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王辉耀:全球安全治理正面临时代性转变

《环球》|王辉耀:全球安全治理正面临时代性转变
2025年03月19日 21:43 全球化智库CCG

2024年2月17日,在德国慕尼黑,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中)在慕尼黑安全会议的一场有关气候合作的边会上发言

  王辉耀是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曾任国务院参事。在今年2月中旬举办的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上,他作为特邀嘉宾在现场目击了美国副总统万斯向在座的欧洲盟友“倾泻”不满,亲身感受到在与会欧洲代表中急剧蔓延的难过和焦虑。“欧洲人现在对美前国务卿布林肯‘如果你不坐在餐桌上,你就会出现在菜单上’那句话有切肤之痛”,他对《环球》杂志记者说。

  围绕乌克兰危机的解决路径和诸多政经议题,以美欧为代表的跨大西洋盟友内部正产生严重撕裂,出现多年来少见的剧烈震荡。

  慕尼黑安全会议后,欧盟在3月6日召开被舆论称为“后冷战时代欧洲最重要会议”的欧盟特别峰会,并正式出炉一项金额总计约8000亿欧元的“重新武装欧洲”计划;北约前最高军事长官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认为,随着美国对跨大西洋联盟的承诺动摇,北约可能即将走到尽头。

  围绕这次美欧出现的重大分歧、全球安全局势走向、全球治理体系受到的冲击和未来走向,王辉耀接受了《环球》杂志的专访。

“西方震荡”

  《环球》杂志:你曾多次参加慕安会,今年有什么不同感受?

  王辉耀:当前,世界处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阶段。从美国政府更迭带来的不确定性到跨大西洋关系裂痕加深,从全球南方的崛起到国际规则体系的重塑,国际力量格局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大国博弈加剧,地缘冲突也此起彼伏。就此而言,美西方在国际力量对比中已相对衰落,其维持既有秩序成本剧增,在全球秩序与安全领域的战略收缩引发了显著的权力真空和地缘震荡,也导致世界贸易组织(WTO)等一些既有机制受到显著冲击。

  今年慕安会报告的主题是“多极化”,这或许是跨大西洋主要平台首次正式承认多极化到来。特朗普回归、美欧裂隙加深是这次慕安会基调转变的最大背景。我过去多年参加慕安会,在2018~2023年参会时明显感觉慕安会是美欧各方凝聚共识、统一思想、协调政策、形成新的话语体系的场所。然而,在俄乌冲突进入谈判期与美俄关系可能转圜背景下,欧洲对于从“坐在餐桌旁”到“出现在菜单上”的转变与风险忧心忡忡。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一个弱小而分裂的欧洲是美方的期待,而美国庇护缺失的可能也更加凸显欧洲团结与战略自主的重要性。

  《环球》杂志:特朗普政府对外战略调整的大逻辑是什么?

  王辉耀:美国外交不变的脉络统领是“美国利益”,区别在于不同时期、不同党派执政有不同表现形式。重新入主白宫后,特朗普延续其第一任期的政策内核,依然以“美国优先”为核心,凸显单边主义和交易式外交策略。不过这次出现的一个新变化是,在其对外战略有所收缩的同时,寻求扩张美国版图。比如称加拿大应成为美国第51个州,觊觎巴拿马运河和格陵兰岛,将墨西哥湾更名为“美国湾”,企图打造一个由美国绝对掌控、相对独立的北美大陆。

  从历史视角来看,美国从追求军事、经济、地缘政治甚至意识形态上的扩张主义、霸权主义,到现在一定程度且多方面的战略收缩,可以说来到一个非常明显的转折点。特朗普不想在国际事务和盟友关系上过度“消耗”美国自身资源,转而向内聚焦。我认为,这对全球南方国家来说是一个战略机遇期,如果主要大国能够加强整合而不是分裂冲突,未来或许可以形成更为均衡的多极化世界。

  《环球》杂志:美欧关系的这次撕裂,对跨大西洋关系的走向有何种意味?

  王辉耀:冷战结束以来,美欧之间长期都是“貌合神离”的关系,俄乌冲突延宕三年多,彻底动摇了部分欧洲人对美国的战略信任和幻想期待。尽管美国国会通过立法限制特朗普单方面退出北约,但美国在防务和安全上减少对欧洲投入已是现实,这在重塑美欧关系的同时也对全球安全格局造成冲击。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今年慕安会上发言时,几乎批评了欧洲每一个主要国家,甚至批评了整个慕安会。这让欧洲国家和相关领导人意识到,当前的局势与以往大不相同。欧洲如果不想被“端上餐桌”并持续衰落,就要在增强战略自主特别是加强防务一体化上下功夫。

  不过,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西方的自身认同和内在凝聚力已经从根本上被动摇。“西方”历史上从来不是铁板一块,龃龉和激烈的争吵一直都存在。

“美俄欧”安全观生变

  《环球》杂志:从“俄乌冲突”到“美乌(欧)争端”,内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王辉耀:从“俄乌冲突”到“美乌(欧)争端”,是冲突进入谈判期后各方利益纷争与战略博弈的结果。乌克兰缺乏博弈筹码,议价空间有限,美国则追求低成本止损,意图绕过乌克兰和欧洲直接与俄罗斯定夺俄乌冲突走向。目前来看,特朗普虽意图尽早结束这场冲突,但美俄高层接触有限,双方在北约东扩、欧洲安全架构、全球能源市场等核心问题上的对立也未根本化解。

  目前,美国联合英国、波兰等国组成“有限援乌联盟”,但2025年对乌军援体量仅为2024年的15%。法德主张“谈判优先”,匈牙利等国明确反对军援,欧盟内部出现主战与主和的分裂局面。

  具体到各方,美国将乌克兰价值5000亿美元的矿产资源、北约东翼防线安全作为谈判筹码;俄罗斯以控制乌克兰东部锂矿、欧洲能源供应恢复为筹码,同时保留军事打击选项,寻求重塑欧洲安全秩序并将乌克兰纳入“势力范围缓冲区”;欧洲寻求战略自主与安全,试图以解除制裁、能源合作换取俄罗斯妥协,但因内部不统一导致议价能力弱化;乌克兰要维持领土完整,但国内人口锐减1000万(2025年数据)、债务高达5000亿美元,谈判筹码有限。

  各方诉求拉扯、利益相斥之下,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可能会导致冲突长期化,并引发乌克兰内乱等更严重的后果。

  《环球》杂志:当前时局对北约、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欧安组织)等有何影响?

  王辉耀:北约与欧安组织正在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结构性裂变:北约因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导致领导力弱化,内部出现“大西洋主义”与“欧洲自主”的路线之争,法德推动的欧盟防务一体化计划(如组建欧洲联合部队)加速削弱美国军事主导地位;欧安组织则因北约持续东扩以及受到俄乌冲突冲击,被俄罗斯指责为“北约附属品”,其倡导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在西方阵营的对抗逻辑下名存实亡,57个成员国因俄乌立场分歧导致该组织陷入机制性瘫痪。

  未来几年,如果美国持续减少对欧洲防务支持,北约可能在事实上演变为“欧洲防务联盟”。由于美国国会已经立法限制特朗普带领美国退出北约,也不排除特朗普借机敲打欧洲,迫使后者增加防务支出并采购美方军事设备,减少美国军费开支的同时增加美方收入。

  至于欧安组织,如果其协调作用始终受限,在应对军事冲突、核威慑等硬安全挑战时效能显著下降,未来可能被边缘化或转型为纯论坛性质的机构。但无论如何,长远来看,美国在欧洲的军事收缩将促使欧洲加速战略自主并面临俄欧直接对抗风险,而金砖国家等新兴力量的调解作用将上升,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向多极化过渡的走向愈发清晰。

多维演变的全球治理

  《环球》杂志: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下,你对全球核风险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风险有什么评估?

  王辉耀:当前,受大国博弈加剧影响,全球军控体系正面临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挑战。美俄核军备竞赛全面升级,《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暂停履约,核试验风险回升,北约与俄罗斯都展开核威慑演习,核战争阴影扩散至俄乌及东亚等热点敏感地区。

  美国通过“核共享”“延伸威慑”构建排他性军事联盟(如美英澳核潜艇合作),破坏《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公信力,刺激一些国家加速核计划,形成“核扩散-反扩散”的恶性循环。

  同时,高超声速(通常指速度超过5倍音速的飞行速度)武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军控规则的空白,会进一步加剧战略误判风险。当前核阴影已覆盖欧亚大陆主要冲突地带,核威慑门槛降至冷战结束以来最低点,国际社会正面临核冲突与核扩散的双重危机。

  西方分裂、影响力式微与极右翼崛起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已引发多重震荡。欧洲极右翼势力通过强化反移民政策加剧社会撕裂,法国、德国等国因极右翼政党崛起导致气候政策执行受阻,欧盟能源转型成本争议与制造业衰退形成恶性循环;美国“退群”与单边关税政策冲击全球供应链安全,特朗普政府对国际公共卫生合作的弱化加剧了全球疾病防控的碎片化;而极右翼主导的排外思潮在意大利、匈牙利等国推动边境管控升级,导致地中海难民危机治理机制瘫痪。

  《环球》杂志: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王辉耀:当前,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如火如荼,但全球治理体系是基于二战后世界格局建构起来的,在诸多领域已落后于现实实践。同时,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问题国际化与国际问题国内化现象同时存在,加剧了全球治理的复杂性,也存在许多监管空白。对此,必须与时俱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逐步形成适应世界多极化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治理体系。

  今年慕安会以“多极化”为主题,所邀请的全球南方国家参会者数量大增,许多议题也反映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关切,这体现了欧洲逐步接受并积极拥抱多极化的姿态。慕安会前夕,巴黎人工智能峰会吸引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科技领袖及国际组织代表参会。我也参加了这次巴黎人工智能峰会,切身感受到世界局势、安全治理正面临时代性转变。

文章选自《环球》,2025年第六期

CCG 图书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变迁与理论发展,从技术与人本等新的视角观察全球化,并做出全球化的界定,总结了后疫情时代新型全球化具备的特征,然后对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全面总结,用数据与事实说明,中国正在从全球化的受益者发展为反哺者,正在通过自身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并尝试承担起更多国际责任,为全球治理创新贡献方案。作者对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和文献做了梳理,回顾了全球化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指出全球化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书从第四章开始,两位作者对中国推动全球化实现包容性和公平性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通过发挥中国的优势和特点,让中国为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作者基于长期的研究以及与国内国际、官产学各界有影响力重要人士的对话交流等,对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路径及全球治理创新等形成了新的思考,提出中国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与七大路径。

● 更多……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本书深度剖析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演变与抉择,及其对全球未来的影响。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程,展示了中国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逐步转型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书中详细探讨了中国在贸易、投资、跨国企业崛起等方面的角色变迁,以及教育、人才和文化纽带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探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作者分析了中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地位变化,风云激荡中的中国外交,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在崛起的、更加一体化的亚洲中的角色。同时,还讨论了中欧关系的发展与挑战。第三部分审视了多边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改革。书中探讨了如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寻找自由贸易的发展方向,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通过这些讨论,展示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编著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对话世界:理解新时代的全球化》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全球化发展史”回顾了全球化的历程,从古代贸易到现代经济转型,探讨了全球化的起源与演变。通过与耶鲁大学教授瓦莱丽·韩森、《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和《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对话,揭示了全球化的多层次发展。第二部分“弥合全球不平等与赤字”探讨了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和治理赤字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巴黎和平论坛主席帕斯卡尔·拉米、亚洲协会副所长温迪·卡特勒等嘉宾,分享了他们对全球经济不平等、贸易体系和制度改革的看法。第三部分《权力转移与大国关系》分析了21世纪的权力转移和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复杂性。通过与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桑顿等专家的对话,讨论了大国竞争、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未来。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编著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作为海内外决策层和广大公众理解中美关系时广泛引用的框架,“修昔底德陷阱”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对全球秩序有决定性影响的问题。在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的对话中,格雷厄姆·艾利森就中美关系和中美地缘政治竞争、中国崛起、美国外交政策、美苏关系、全球地缘政治、核武器、朝鲜问题、新冠疫情及影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全面、系统性地展示了艾利森对“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美经济、金融、科技、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竞争的看法;深入而透彻地分析了中美双方实力的变化,以及发生战争的风险;坦诚而直率地提出了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方法和建议。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