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3个月的小肠梗阻,且反复剧烈腹痛,一直治不好又找不到确定的病因,让余女士心力憔悴。令她没想到是,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胃肠外科,医生通过微创手术,不仅让肿瘤现了原形,还成功摘除了罕见小肠腺癌,最终化险为夷,重获新生。
肠道“盲区”,发现疑拟恶性肿瘤
60岁的余女士来自浙江,3月前反复腹痛、便血,在当地医院治疗后没有明显起色,患者和家属十分着急。做了检查,也只是发现小肠不完全阻性肠梗,但未发现腹腔明显占位性病变,又做了胃镜、肠镜均未发现异常,保守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
然而,不久后肠梗阻反复出现、腹痛加重、且出现进食后呕吐,直至完全不能正常饮食。最后经PET检查,发现盆腔小肠局部肠壁增厚伴肠腔狭窄,伴放射性摄取增加,考虑可能为小肠恶性肿瘤,需手术治疗。
这让余女士心里蒙上了阴影,她18年前曾做过肾移植手术,还有糖尿病、痛风等多种基础疾病,且长期口服免疫抑制剂,担心手术后会导致移植肾受损,辗转多家医院后,她慕名来到了上海长征医院,找到朱振新医生团队。
朱振新团队会诊后认为,由于患者反复肠梗阻,未严格规律口服抗排斥药物,入院后治疗组首先给患者精确调整药物浓度。术前检查又发现患者心电图存在多导联的ST-T段压低,不排除心梗可能,治疗组通过多学科会诊予以排除。为进一步明确小肠占位是否存在以及肿物性质,经薄层CT检查,但未发现阳性。
据介绍,小肠由空肠和回肠组成。小肠全长5-7米,管腔长而迂曲,堪称“消化道检查最后的盲区”,普通胃肠镜均无法触及。
而小肠肿瘤,则因发病率低极,仅占胃肠道肿瘤的1%-5%,且临床表现不典型,更是缺乏特异性筛查方法,尽管内镜检查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如小肠镜和胶囊内镜等),早期诊断仍然困难重重。
腹腔镜“扫描”小肠,精准锁定肿瘤位置
由于患者术前仅通过PET检查发现小肠壁局限性增厚,且放射性摄取增加,其它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阳性占位,但不排除非肿瘤或炎症性病变可能,是否有明确的手术指征存疑;再加上患者多种基础疾病以及长期服用多种免疫抑制剂,手术风险极大。
“从影像学上看,该肿瘤很小,术中能否找到也存在困难。治疗组制定的手术方案是腔镜下全小肠探查,如无法发现,可联合术中小肠镜进行探查,避免开腹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朱振新说,术中还需注意避免误伤移植肾,术前治疗组先联系器官移植科标注移植肾体表投影,防止术中穿刺器误伤。
术中,朱振新团队在腹腔镜引导下,通过患者腹部3个小切口,360度无死角进行全小肠探查,由末端回肠至空肠仔细“扫描”,终于在距离回盲部35厘米处有一约3×5厘米质硬肿物,肿瘤突破浆膜层并侵犯临近小肠及结肠,腹膜及系膜可见多枚粟粒样种植灶。术中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大,医生首先将小肠移出体外,进行肿瘤切除、吻合好后,再将小肠重新放回体内,术后病理证实为小肠腺癌。
由于术前准备充分,手术确定可靠,通过精细化的术后管理,余女士术后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移植肾功能未出现损害,腹痛完全缓解,肠功能恢复,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恢复饮食。看着老人的精神和身体状态一天天越来越好,患者家属激动地说:“本以为我母亲没救了,没想到上海专家的专业果敢,让我母亲重获了新生!”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通讯员 王根华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