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作为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项目,艾夫曼芭蕾舞团今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献演备受中国舞迷追捧的《安娜·卡列尼娜》,紧随其后,复排版《俄罗斯的哈姆雷特》也将带来申城首秀。
作为世界顶尖芭蕾舞团之一,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与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并驾齐驱,是公认的“俄罗斯芭蕾新名片”。虽然艾夫曼舞团已第五度来沪,但创始人鲍里斯·艾夫曼是首度来到上海,他说:“是观众对我和艾夫曼芭蕾舞团的爱才促使我来到上海。”
来之前,艾夫曼对上海有很多想象,“许多人包括舞团成员都告诉我,这是一座多么与众不同的城市。”而真正抵达这里,他感受到的是亲切:“上海和圣彼得堡很相似,都有古老的河流和现代化建筑。这座城市比我想象中还要精彩、不可思议。”
从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的《斯巴达克斯》,到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的《舞姬》,再到艾夫曼芭蕾舞团……今年俄罗斯舞坛“三驾马车”在艺术节期间竞艳申城。创立于1977年的艾夫曼舞团以心理芭蕾独辟蹊径,在两家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老牌劲旅的“夹击”下闯出一条新路。
在很多人看来,艾夫曼舞团的崛起几乎是个奇迹,而唯有艾夫曼知道这一路走得有多艰难。“开创舞团时,我还很年轻,我有难以压抑的创作冲动和激情,我想要开拓一种崭新的芭蕾表达,区别于传统的古典芭蕾。”艾夫曼喜欢将人物内心情感和张力融入舞蹈,他也钟情于俄罗斯积淀深厚的文学和文化,他的作品很多都由此而来。但最初的探索犹如在迷雾中行进:“有些题材压根不适合芭蕾舞来表现,我们需要创造新的芭蕾语汇来解构文学作品。”
尽管坦承自己也是马林斯基的“舞迷”,但艾夫曼坚持:“我理想中的舞团不会总演百年老剧,哪怕它们是经典。”他直言:“舞团不是博物馆,舞蹈作品也不能一成不变。”马林斯基的《天鹅湖》在他看来确实很美,但欠缺了情感的表达,已然不能打动当代观众,“我想创造更多现代化、能让观众感受心灵震撼的舞蹈。”
艾夫曼舞团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和地位,因为不走寻常路,他说:“我们总是不停在创新。而我们的舞迷,也是冲着我们的创新而来。”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在家就能通过手机或电脑观看不同版本的世界经典舞作。如何把观众吸引进剧院?是每个舞团都面临的挑战,“我们必须给到唯有现场才能带来的震动心灵的表演。”
舞团诞生至今的47年,艾夫曼总是早上9点就到团,日日工作到深夜甚至次日凌晨。哪怕他如今已78岁高龄,仍然保持每天工作8小时的强度。他说:“日复一日,若没有那份对舞蹈的热爱支撑,是很难的坚持的。”
艾夫曼对自己要求如此严格,要成为舞团的成员自然也不轻松。舞团择人标准有“三高”——高个子、高颜值、高技能。艾夫曼坦言:“我们的女演员身高标准不低于1.75米,男演员的身高标准不低于1.85米。”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选拔标准,“他们还必须非常年轻、容貌较好,且能把细腻入微的心理活动和内在情感通过高超的舞蹈技术表达出来。”
艾夫曼创作新品,总要经历三个阶段——在白板上写满各种创意,和台前幕后主创不停沟通,积累足够的情绪,然后才会进入剧场。他说:“技巧训练最终是为释放内心的情感和灵魂。”
此次,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还与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达成 “五年”合作协议。
(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