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创新药企业通过反向收购实现纳斯达克上市,提升国际竞争力和认可度。
在融资端尚未走出寒冬之际,国内的biotech公司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开拓新的融资渠道。
2024年,海外BD(业务拓展,Business Development)的方式成为主流,一种以单个管线成立新公司的new-co模式也成为热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公司尝试通过反向收购的方式实现上市。
2024年12月,创响生物通过反向并购拥有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Ikena Oncology的控制权,实现美股借壳上市。11月,专注蛋白降解药物研发的睿跃生物(Cullgen)也是通过反向合并Pulmatrix的方式,拿到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席位。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尝试通过这样的方式走向纳斯达克,反向收购的成功也代表了我国创新医药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和认可度日渐提升。但与此同时,反向收购涉及的跨国法律和合规问题较为复杂,企业必须确保在国际市场上满足相关的合规标准,这对公司管理和财务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反向收购登陆纳斯达克
2024年12月底,国内创新药企业创响生物宣布,与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Ikena Oncology,Inc.(IKNA.O)达成最终合并协议,并达成一笔7500万美元融资配售。合并后Ikena原有上市公司股东预计将拥有合并后公司约34.8%的股份,创响生物股东预计将拥有约43.5%的股份,融资投资者预计将拥有约21.7%的股份。
此外,合并后的公司计划以创响生物(ImageneBio)的名义运营,董事会将由来自现任创响生物董事会的三名董事、来自现任Ikena董事会的两名董事、一名代表融资投资者的董事会成员和一名新的独立董事会成员组成。这意味着创响生物将拥有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通过该交易实现美股借壳上市。
业务方面,公司将专注于开发 IMG-007,一种靶向OX40的单克隆抗体(mAb),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官网显示,公司目前有三条管线在推进中,其中OX40(单抗)进入II期,BTK(小分子)处于临床I期。
创响生物并非第一家通过反向收购走向纳斯达克的中国biotech。
11月13日,纳斯达克上市公司Pulmatrix(PULM.O)宣布与中国创新药企业睿跃生物达成合并协议。根据协议,合并前Pulmatrix股东将持有合并后公司约3.6%的股份,合并Cullgen股东将持有合并后公司96.4%的股份,合并后的公司将以Cullgen的名义运营。
合并后公司的执行管理层将由睿跃生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楹领导,董事会将增加一名来自Pulmatrix的代表。合并后的公司预计将在合并完成时拥有约6500万美元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多个临床里程碑提供资金。
目前,睿跃生物有三个正在启动Ⅰ期临床试验的降解剂管线。其中,两个项目是用于癌症治疗,一个项目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疼痛。
利大于弊的选择
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研发取得了明显进展,2024年的对外授权(license-out)授权交易再创新高。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邵翔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诸如纳斯达克的境外优质壳资源现在较为稀缺,因此被收购壳企业一般对于收购方的资质要求较高,这也代表了我国创新医药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和认可度日渐提升。”
BD交易迭起的背后,是当下创新药企业资金面承压的普遍现状。面对国内A股IPO政策变化,创新药企业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收窄。
港股方面,披露易信息显示,2024年至今,共有10家医疗健康企业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同时,已经上市的18A企业表现也并不理想。Wind数据显示,2024年,港股医药生物类的116家公司中约有70%股价下跌,20家跌幅超过50%。
推进临床试验的大量资金需求,叠加A股和港股融资现状及港股流动性不佳等因素,一些企业开始考虑转战纳斯达克,反向收购相对小众,但不失为时间成本更低的选择。
邵翔认为,对于biotech来说,通过反向收购,企业能够迅速实现全球上市,同时也能提升公司国际知名度助力国际市场拓展,这是有利的一面。他同时指出,反向收购涉及的跨国法律和合规问题较为复杂,企业必须确保在国际市场上满足相关的合规标准,这对公司管理和财务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朗盛投资合伙人李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无论是反向收购,还是于跨国药企进行BD交易,或者是通过new-co的形式实现出海,对于biotech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得融资和推进管线。“对biotech来说利大于弊,只要是合适的伙伴,就是应该尝试的。”
邵翔提醒,反向收购并非适合所有企业,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企业尝试这一路径,但这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化战略定位。
李佳也认为,未来也一定会有公司继续尝试反向收购这种方式,但她同时强调,与上市公司合作,监管部门的要求就必须满足。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