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研发数字非福斯特电路,功率处理能力提高3个数量级,能用于远距离声通讯或无线通信

科学家研发数字非福斯特电路,功率处理能力提高3个数量级,能用于远距离声通讯或无线通信
2024年06月16日 21:40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近日,湖南大学杨鑫教授和合作者,造出一种数字非福斯特(Non-Foster)电路。

图 | 杨鑫(来源:杨鑫)

相比已有电路,本次电路能将电声发射装置的工作带宽提高 5 倍以上,功率处理能力提高 3 个数量级以上。

预计这一成果可被用于各类亚波长共振系统装备,包括电声发射、电磁天线、宽带超材料等。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总的来说,其主要具备以下三大优势:

首先,能实现具有任意频散效应的负阻抗特性。

即本次电路的端口负阻抗特性,会随着共振设备工作频率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此前的 Non-Foster 电路来说,它依赖于无源物理 RLC 元件(注:RLC 指的是一种由电阻(R)、电感(L)、电容(C)组成的电路结构)。

而对于本次电路来说,针对端口电压与端口电流之间的幅相关系,它能实现广泛的控制,故能实现实时合成等效的负阻抗值。

其次,能在极大控制参数范围之内,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即在数字微处理器之中,利用预编译的自适应比例谐振控制器,可以针对本次电路实现间接的负反馈控制。

这样一来,在规避不稳定性的同时,还能在不同工作频率之下,实现良好的主动跟踪能力和实时可调能力。

再次,通过使用开关电力电子器件,本次电路能在功率等级上,实现飞跃式的提高。

即它能在远距离图像传输中,提供稳定的、具有频散效应的实时等效负阻抗特性。

但是,课题组坦言本次电路在硬件上和软件上,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导致它所能实现的最宽频率范围被限制在 4kHz 以内。

只要在这一频率范围之内,其就能用于大功率电声换能器。因此,尤其是在低频水声领域,它能有效提高水声通信系统的信息传输效率和传输速度。

不过,该团队认为本次成果最大的价值在于:为设计 Non-Foster 电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它不仅能提高整个电路的功率等级,也解决了传统 Non-Foster 电路的稳定性问题。

在不久的将来,预计本次电路的应用范围,能够覆盖传统 Non-Foster 电路的绝大多数应用范围。

比如:

将其用于小天线中,可以增强天线的带宽与发射增益,从而提升发射效率;

将其用于雷达探测系统中,可以提高雷达系统的分辨率和灵敏度,使其更好地探测和识别目标;

将其用于超声成像和核磁共振中,可以提高医疗设备成像的清晰度和图像质量,帮助医生实现更准确的诊断。

总的来说,凡是基于共振原理创造的设备,本次数字 Non-Foster 电路都能发挥一定作用。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共振的“矛”与“盾”

据了解,本次研究要从“共振”这两个字说起。

基于共振原理诞生的材料、器件和设备,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类生活。

比如:用于发射和接收漫天信息所使用的电磁天线,再比如人们享受美妙音乐时所使用的扬声器等。

然而,在信息通信领域,共振——本身是一个矛盾的概念。

一方面,共振为人们提供了远距离的有效辐射增益,从而实现了设备的小型化和普及化。

另一方面,偏离共振频率所带来的增益正在急剧下降,这导致设备的工作带宽变窄,随之出现辐射效率降低、以及传输信息缺失等情况。

对于这种设备尺寸与增益和带宽之间存在的物理极限,学界将其称之为“Chu 极限”。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引入时变、有源和非线性系统,已经提出多种能够突破物理极限的方法。

其中,Non-Foster 电路发挥着重要作用。而 Non-Foster 元件,则是指阻抗-频率曲线具有负斜率特征的元件,即具有“负电感”或“负电容”的元件。

但是,由于 Non-Foster 元件违背了福斯特电抗理论,因此它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必须通过有源器件和负阻抗变换才能造出这种元件。

与此同时,现有的 Non-Foster 电路往往存在以下局限:

其一,必须依赖无源器件才能实现这种电路。

所谓无源器件,即拥有实际电感或实际电容的器件,因此它们具有特定的规格和公差精度,这会导致 Non-Foster 电路的具有离散特征的参数空间,不能在连续范围之内实现任意调节。

同时,对于 Non-Foster 电路端口负阻抗的调整来说,往往还需要手动更换电路元件。

其二,Non-Foster 电路的性能,会受到稳定性问题的掣肘。

对于 Non-Foster 元件来说,它是基于某种具有正反馈的放大器而实现的,但是这种放大器的稳定性较差。

同时,对于相关电路的实现来说,必须考虑到电路布局和附加器件所带来的寄生问题,假如未能充分考虑这一问题,也会导致不稳定现象的出现。

其三,对于晶体管或运算放大器等有源器件来说,它们会受到非线性效应和供电等级的限制,从而导致 Non-Foster 电路无法在高功率条件下使用。

为了弥补上述不足,该团队开发了这种数字 Non-Foster 电路。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既发表论文,又“沿途下蛋”

事实上,在刚定下课题之时,该团队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要使用开关器件来代替传统 Non-Foster 电路中的有源器件(比如运算放大器和晶体管)。

相比有源器件,开关器件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非常高的功率等级。这也是功率在毫瓦级别、甚至功率在更低级别的传统 Non-Foster 电路所无法匹敌的。

但是,该如何基于开关器件,来设计电路拓扑和控制策略?一开始,他们并不是十分清楚。

为此,他们充分调研了已有的 Non-Foster 电路,并开展了仿真分析。

通过此,该团队初步确定了电路设计与控制策略的方案。不仅如此,几乎每当更换方案之时,他们都会重新进行仿真分析。

尽管花费了不少宝贵时间,但是这让课题组得以大大降低试错成本。

而且,在仿真分析和理论分析之中,他们对于数字 Non-Foster 电路、以及声发射系统的理解愈发深刻,为此他们还申请了 4 项专利(目前已授权 3 项)。

而在电路设计与程序编译这两个阶段,为了保质保量地提高效率,该团队采用“共同学习,独立设计”的原则。

不管是设计印刷电路板、还是学习数字信号处理编程,杨鑫都要求所有同学使用相同的教程,为的是方便大家进行互相交流。

而在熟练掌握设计方法之后,再要求每一位同学“背靠背”地开展独立设计。

随后,他们进入带宽验证和通信验证的阶段。

带宽验证,指的是在稳定状态之下,测试电路的输出特性,并将其与仿真分析结果加以对比。

期间,需要针对电路的损耗特性、稳定性、以及误差等进行分析。

通信实验验证,指的是将本次电路加载到电声换能器上,进行远距离的通信实验。

期间,该团队不仅对比了远距离接收声音的强度,并尝试进行图像传输。

为了呈现最理想的实验效果,每天晚上凌晨 2 点到 4 点,课题组在实验室最安静的时候开展通信实验,历经连续两周的测试,终于呈现出最理想的实验效果。

借此证明:在远距离的图像传输中,本次电路能够提供稳定的、具有频散效应的实时等效负阻抗特性,并能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和传输质量。

湖南大学杨鑫教授和张智贺博士是共同一作,杨鑫教授、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祝雪丰教授、湘潭大学欧阳晓平院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安德烈·阿卢(Andrea Alù)教授担任共同通讯作者。

图 | 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更快”“更宽”

在后续计划上,课题组将朝着“更快”和“更宽”的目标前进。

“更快”,指的是提高本次电路的响应速度。

由于本次电路采用的是闭环反馈控制方法,因此它的响应速度比传统 Non-Foster 电路要慢。

尽管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该团队认为依然具有优化的空间。

比如:

其一,还能进一步地优化控制器。

其中涉及的问题有:如何针对控制系统与瞬态响应之间的直接关系开展理论分析?如何针对控制器参数加以动态调整与设计,以便实现更快的响应速度?

课题组认为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特别是可以与神经网络数据驱动方法、或 AI 技术进行结合。

其次,改进通信过程中的信号发射策略与调信号制策略。

对于系统的动态响应过程来说,其往往分为多个阶段。因此,如何通过调整信号调制的策略,来对动态响应过程进行分段优化,实现信号源与电路之间的同步动态调整,是该团队的后续目标之一。

“更宽”,指的是在更宽的频率范围之内,实现高功率等级与高效的负阻抗匹配。

对于本次电路来说,它在结构上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数字信号微处理器、开关器件、滤波装置。

这三个部分分别在运算速度与精度、开关损耗、电路输出波形质量上,限制了其在更高频率和更宽频带上的应用。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不能仅仅通过更换电路元件来解决,很有可能要通过设计全新的拓扑结构来解决,以让本次电路实现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资料:

1.Yang, X., Zhang, Z., Xu, M. et al. Digital non-Foster-inspired electronics for broadband impedance matching. Nat Commun 15, 4346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8861-6

排版:初嘉实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