名为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王东升及其一致行动人士控股奕明科技67.9%,奕明科技控股奕斯伟集团52.4%,奕斯伟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士直接持有奕斯伟材料24.93%的股权。
过去四年,奕斯伟材料的硅片出货量从2021年68.19万片增至2023年379.47万片,复合增长率约136%;营业收入从2021年2.08亿元增至2023年14.74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66%。2024年1-9月,奕斯伟材料的出货量和营收均达到或超过2023年全年水平。
不过,奕斯伟材料当前的毛利率,与国内外先进同行相比显著偏低。日本SUMCO、中国台湾环球晶圆、德国世创、沪硅产业这几家硅片企业2023年的毛利率分别为25.41%、37.42%、24.59%和10.45%,而奕斯伟材料2023年的毛利率仅为0.66%。
作为新进入的“挑战者”,与全球前五大硅片厂商相比,奕斯伟材料在产能规模、产品丰富度、产品制程先进性和客户议价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全球前五大厂商开展12英寸硅片业务大多早于奕斯伟材料15年以上,无论是下游台积电、三星电子等全球战略级晶圆厂客户,还是上游电子级多晶硅等核心材料和设备供应商,均已形成稳定合作。
而沪硅产业作为国内首家规模化量产12英寸硅片的厂商,产品验证和导入具有先发优势。2021年至2023年,奕斯伟材料的平均单价低于沪硅产业,且平均单位成本相对较高。奕斯伟材料在招股书中称,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其2024年1-9月平均单位成本(不考虑存货跌价准备等影响)已低于沪硅产业2023年全年12英寸硅片平均成本水平。
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1-9月,奕斯伟材料净利润分别为-5.2亿元、-5.3亿元、-6.8亿元、-5.9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48亿元、-4.16亿元、-6.9亿元、-6亿元。截至2024年9月末,奕斯伟材料合并口径和母公司未弥补亏损分别为-17.79亿元和-4.7亿元。
12英寸硅片在半导体产业链中单位产能投资强度仅次于晶圆厂。奕斯伟材料第一工厂(50万片/月产能)总投资额达110亿元,已经达产;第二工厂(50万片/月产能)拟投资125亿元,截至2024年9月末,首期5万片/月产能及相应房屋建筑物已转固。如何在波动的半导体行业周期中快速提升收入规模、覆盖高额固定成本是奕斯伟材料实现盈利的最大挑战。
一方面产品单位固定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半导体行业波动(如受终端消费市场影响,全球12英寸硅片出货量2023年比2022年下跌10.65%,2024年预计回暖、比2023年提升1.4%),奕斯伟材料在报告期内存货跌价损失分别为0.98亿元、2.7亿元、3.3亿元和1.87亿元,也影响了盈利。
贸易摩擦带来危与机
贸易摩擦给国产芯片及上游的国产硅片带来了机会和挑战。
目前全球70%以上芯片需要12英寸硅片制造,尤其是高端逻辑、存储芯片。国内晶圆厂纷纷扩大12英寸产能,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中国大陆有超过50座12英寸晶圆厂量产,预计2026年末国内12英寸晶圆厂量产数量超过70座,产能将增长至329万片/月,约占届时全球12英寸晶圆厂产能的三分之一。其中,以中芯国际、华虹集团、长江存储、长鑫存储为代表的全部内资12英寸晶圆厂产能2026年将提升至约260万片/月。
国内12英寸硅片依赖进口的局面虽有缓解,但全球仍有85%的12英寸硅片被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德国五家厂商垄断。随着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半导体材料国产化成为行业主流。奕斯伟材料过去几年来自中国大陆客户的收入高速增长,成为其产能消化的基本盘。
奕斯伟材料已成为国内主流存储 IDM 厂商的全球硅片供应商中采购占比第一或第二大的战略级供应商。此外,奕斯伟材料也在拓展海外客户,对美光科技和日本铠侠等先进制程存储芯片所用抛光片已批量供货,对三星电子和 SK 海力士等存储芯片客户正在验证导入。
挑战方面,硅片上游的电子级多晶硅等核心原材料目前国产化率较低。基于目前国际贸易形势,奕斯伟材料用长期协议锁定电子级多晶硅等核心原材料的采购,提前进行战略储备。
随着第一工厂达产和第二工厂首期投产,2024年9月奕斯伟材料12英寸硅片产能已达65万片/月,在国内12英寸硅片的产能和月均出货量占比跃升至超过30%。此次奕斯伟材料IPO拟募资49亿元,将用于其第二工厂的建设。
奕斯伟材料预计,其第二工厂达产后,将通过技术提升,与第一工厂合共形成120万片/月的产能,预计可以满足2026年中国大陆晶圆厂12英寸晶圆产能329万片/月对应硅片需求量的36%,全球产能占比将达10%以上,有助于提高12英寸硅片的国产化率。
如何绕过前五大硅片厂商的专利壁垒,需要继续下功夫。截至2024年9月末,奕斯伟材料及其子公司合计已申请境内外专利1562项,已获授权专利688项,其中,中国大陆专利463项、中国台湾及境外专利225项;发明专利486项,占全部已获授权专利的70.64%。
据智慧芽提供给第一财经的数据,奕斯伟材料的专利主要分布在制造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设备、多晶材料、单晶生产、研磨装置、化学气相沉积生长、结晶体精细加工等方面。
与此同时,奕斯伟材料在培育国内供应链。按所需设备种类统计,其合作培育的国内供应商可量产供应的比例超过40%,晶体生长、磨抛、量测等部分设备已实现国产供应商配套。
奕斯伟材料预计,当其2027年月均出货量超110万片/月,外延片销量占比达10%,将可以实现合并报表盈利。
“能否盈利,取决于供求关系。在产能过剩的时代,盈利较难。”一位国内芯片行业的资深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现在由于消费终端市场低迷,半导体行业供过于求、竞争激烈,所以普通芯片价格上不来。半导体行业几年一个周期的波动明显,供过于求时,芯片就卖白菜价;供不应求时,芯片就当黄金卖。现在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的外延片相对比较抢手,普通硅片很难避免受到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王东升2023年3月已卸任奕斯伟材料的董事长,他目前是奕斯伟材料的董事、战略与投资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现任奕斯伟材料董事长的杨新元46岁,曾任京东方品质部部长、奕斯伟材料总经理。与此同时,在奕斯伟材料的5名核心技术人员中,除了总裁刘还平等三名中国人,还有两名韩国国籍的专家,他们分别任开发管理部部长、拉晶工艺开发部部长。显然,这是一个新老结合、中外结合的团队。
王东升曾带领京东方显示屏业务在经历逾十年的亏损后,在2012年实现盈利。如今,在硅片领域,67岁的王东升能否带领奕斯伟材料跨越亏损泥潭,业界拭目以待。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