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医药行业投融资规模下降 业内:2025年有望继续上升

国内医药行业投融资规模下降 业内:2025年有望继续上升
2025年01月14日 11:26 中国商界杂志社

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医药行业投融资规模在增长,中国市场却在下降。另外,2024年,排队等待IPO(首次公开募股)的医药企业的数量再度刷新,其中港股市场较受欢迎。据中国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年底,已有超过40家医疗健康类企业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医药行业的投融资“寒冬”过去了吗?2025年是否会触底反弹?

全球医药行业投融资规模上升40%

对医药企业来说,新药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通过上市,可以获得更多融资。目前,医药企业排队等待IPO,也说明其迫切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但是,自2021年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迎来高峰后,2022年、2023年逐渐步入“寒冬”。2024年,“闯过IPO大关”的医药企业并不多。

以A股为例,金融分析工具Wind数据显示,2024年在沪深京三家交易所成功上市的医药企业仅有5家,数量达到2008年以来的最低点。

2025年,医药行业投融资环境会好吗?根据瑞银证券数据,2024年,全球医药行业投融资规模同比增长40%,但是中国市场下滑了39%。

瑞银证券中国医药行业研究主管陈晨认为,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市场的表现是非常好的,国内市场的投融资规模环比上升93%,是2024年投融资最好的季度,这个投融资最好主要由PE(私募股权)、VC(风险投资)驱动。因为中国市场与医药行业相关的刺激政策是从2024年9月起陆续出台的,可见政策的刺激效应是比较明显的。另外,随着我国降息,以及未来可以期待的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实施,2025年,国内市场的投融资规模有望继续上升。

“出海”带来的投融资希望更大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与IPO相比,“出海”获得资金或更快。

记者注意到,目前,国内多数医药企业是通过“出海”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的。比如,1月10日,国内创新药企先为达生物宣布,已将旗下创新药在大中华区和韩国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产品组合的独家权授予英国一家生物药企。截至目前,这笔交易已给先为达生物带来了7000万美元的首付款,随着交易进行,先为达生物还将有权获得最高24亿美元的潜在开发、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产品商业化后的分层销售额提成。

据瑞银证券数据,2024年,国内创新药领域共计产生138个License out(国内企业将研发成果授权给国际企业交易)的创新药,同比增长24%;交易首付款金额接近50亿美元,同比增长54%;交易总金额高达573亿美元,同比增长27%。

陈晨对记者表示:“被海外企业收并购的国内医药企业数量,以及国内药企与资本合作成立一个新的公司(NewCo)的数量都在增加。我们认为,2025年中国企业‘出海’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不管是通过License out还是通过收并购,或者通过NewCo,都呈现加速态势。”

国内创新药仍是未来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

资本市场认为,2025年,一直亏损的部分国内创新药企会迎来盈利的关键节点。

陈晨表示:“我们统计了超过10家创新药企的销售收入和净利润。自2018年首次有创新药上市以来,创新药市场整体的销售额不断攀升,2018年到2024年创新药年化销售增长达到90%。综合分析,我们预期,从2025年开始,陆陆续续有一些创新药企实现盈利,这个盈利不是靠‘出海’达成的,而是靠销售收入增长达成的。”

多家医药企业也在2024年年底给出了“预期盈利”的目标。例如,再鼎医药在近期的媒体沟通会上对记者表示,公司有望在2025年年底前实现盈利,在2028年实现20亿美元的收入目标。目前,公司旗下针对精神分裂症的同类首创药物呫诺美林曲司氯铵(KarXT),针对胃癌的FGFR2b靶向疗法贝玛妥珠单抗,针对宫颈癌、同类首创的组织因子(TF)ADC产品tivdak均有望获批上市。

“我们发现,资本市场也在关注创新药企的Cash Runway(在没有外部融资的情况下,企业现有的资金量能够维持运营的时间长度)。多数医药企业在不融资的情况下,手上的现金还能支持他们生存2.7年,这相较于2023年年底有进步。2023年年底,据我们统计,企业手上的现金支撑其生存的时间平均不到2年。”陈晨说,“当然,并不是企业在手现金能支持其生存越久越好,因为我们发现在手资金支撑8到10年的企业花钱较拮据,不会支出特别多的研发费用。在资本市场上,我们也不认为这样的企业是很好的企业。推算下来,企业在手现金能够支撑其生存3年左右的,可以算是质量最好的公司。”(记者 马嘉)

来源:中国商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