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述评|打造“宠物友好”空间

独家述评|打造“宠物友好”空间
2024年11月13日 16:36 新民晚报新民网
图说:市民在徐汇滨江遛狗休闲 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摄

杨欢/文

“宠物经济”方兴未艾。为了迎合日趋庞大的爱宠人士带来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多的商业空间向“宠物友好”的道路探索,很多公共场所从原先的一刀切禁止宠物进门,转为欢迎养宠人士携宠入场。

最近,有市民散步时发现,徐汇滨江有商家为宠物打造了专门的“停狗处”,该处设有拴挂牵引绳的把手等设施,专门供养宠者临时寄存宠物。对于此类宠物友好设施的出现,有人点赞,也有人担忧。如何做到真正的“宠物友好”?公共空间使用和饲养宠物的权益边界在哪?

如今,日常生活中,宠物已成为很多家庭的成员之一。“它经济”持续升温,折射出公众日益增长的养宠需求。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宠物经济产业规模达5928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8114亿元。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现有超100万只宠物狗、超120万只宠物猫。

能否科学管理、友好善待宠物正成为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宠物友好”理念在上海多地体现——

如苏河湾万象天地商场专设“宠爱天地”,配备“爱宠服务”“狗狗临时托管寄养服务”;BFC外滩金融中心联合商户推出宠物友好地图与《宠物友好须知》;闵行区华漕镇施行流浪猫救助行动、徐汇区设立宠物友好区域;今年7月1日起,浦东滨江的前滩、后滩部分公共区域允许遛狗活动;7月27日,上海博物馆欢迎猫观众参加古埃及大展“奇喵夜”。

公园、绿地、商场、餐厅、咖啡店……越来越多的场所加入宠物友好行列。不过,人和宠物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今年6月,上海一家连锁餐厅发生“人狗共餐”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虽是个案,却折射出当前社会对“公共空间使用和饲养宠物的权益边界在哪里”的观念冲突。

有人喜欢宠物,必然有人不那么喜欢,甚至害怕宠物。在公共空间中,需要在不同群体的需求之间寻求平衡,而不是简单地满足某一方的诉求。当我们讨论“宠物友好”时,不应把它当作一道是非题来解答。事实上,养宠人士和非养宠人士并非对立关系,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现实来看,既要保障养宠物的权益,也必须尽可能地理解和消除非养宠人士的顾虑。

这需要进一步理顺相应法律法规、管理条例和处罚办法,也需要进一步细化“宠物友好”的政策标准。《上海市文明养宠三年行动重点工作任务书(2023—2025)》提出:“要不断提升养宠管理精细化水平,更好凝聚全社会文明养宠共识,大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氛围。”打造“宠物友好”空间,背后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和谐与温度。

对于商家来说,要打造“宠物友好”空间,就应未雨绸缪,设立专门的宠物区域,配备专业的宠物管理人员,制定详细的宠物行为规范等,并且根据顾客意见不断优化调整。“宠物友好”空间既能给宠物们提供一方舒适的天地,又不会影响到空间内的其他人。每一位养宠人士也应切实负起责任,而不是打着爱宠的旗号随心所欲,让不文明行为屡屡成为引发纷争的导火线。尊重差异、相互理解、遵守规则,是建立“宠物友好”社会的基石。

多一些对别人的理解,多一些对自己的约束,服务精细化、细节做到位,才能更好实现“人宠双向友好”,让城市更美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