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银行系”背景支持,马上消费金融转型之路艰难

没有“银行系”背景支持,马上消费金融转型之路艰难
2025年01月15日 10:58 中访网01

在重庆举办的2024数字产业生态伙伴大会上,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上消费”)作为承办方之一,隆重亮相,并宣布将其零售金融领域的大模型“天镜”从1.0升级到2.0版本。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消费金融公司,凭借资产总额712.8亿元(截至2023年末)和年度营收近158亿元的表现,稳居行业头部。然而,增速放缓、合规风波及高负债经营等挑战,令这场转型大戏充满未知数。

业绩增速放缓:头部地位的焦虑

2023年,马上消费实现营业收入157.95亿元,同比增长16.74%;净利润19.82亿元,同比增长10.85%。相比2021年的31.64%营收增长和94.1%的净利润增长,增速明显放缓。2024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同比下滑2.11%,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20.66%,资产扩张呈疲态,总资产从2023年的712.8亿元降至698.21亿元。

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剧,公司业务及管理费从2021年的46.52亿元升至2023年的62.58亿元,增速快于营收增速,信用减值损失也持续高企。虽然拨备覆盖率已跃升至518.54%,但不良贷款率仍从2022年的2.05%升至2023年的2.48%,2024年上半年攀升至2.5%,信贷风险逐步加剧。

多元股权与资本掣肘

作为唯一一家非“银行系”头部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股权结构多元化,但也因此受制于融资渠道和资本补充能力。重庆百货(31.06%)、中关村科金(29.51%)及物美科技(16.12%)是其核心股东。然而,根据2024年实施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主要出资人需持股50%以上。马上消费目前的股权结构不符合新规,股东间协调压力显著增加,调整或将影响公司决策权分配与运营效率。

同时,公司资本充足率持续承压,核心资本充足率从2023年的13.93%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12.72%,虽高于监管要求,但在行业中处于较弱位置。为此,马上消费频繁发行金融债和资产证券化(ABS)产品以“补血”。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累计发行ABS产品182.16亿元,银登信贷资产流转产品315.49亿元。然而,这种高负债模式导致财务风险进一步攀升。

催收风波与合规考验

2024年初,《澎湃新闻》曝光了催收行业乱象,指出包括马上消费在内的多家消费金融机构外包的催收公司存在威胁恐吓、隐私泄露等违法行为。特别是其催收合作方信盟科技,隶属二股东中关村科金旗下,被指通过极端手段施压欠款人。黑猫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数据显示,涉及马上消费的累计投诉量超9万条,问题集中在暴力催收、诱导签约、违规收费等方面。

这一系列事件暴露了马上消费在合规经营及合作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根据监管要求,消费金融公司需依法合规进行催收,但马上消费对外包机构的监管不足,使其面临更大的合规压力。

科技转型:救命稻草还是浮华噱头?

面对业绩增长乏力与外部压力,马上消费尝试以科技创新突围,定位为“技术驱动的数字金融机构”。公司推出的大模型“天镜”已升级至2.0版本,覆盖智能营销、风险管理等八大场景,并累计申请超2100项发明专利。然而,在消费金融行业转型大潮中,多数公司已加速部署细分场景模型,仅凭技术突破能否实现差异化优势,仍需时间验证。

在创始人兼董事长赵国庆看来,规模不再是马上消费追求的核心目标,科技与闭环能力才是未来的关键。但行业需求已从过去的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管理,马上消费若无法以科技赋能风控和运营,转型成效恐难显现。

消费金融行业已进入“精耕细作”的存量竞争时代,马太效应凸显。头部公司需要在风控、获客及合规管理上全面提升。对于马上消费而言,没有“银行系”背景的支持,其转型之路更加艰难。

如何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发展、在资本压力下确保业务合规与风险可控,将是马上消费亟需破解的难题。未来,公司能否借科技之力突破重围,改善业绩与口碑,依然是悬而未决的命题。(内容来源|商业晨刊)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