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社论:积极财政政策应优化支出结构,惠及民生

一财社论:积极财政政策应优化支出结构,惠及民生
2025年01月13日 22:26 第一财经网

公共民生的财政支出拉满之际,是经济向阳而生的成长之机。

财政政策正以前所未有的市场关注度,重塑各界对未来的期许。

最近国新办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介绍了财政高质量发展成效的有关情况,并明确表示财政政策将切实加大力度,具体数据因为还需要履行法定程序,确定后才能对外正式公布。他说请大家放心,2025年财政政策的方向是清晰明确的,充分考虑了加大逆周期调节的需要,是非常积极的。

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力,已然是支撑经济的一大支柱,人们期待积极财政政策能有效体悟经济民生百态,感知并响应人们的所思、所想和所困,去打破经济的冷暖边界,塑形成经济的信心之基。

毕竟,在国民经济三部门中,企业和居民都需持续疗伤来修复受困的资产负债表,中国政府负债率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且中国国债目前的实际利率水平明显低于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因此,用赤字替代税负具有非常显著的比价优势。是为全民聚焦财政政策的重要缘故。

如何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各界的聚焦点不很一致,当下人们最期待的是提高财政赤字率,通过释放财政举债空间,提高财政赤字率,拓展更多的财政空间,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打破财政赤字率长期3%的传统,已是各方共识。

诚然,赤字率已成为市场度量经济因素在决策体系中权重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赤字率用直观凸显着决策层决心的坚毅程度;但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即积极财政政策集中在哪些领域发力,可能比扩大多大比重的财政赤字更为重要,因为不同施力方向决定着财政乘数的边际效用值,即财政资源放在防风险、补短板的领域,所产生的财政乘数效应更大。

这种赤字财政的乘数效应受以下诸多因素的直接影响:

一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目的这一核心命题,经济发展的目的和最终归宿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民生才是最大的生产力,将更多资源放在公共民生上,搭建起社会保障网络体系的四梁八柱,方能消去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才能让人们把预防性储蓄拿出来,变成每个个体的偏好释放到市场中,成为企业发展的沃土。这里重要的是个体偏好的释放,这是经济繁荣的原动力,也是经济航向的表决器,唯有百花齐放的个体诉求在市场中争奇斗艳,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能翻得起筋斗云。

二是财政支出结构决定着政府的行为逻辑,权力伸向受制于财政资源投向,因此财政乘数效应的可量化指标取决于市场的边际空间值。财政支出遵循的是公共行政逻辑,而非完全市场逻辑,财政投向的地方也是权力驱动的领地,这决定着市场的空间感和企业家精神的边界感。因此,将财政支出结构更多投向惠民生等领域,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践行有限政府的可信允诺,其给市场传递的信号就是经济领域具有更充足的休养生息空间,这反映在可量化的经济中,就是投资边际收益率趋向陡峭,这是市场主体倾向冒险和信用扩展的前瞻指标。

三是财政支出结构本质是政府的可信允诺结构分布图。市场是行为汇聚地,市场主体是基于行为进行预期配置和风险定价核算,财政支出结构向经济社会传递出的是政府施政结构分布图,哪些领域投注了足够财政资源,哪些领域的政府主张就是可信允诺,市场主体是通过追踪财政支出结构来分析辨识市场的增信空间和方向,来决定企业的投资布局和经营靠拢方向的。

为此,要真正有效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让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扬,就需要将财政支出结构重点配置到公域之地,以市场竞争中性的公共服务搭建财政支出结构。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中国经济的腾飞史证实,为企业营造放手一搏的市场空间,经济才能蓬勃发展。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在于,需营造一个有利于市场充分竞争、公平博弈的秩序和环境,搭建起人们对未来的期许,用公共民生塑造人们的希望和信念,市场信心和信用才能向阳而生,消费才能展现出发自心底的舒展。因此公共民生的财政支出拉满之际,是经济向阳而生的成长之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