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再评“天价彩礼”,彩礼价格为何“砍不下来”?

新华社再评“天价彩礼”,彩礼价格为何“砍不下来”?
2024年05月16日 10:15 中访网财经

5月13日,新华社发文评“天价彩礼”现象,指出彩礼在一些地方不断攀升,已演变为婚嫁的沉重负担,引发民众强烈反响,急需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治理。彩礼原本为传统习俗,但如今已失去其本质,沦为金钱交易,被群众诟病。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均在努力遏制这一现象。例如,去年8月,多部委联合发布了针对高价彩礼等问题的专项治理方案。此外,今年2月起实施的新法律规定也明确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支持受害方要求返还以彩礼为名索取的财物。但为何“天价彩礼”还是屡禁不止,甚至衍生出了新的形式?

“天价彩礼”衍生出新形式

相较于以往直接给予大额现金或购买“三金”的传统方式,如今某些地区的“天价彩礼”已经演变成了包括房产、汽车、存折等更为复杂的形式。

举例来说,在山东、河南、甘肃的一些县区,存在如“万紫千红一片绿”和“一动不动”等彩礼说法。“万紫千红一片绿”这一说法源自人民币的颜色,具体包含了一万张5元、一千张100元和一定数量的50元,总计金额超过15万元。而“一动”指的是一辆小轿车,“不动”则指的是城市中的一套房产。

此外,索要彩礼的方式也变得更为隐晦。在一些地方,男方需将特定金额的钱存入存折或银行卡,并在婚前交予女方。“虽然具体金额不公开,但双方都心知肚明,这主要是为了考验男方的诚意,并防止男方在婚礼当天反悔。”

甚至,为了让高额彩礼显得更加合理,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将彩礼重新命名为“恩养钱”的现象。在订婚时,双方家庭避免提及“彩礼”,而是将其描述为对女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有些地方,男方还需要在婚前为女方或其父母购买大额保险。

尽管这些变相的彩礼与原先的现金彩礼并无本质区别,这些新“习俗”也并非真正的民俗传统,但乡镇政府和民政部门在尝试进行制止或约束时,却常常遭到村民以“破坏习俗”为由的指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选择妥协。

“天价彩礼”背后的经济账

马思克说,“人是一种经济动物”。人类屈从于地理经济环境,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以经济逻辑为基础。除了传统重男轻女思想导致的性别比失衡外,“天价彩礼”的根源其实是经济问题。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调查显示,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青海、宁夏、甘肃、安徽等地农村的彩礼普遍达到了20万~30万元。在江西一些农村地区,50万元左右的彩礼数额占据主流,江西无疑是国内“天价彩礼”重灾区。

自2000年以后,江西的经济发展相较于其周边六个省份显得滞后,形成了所谓的“环江西经济带”。这六个经济实力较强的省份对江西产生了虹吸效应,不断吸引江西的资源外流,其中包括大量的适婚女性,特别是农村地区的适婚女性,她们纷纷选择外嫁他省。这导致留在江西的适婚女性数量锐减,进而催生了高昂的彩礼现象。

根据2023年全国31省份的GDP数据排名,江西以约3.2万亿元的总量位列第15位,增速为4.1%,低于全国平均增速的5.2%。与江西毗邻的六个经济实力雄厚的省份——广东(排名第1)、浙江(排名第4)、湖北(排名第7)、福建(排名第8)、湖南(排名第9)和安徽(排名第11)相比,江西在经济表现上确实稍显逊色。

但好消息是,近年来江西也在积极推动工业生产的复苏,特别是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汽车的出口增长迅猛。随着江西的经济不断发展,将会创造更多的高薪就业岗位,使其能够与周边省份相抗衡。届时,人口的回流也将成为自然而然的现象。

因此,从长远的角度看,江西以及其他高彩礼地区更应该将精力集中在经济发展上,而不仅仅是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来调整彩礼金额。毕竟,经济发展才是解决诸多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

出品|华博商业评论

邮箱|hbsypl2023@163.com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