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团队再创新记录:第三代杂交稻成功增产,双季稻周年亩产达1603.9公斤

袁隆平团队再创新记录:第三代杂交稻成功增产,双季稻周年亩产达1603.9公斤
2021年10月22日 21:15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一生只做一件事”,袁隆平院士将这个理念贯彻到了极致。

作为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他专注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不仅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且持续引领着中国水稻的育种方向。

近日,袁隆平团队所研发的杂交水稻再次创下令人惊喜的新纪录,在最新的测产结果中,湖南衡南县示范基地双季稻周年亩产达到 1603.9 公斤,成功攻克水稻周年亩产 1600 公斤的难关。

图 | 水稻(来源:公众号公共图片库)

袁隆平院士曾说,“他的一生,一半在湖南,一半在海南。” 袁隆平院士的水稻科研之路始于湖南,之后便一直在湖南、海南等地辗转进行研究工作。

2020 年底,袁隆平院士在海南南繁工作时,已开始部署 2021 年的水稻超高产工作,将“双季稻亩产 1500 公斤攻关研究与示范”项目投放在广东、广西、海南和湖南等地,该项目又被称为 “三千斤工程”。

之所以称做 “三千斤工程”,是因为该项目在双季稻区采用 “早稻+晚稻” 组合,开展周年亩产总产量实现 3000 斤的计划。

因部署在南方稻区,基于不同位置的环境条件,该项目采用的种植品种大多为超级杂交早稻。此外,“超优千号”、“叁优一号” 等水稻组合也被列入种植品种之内,在产量潜力上有重大突破。

据了解,湖南衡南县示范基地开展该项目时,采用的是早稻 “株两优 168” 与晚稻 “叁优一号”。其原定目标分别为亩产 600 公斤和 900 公斤。

10 月 17 日,由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担任组长的专家组赶赴衡南县示范基地,对机械化收割后的晚稻“叁优一号”进行实地测产。随后,谢华安现场宣布了验收结果。

此前 7 月,该基地测产的早稻 “株两优 168” 平均亩产为 667.8 公斤。而在此次测产结果中,晚稻 “叁优一号” 平均亩产为 936.1 公斤,周年亩产稻谷突破 1600 公斤,达到 1603.9 公斤。

据悉,湖南衡南县示范基地的地理位置位于衡南县向阳桥街道清竹村梓木冲,稻田总面积超过 120 亩,其中“叁优一号”的种植区面积达 30.5 亩。该地天气温暖湿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和雨水资源可充分满足双季稻生长所需。

值得一提的是,“叁优一号” 是在第二代杂交稻的基础上做了升级,因此又被称为第三代杂交稻。它不仅解决了第一代经典杂交稻配组不自由的问题,而且攻克了第二代杂交稻制种出现的安全问题,真正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与前两代杂交水稻相比,“叁优一号”对于肥料和水的需求更为“低调”,且制种和繁殖简便,有利于大规模生产,可用于农民群众的实际种植。

图 | 水稻种植(来源:Pixabay)

因此,“叁优一号” 被袁隆平院士称做是 “未来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一条理想途径”。

此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称,2020 年,“叁优一号” 的平均亩产为 911.7 公斤。今年,“叁优一号”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其测产结果较去年更高。

据李建武介绍,首先,今年 “叁优一号” 的基本苗数比去年多一些,这样后期的有效穗就会有所增加;其次,结合“叁优一号”这一品种的大穗特征,研究人员适时适量地对其施用了穗肥,可助力其形成大穗;最后,自 “叁优一号” 抽穗起,湖南保持了将近一个月的晴朗天气,有利于该水稻的灌浆和结实。

此外,当地的农业农村局表示,为做好 “叁优一号” 的增产工作,他们组建了一支富有责任感且业务水平优良的工作队伍,不仅制订了栽培技术的操作规范,并对关键技术进行组装、集成及配套研究等任务。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张德咏表示,“袁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生前确定的科研攻关目标一刻也不能停。我们会沿着他定下的目标一直努力下去,一定会交出越来越好的成绩。第三代杂交水稻是我们科技创新的一个代表,标志着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实现了新突破,向高产优质品种培育迈出了坚实步伐。”

近年来,中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实现了从“吃不饱”到 “吃得饱” 再到 “吃得好” 的历史性巨变。这其中,离不开袁隆平院士等科研人员多年来的努力。

袁隆平院士的儿子、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阳表示,“如果父亲能知道今天的测产结果,肯定会非常高兴。我们不光要达到攻关项目产量目标,还要通过努力逐步提高杂交稻的稳定性、适应性、抗性等各方面水平,研发更多优良品种,最终达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目的,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