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首席经济学家:环保政策的社会效应影响深远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首席经济学家:环保政策的社会效应影响深远
2024年12月26日 18:07 全球化智库CCG

2024116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全球气候变局下的可持续贸易”分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和全球化智库(CCG)共同承办,邀请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参会。会上,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首席经济学家大卫·布莱尔(David Blair)发表了以下观点:

在我演讲的最后,我会简要提到特朗普总统。请允许我提出六个简要的观点。

首先,关于各类政策的社会效应,特别是经济政策。我认为一个关键事实是,在美国,中位数实际工资并未如许多人预期的那样快速增长。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中位数实际工资基本保持不变。这并不是因为美国经济没有增长,而是因为财富从工人阶级转移到了一个更小的精英群体。劳动者所得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已从65%下降到不到59%。我们今天所见的美国政治局势,实际上是这些变化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趋势早在中国崛起之前就已开始,而且可能主要与贸易无关。更大程度上,原因在于金融体制的变化和反垄断法律执行的失败——这从克林顿时期开始,经过布什时期持续推进,并在后续政府中得到了更强力的实施。这一变化导致了美国许多民众生活水平的下降。关于气候变化立法,我认为公众反应中有愤怒情绪。比如,工人被告知不能开车去上班,而好莱坞明星却乘坐私人飞机飞往地中海的气候会议,这种伪善让人愤慨。同样的情绪也出现在工人阶级和蓝领人士中。

其次,我认为中国在降低太阳能成本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中国在这一方面非常有效,我认为,降低绿色技术成本比任何复杂的碳交易协议更为有效,后者难以实施且容易受到滥用。中国在降低太阳能成本方面的领导地位无疑将带来重大变革。中国还在实施以人为本的政策和推动新兴产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过去,美国通过政府政策推动了电子产业、航空产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尤其是通过军费支出。然而,过去20年,美国的政策大多变成了对政治利益的馈赠,而不再推动工业进步。

第三,在环保问题上,我们必须关注比碳减排更广泛的问题。我认为,中国在此方面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即碳减排措施带来的实际益处,比如大大改善了北京等城市的空气质量。这些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结果。然而,我们经常看到全球变暖政策凌驾于其他环保目标之上。例如,新英格兰的一个海上风电项目威胁到三种濒危物种,这在常规环保标准下是无法被批准的。我们必须对这种做法保持警惕,避免将一个环保目标凌驾于其他目标之上。此外,我还担心某些绿色技术,如锂矿开采,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

第四,我们必须保持对气候变化、战争、核冲突威胁这些威胁人类生存的事件的高度警觉。这些风险我们绝不应掉以轻心。社会崩溃,工人阶级崩溃也是一种亟待解决的威胁,需要认真对待。中国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国也存在这种朝代的更迭,大约25-30%的中国人口曾面临社会崩溃的风险。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口庞大,体制复杂,使得系统容易受到冲击。如今,世界其他地区也面临类似的局面。任何体制的重大变化都有可能导致大规模的社会动荡。至于“上帝从机器中降临”的想法——一种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奇迹式解决方案——并不存在。我们不能指望冷聚变或其他类似的神奇能源,虽然这类新技术的出现会很有意义,但我们不能依赖它们。我们需要关注实际的替代方案,而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煤炭。煤炭比其他能源形式更具危险性。

美国未能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初稿,因为该协议在参议院以95票对0票被否决。然而,美国仍是唯一完成减排目标的国家,这并非因为政府政策,而是由于页岩气革命带来了天然气的增加。天然气取代了煤炭,使得煤炭在美国电力生产中的份额从70%下降到去年的16%,这主要是由于市场驱动的价格变化。

最后,我们必须对所使用的数据和模型保持高度透明。我不是气象学家,虽然今天在座有专家。我的背景是经济学和数学。在我曾经的学习中,我了解到模型本身的局限性。著名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茨曾展示过,经济学和气象学中使用的模型并不具备预测能力。其原因在于这些模型基于同时的非线性方程组,对输入数据变化极其敏感。即使是微小的输入变化,也可能导致结果的质变。因此,这些模型并不可靠,这意味很多模型现在并不具有预测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诚实地去面对这些模型的局限性,并确保所有的数据都可以供研究和审查使用,在我们的研究领域推广更新型预测的工具和模型。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和全球化智库(CCG)共同承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全球气候变局下的可持续贸易”分论坛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CCG 图书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本书深度剖析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演变与抉择,及其对全球未来的影响。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程,展示了中国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逐步转型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书中详细探讨了中国在贸易、投资、跨国企业崛起等方面的角色变迁,以及教育、人才和文化纽带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探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作者分析了中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地位变化,风云激荡中的中国外交,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在崛起的、更加一体化的亚洲中的角色。同时,还讨论了中欧关系的发展与挑战。第三部分审视了多边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改革。书中探讨了如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寻找自由贸易的发展方向,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通过这些讨论,展示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编著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对话世界:理解新时代的全球化》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全球化发展史”回顾了全球化的历程,从古代贸易到现代经济转型,探讨了全球化的起源与演变。通过与耶鲁大学教授瓦莱丽·韩森、《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和《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对话,揭示了全球化的多层次发展。第二部分“弥合全球不平等与赤字”探讨了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和治理赤字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巴黎和平论坛主席帕斯卡尔·拉米、亚洲协会副所长温迪·卡特勒等嘉宾,分享了他们对全球经济不平等、贸易体系和制度改革的看法。第三部分《权力转移与大国关系》分析了21世纪的权力转移和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复杂性。通过与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桑顿等专家的对话,讨论了大国竞争、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未来。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编著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作为海内外决策层和广大公众理解中美关系时广泛引用的框架,“修昔底德陷阱”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对全球秩序有决定性影响的问题。在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的对话中,格雷厄姆·艾利森就中美关系和中美地缘政治竞争、中国崛起、美国外交政策、美苏关系、全球地缘政治、核武器、朝鲜问题、新冠疫情及影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全面、系统性地展示了艾利森对“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美经济、金融、科技、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竞争的看法;深入而透彻地分析了中美双方实力的变化,以及发生战争的风险;坦诚而直率地提出了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方法和建议。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变迁与理论发展,从技术与人本等新的视角观察全球化,并做出全球化的界定,总结了后疫情时代新型全球化具备的特征,然后对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全面总结,用数据与事实说明,中国正在从全球化的受益者发展为反哺者,正在通过自身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并尝试承担起更多国际责任,为全球治理创新贡献方案。作者对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和文献做了梳理,回顾了全球化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指出全球化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书从第四章开始,两位作者对中国推动全球化实现包容性和公平性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通过发挥中国的优势和特点,让中国为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作者基于长期的研究以及与国内国际、官产学各界有影响力重要人士的对话交流等,对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路径及全球治理创新等形成了新的思考,提出中国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与七大路径。

● 更多……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我向世界说中国》是由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和秘书长苗绿基于“世界新格局下的中国对外叙事及话语权重塑”问题研究的重要成果,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据悉,该书讲述了全球化智库近年来立足芒克辩论会、慕尼黑安全会议、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论坛等知名国际舞台,与各国政商学界知名人士畅谈国际时局与未来趋势,回应各方对于中国的关切和质疑,诠释中国的发展模式,降低外界对中国的误解,通过多层次、多主体、多元化、多渠道国际交流及传播,以全球视野讲述时代中国,积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生动故事。同时,本书立足国际形势变化和全球传播新格局,针对中国应当如何开展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如何创新外宣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