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晶:光伏巨头的全球化2.0时代,如何从被迫出海到主动布局?

钱晶:光伏巨头的全球化2.0时代,如何从被迫出海到主动布局?
2024年10月09日 22:52 全球化智库CCG

9月14日,在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举办期间,全球化智库(CCG)与北京市“两区”办合作,在服贸会主会场国家会议中心联合主办2024北京“两区”建设与企业全球化论坛(第十一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以“新环境新业态新规范企业应对全球化变局的新思考、新实践为主题的企业圆桌上,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副总裁钱晶发表以下观点:

全球化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各种因素促使这一话题成为焦点。我来自晶科能源,我们公司专注于光伏产业,已经连续五年蝉联全球销量第一。截至最新财报,我们累计出口280GW光伏产品,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简单来说,全球每七块在发电的光伏组件中,就有一块来自晶科能源。

在光伏行业,全球化有两个不同阶段的概念。第一个阶段是全球营销,也就是“中国制造,卖向全球”。光伏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一开始的市场就在海外,中国当时并没有大规模的市场需求。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是从外向内发展的。而当下的全球化已进入第二阶段——全球制造。

当前全球化带来的课题是新场景、新业态、新环境。以往的市场要求技术领先、产品性价比高、度电成本低现在各地的需求非常元化。例如,有些市场要求本土制造、绿电生产、低碳足迹,或者指定供应商、供应链可追溯等每个地方都有不同诉求。这就导致了新能源行业出现供需短期错配的现象。因此,全球制造已经成为我们行业必须应对的挑战。

因此,全球化制造对于我们这个行业而言,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举措。以晶科为例,我们在行业内较早布局全球化制造,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其中70%至80%都是从失败中获得的教训。目前,我们在全球运营的工厂有三家,分别位于马来西亚、越南和美国;另一个正在建设的沙特工厂预计将在2026年上半年投入运营。目前,海外产能已占到晶科整体产能的20%,沙特工厂投产后,这一比例将提升至25%。此外,晶科的海外员工约有1.2万人,占总员工的24%,这些员工主要为非中国籍人员。结合这些经验来看,特别是对于行业内的头部企业而言,全球化的产业链布局和产能布局已经成为一项必须落实的战略。

我的建议是,每个行业的情况各不相同,但从我们70%的失败经验中,我们逐步探索出了新的思路和模式。晶科早期的全球化制造,尤其是前三家工厂,属于全球制造的1.0版本。而从沙特工厂开始,晶科将迈入全球制造的2.0阶段。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以往我们是被迫“走出去”,为进入某一特定市场而必须在海外设厂;而未来,我们将主动布局全球化,不仅仅为某一市场服务,而是实现当地制造、当地消纳、当地供应。

第二,以前的海外布局多为独资、全资形式,而未来我们将采取合资模式,充分借助外部力量。如今的中国光伏企业已经有了足够的自信,具备了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和完善的体系。正如上世纪90年代德资车企在中国建厂的模式一样,我们将合资设厂,而不再单独出资建厂。当地合作方提供资本、厂房和人力资源,而我们则负责培训并指导他们如何制造产品。沙特工厂正是这一新模式的典型案例。我们与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及BIC合作,PIF负责提供资金支持,BIC负责厂房建设、基础设施及EPC管理,我们则提供技术和运营支持这种模式预计将在2026年全面启动,并且有沙特本地订单的保障。目前,我们规划在沙特建设十几GW的电池产能,而中国制造的光伏产品已经占据了沙特70%的市场份额。未来,沙特的本土制造工厂建成后,我们的市场份额将更加稳固。对于行业内企业来说,如何应对周期性挑战或产能过剩问题,推动全球化布局将是重要的破局之道。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的发言录音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 第十一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视频

CCG 图书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本书深度剖析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演变与抉择,及其对全球未来的影响。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程,展示了中国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逐步转型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书中详细探讨了中国在贸易、投资、跨国企业崛起等方面的角色变迁,以及教育、人才和文化纽带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探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作者分析了中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地位变化,风云激荡中的中国外交,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在崛起的、更加一体化的亚洲中的角色。同时,还讨论了中欧关系的发展与挑战。第三部分审视了多边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改革。书中探讨了如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寻找自由贸易的发展方向,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通过这些讨论,展示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编著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对话世界:理解新时代的全球化》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全球化发展史”回顾了全球化的历程,从古代贸易到现代经济转型,探讨了全球化的起源与演变。通过与耶鲁大学教授瓦莱丽·韩森、《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和《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对话,揭示了全球化的多层次发展。第二部分“弥合全球不平等与赤字”探讨了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和治理赤字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巴黎和平论坛主席帕斯卡尔·拉米、亚洲协会副所长温迪·卡特勒等嘉宾,分享了他们对全球经济不平等、贸易体系和制度改革的看法。第三部分《权力转移与大国关系》分析了21世纪的权力转移和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复杂性。通过与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桑顿等专家的对话,讨论了大国竞争、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未来。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编著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作为海内外决策层和广大公众理解中美关系时广泛引用的框架,“修昔底德陷阱”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对全球秩序有决定性影响的问题。在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的对话中,格雷厄姆·艾利森就中美关系和中美地缘政治竞争、中国崛起、美国外交政策、美苏关系、全球地缘政治、核武器、朝鲜问题、新冠疫情及影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全面、系统性地展示了艾利森对“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美经济、金融、科技、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竞争的看法;深入而透彻地分析了中美双方实力的变化,以及发生战争的风险;坦诚而直率地提出了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方法和建议。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变迁与理论发展,从技术与人本等新的视角观察全球化,并做出全球化的界定,总结了后疫情时代新型全球化具备的特征,然后对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全面总结,用数据与事实说明,中国正在从全球化的受益者发展为反哺者,正在通过自身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并尝试承担起更多国际责任,为全球治理创新贡献方案。作者对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和文献做了梳理,回顾了全球化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指出全球化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书从第四章开始,两位作者对中国推动全球化实现包容性和公平性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通过发挥中国的优势和特点,让中国为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作者基于长期的研究以及与国内国际、官产学各界有影响力重要人士的对话交流等,对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路径及全球治理创新等形成了新的思考,提出中国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与七大路径。

● 更多……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我向世界说中国》是由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和秘书长苗绿基于“世界新格局下的中国对外叙事及话语权重塑”问题研究的重要成果,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据悉,该书讲述了全球化智库近年来立足芒克辩论会、慕尼黑安全会议、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论坛等知名国际舞台,与各国政商学界知名人士畅谈国际时局与未来趋势,回应各方对于中国的关切和质疑,诠释中国的发展模式,降低外界对中国的误解,通过多层次、多主体、多元化、多渠道国际交流及传播,以全球视野讲述时代中国,积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生动故事。同时,本书立足国际形势变化和全球传播新格局,针对中国应当如何开展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如何创新外宣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