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公。联合国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共有12亿15-24岁的青年,占全球人口的16%,预计2030年青年人数将增加7%,达到近13亿。
教育和健康情况的改善、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普及,叠加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爆发,让青年有能力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早地参与到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中,成为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力量。
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十周年之际,博鳌亚洲论坛和全球化智库(CCG)于3月26日在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联合举办了一场以“创想与创造:青年引领的可持续未来”为主题的圆桌讨论,回顾青年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创新与创造力,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建设为全球南方青年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共同迈向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这场青年人的圆桌讨论由全球化智库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GYLD)发起人兼秘书长苗绿主持,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青年代表参与了讨论。
青年创新与创想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张军在致辞中表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青年正是最具活力、创造力的群体。不久前横空出世的DeepSeek大模型,是一个80后青年带领一群同样年轻的科技团队研发出来的。当前爆火的宇树科技公司的四足机器人,是一个90后团队研发的。这些青年创业者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为我们展示了创新的无限可能。其他青年朋友也应该不甘人后、勇于创新,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青年正在践行自身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与设想,并借助企业这一“放大器”扩大其影响力。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国际事务硕士、印度O.P.金达尔全球大学前商业实践助理教授兼国际合作助理院长伊斯兰·埃尔赛义德表示,市场的开放性使得它成为年轻人发挥优势最主要的场所,例如,年轻人带领的企业正在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

作为全球最大的文具综合制造商之一,晨光文具近年来注重使用可降解材料生产中性笔。公司首席可持续发展官陈姿丹表示,文具生产中会使用非常多的塑料制品,而一支中性笔的年产量是50亿支。考虑到低碳转型的重要性,她领导集团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产品、供应链、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赋能员工和社区的途径实现可持续目标。

把从事服装制造的家族企业转型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汉帛国际集团总裁高敏表示,她观察到中国服装产业主要由中小型企业和商家组成,于是用6年时间,搭建行业“数字化基建”,实现设计、生产、制造多环节的联动和整合。她认为,新科技和数字化的推动可以实现利益的重新分配,让链条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获得自己应有的收益,而不是在单一维度上比拼低价。“这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上非常重要。”高敏称。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第一项目标,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副县长、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驻灵丘县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胡志中介绍称,中国帮助8亿人成功脱贫,对于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重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年轻人注入自己的智慧,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例如,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毕业返乡成为村里数字平台的运维主力;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将课题与当地生产相结合,将生活垃圾转化成有机肥,推动有机农业发展。
构建包容机制,推动青年创新想法落地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不仅需要青年的想法和创造力,还需要构建包容友好的机制让青年发挥优势与才干。伊斯兰·埃尔赛义德强调,政府与企业在体制机制建设上要保持开放心态,将年轻人纳入政策制定过程,在探讨环节中倾听年轻人的声音。

在构建包容机制、鼓励青年参与社会治理上,博鳌亚洲论坛青年论坛2024香港会议筹备委员会顾问、香港菁英会主席林智彬在圆桌讨论中表示,香港政府从2018年起就动员16-35岁的青年参与政府决策,这对年轻人、政府和社会都有积极作用。对年轻人而言,他们可以锻炼谈判和沟通能力等软技能,培养成为未来领袖的能力,以及获得更多与企业和政府代表社交的机会。对政府而言,更多年轻人的参与不仅提供了新鲜想法,还有利于年轻人建立对政府的信任。对社会而言,年轻人参与治理有助于加强社会凝聚力,打造更有韧性的香港社区,更好推动可持续发展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西兰前总理珍妮·希普利表示,青年提出解决方案时,保持多样性和个性也很重要。在全球发展中,团结似乎意味着一致,但作为女性领导者,她认为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理念和观点,要尊重差异和不同,才能取得共同的进步。
青年的创新意识和对新技术的敏感性,能够为传统治理注入新的活力,而传统领袖的经验、权威和历史积淀,则为青年提供了方向和指导。两者结合可以共同推动治理更加开放、包容和可持续。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大中华区聚乙烯业务总监阿瓦德·阿尔-努菲意表示,资深管理者的积累与经验对年轻人真正落实创新创业想法有积极作用。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就设立了很多年轻人的成长助力项目,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在构建包容友好的治理机制时,青年也需要发挥能动性,拥抱挑战。珍妮·希普利建议青年在面对上一代人的理念和决策时不惧表达。她举例称,新西兰儿童发起的反塑料运动成功让新西兰实现“零塑料”,以创造性的方式证明“一个小的理念可以获得大的成果”。
赋能全球南方青年
全球南方国家拥有庞大的青年群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力量。然而,许多南方国家的青年仍面临教育资源不足、就业机会有限、技术鸿沟等多重挑战,这严重制约了他们的潜力释放和国家发展的进程。

在赋能全球南方青年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上,阿联酋投资部外国投资司司长穆罕默德·扎因·阿尔扎鲁尼提出三个重要事项。第一,要弥合技能缺口,重视工科学;第二,要培养青年的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帮助年轻人把理念转化成实践,推动包容性的增长;第三,要实现青年领导力的机制化,确保政策反映青年的需求和呼声。

印度尼西亚人类发展与文化统筹部长高级顾问、Pijar基金会主席兼董事会成员费罗·费里兹卡·阿亚南达提出了亚洲平台倡议,建议高等学校之间相互协调,在奖学金和学生交流项目上进一步合作,“亚洲齐心协力会变得更加强大。” 他称。

全球南方青年也通过跨文化交流与实践实现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已经在中国工作20年左右的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和主持建筑师青山周平表示,中国在过去30年的开发建设中积累了很多房地产开发设计的经验,包括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和平面设计等。近年来,日本、泰国和越南等海外项目逐渐增多。中国设计师在参与海外项目时,不仅带去了丰富的经验,还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与当地人沟通,了解传统和文化。
作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论坛之一,博鳌亚洲论坛一直关注和重视青年群体。张军在当天的圆桌讨论中宣布,为更好地促进青年发展,论坛专门设立了国际青年领军者项目,主要面向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的优秀青年开展培训。

文章选自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3月31日
CCG 图书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变迁与理论发展,从技术与人本等新的视角观察全球化,并做出全球化的界定,总结了后疫情时代新型全球化具备的特征,然后对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全面总结,用数据与事实说明,中国正在从全球化的受益者发展为反哺者,正在通过自身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并尝试承担起更多国际责任,为全球治理创新贡献方案。作者对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和文献做了梳理,回顾了全球化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指出全球化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书从第四章开始,两位作者对中国推动全球化实现包容性和公平性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通过发挥中国的优势和特点,让中国为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作者基于长期的研究以及与国内国际、官产学各界有影响力重要人士的对话交流等,对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路径及全球治理创新等形成了新的思考,提出中国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与七大路径。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本书深度剖析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演变与抉择,及其对全球未来的影响。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程,展示了中国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逐步转型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书中详细探讨了中国在贸易、投资、跨国企业崛起等方面的角色变迁,以及教育、人才和文化纽带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探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作者分析了中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地位变化,风云激荡中的中国外交,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在崛起的、更加一体化的亚洲中的角色。同时,还讨论了中欧关系的发展与挑战。第三部分审视了多边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改革。书中探讨了如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寻找自由贸易的发展方向,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通过这些讨论,展示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编著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对话世界:理解新时代的全球化》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全球化发展史”回顾了全球化的历程,从古代贸易到现代经济转型,探讨了全球化的起源与演变。通过与耶鲁大学教授瓦莱丽·韩森、《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和《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对话,揭示了全球化的多层次发展。第二部分“弥合全球不平等与赤字”探讨了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和治理赤字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巴黎和平论坛主席帕斯卡尔·拉米、亚洲协会副所长温迪·卡特勒等嘉宾,分享了他们对全球经济不平等、贸易体系和制度改革的看法。第三部分《权力转移与大国关系》分析了21世纪的权力转移和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复杂性。通过与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桑顿等专家的对话,讨论了大国竞争、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未来。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编著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作为海内外决策层和广大公众理解中美关系时广泛引用的框架,“修昔底德陷阱”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对全球秩序有决定性影响的问题。在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的对话中,格雷厄姆·艾利森就中美关系和中美地缘政治竞争、中国崛起、美国外交政策、美苏关系、全球地缘政治、核武器、朝鲜问题、新冠疫情及影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全面、系统性地展示了艾利森对“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美经济、金融、科技、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竞争的看法;深入而透彻地分析了中美双方实力的变化,以及发生战争的风险;坦诚而直率地提出了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方法和建议。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