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下科创板个别在审企业或面临达标风险

新规下科创板个别在审企业或面临达标风险
2024年05月16日 16:40 证券市场周刊

修订后的科创属性指引已正式实施,81家科创板在审企业中,有一家企业的研发投入指标不及格,还有几家企业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出现负增长。

刘榕/

430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修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的决定》的第六号公告。修订后的《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下称“指引”)强化了衡量科研投入、科研成果和成长性的关键指标。

首先,将第一条第一项“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由“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调整为“累计在8000万元以上”;将第三项“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5项以上”调整2为“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并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7项以上”;将第四项“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由“达到20%”调整为“达到25%”;其次,将第二条第五项“形成核心技术和应用于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合计50项以上”调整为“形成核心技术和应用于主营业务,并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合计50项以上”。

在此新规下,科创板在审企业的表现又是如何呢?

研发人员占比和发明专利全员达标

上交所官网显示,截至57日,科创板在审企业81家。从审核状态来看,5家提交注册,1家为上市委会议通过,4家已问询和71家因财务资料过期而中止。在71家中止企业在中止前的审核状态分布为:3家提交注册,2家上市委会议通过,1家暂缓审议,65家已问询。

根据指引第一条给出的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占比、发明专利和营业收入四个维度的科创属性指标要求,对上述企业相关数据进行梳理发现,科创板所有在审企业在研发人员占比和发明专利两个维度都全员达标,但在研发投入和营业收入两个维度则不尽然。

指引对研发人员及发明专利的指标要求为“研发人员占当年员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并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7项以上”。

数据显示,81家在审企业中,研发人员占比最低的企业是上海益诺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益诺思”),益诺思是一家专业提供生物医药非临床研究服务为主的综合研发服务(CRO)企业,2023年期末,益诺思有研发人员119人,研发人员占比为11.07%;发明专利数量最少的企业是上海芯旺微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芯旺微”),芯旺微是一家以自主研发的KungFu指令集与MCU内核为基础,以车规级、工业级MCU的研发、设计及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其首轮问询回复显示,截至20236月末,芯旺微拥有8项发明专利,其中7项均已形成主营业务收入,另外一项发明专利是芯旺微射频SoC芯片的相关技术,目前尚未形成主营业务收入。

有一家企业的研发投入指标

未过及格线

指引对研发投入的指标要求为“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8000万元以上”。

据招股书和问询回复披露,81家在审企业中,“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8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7家,其中最接近8000万元的企业是长沙北斗产业安全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斗院”)。北斗院专注于无线电信号的生成、测量与处理,紧密围绕卫星导航和航天测控领域,坚持自主创新和国产可控,形成了导航仿真与测试评估、时空安全与增强、航天测控与地面测试三大业务方向。2020-2022年,北斗院累计研发费用8106.68万元,占累计营业收入比例为16.87%

在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不足8000万元的24家企业中,有23家企业的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介于6%23%之间,均超过5%的标准,其中,江苏先锋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先锋精科”)的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最低。先锋精科是国内半导体刻蚀和薄膜沉积设备细分领域关键零部件的精密制造专家,是国内少数已量产供应7nm及以下国产刻蚀设备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2020-2022年,先锋精科研发投入分别为1341.45万元、2154.1万元和3097.44万元,营业收入分别为2.02亿元、4.24亿元和4.7亿元,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6.02%

剩下的最后一家在审企业是株洲科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株洲科能”)。株洲新能主要从事4N以上镓、铟、铋、碲等稀散金属元素及其氧化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20-2022年,株洲科能研发投入分别为1678.56万元、2661.92万元和2981.22万元,营业收入分别为3.39亿元、5.71亿元和6.79亿元。因此,株洲科能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为7321.7万元,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为4.61%

这意味着,原本因最近三年研发投入超过6000万元而达标的株洲新能,在新规面前,其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和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均未过及格线。

目前,株洲科能因财务数据更新而中止审核,如果更新的相关数据没有更好的表现,那么株洲科能的研发投入或面临达标风险。

部分企业最近三年营业收入

出现负增长

指引对营业收入的指标要求为“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5%,或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

81家在审企业中,有9家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申报科创板,这些企业不适用于营业收入指标要求。剩余72家在审企业中,有55家企业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超过3亿元。其中,江苏风和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风和医疗”)的最近一年营业收入最低。风和医疗专注于微创外科手术器械及耗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20-2022年,风和医疗营业收入分别为1.47亿元、2.66亿元和3.11亿元,最近三年符合增长率达到45.48%

在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足3亿元的17家企业中,有16家企业的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25%,其中佰聆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佰聆数据”)的复合增长率最低。佰聆数据是专注于电力行业的专业化大数据分析企业,主要面向电网建设运行、设备诊断决策、新能源规划与监测、绿色智能用电等电力核心业务领域提供大数据处理、大数据分析挖掘、大数据应用开发等大数据分析服务。据首轮问询回复披露,2020-2022年,佰聆数据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49亿元、2.14亿元和2.37亿元,最近三年符合增长率达到26.19%

不过有意思的是,招股书显示,2020年,佰聆数据的营业收入为1.61亿元。如果按照1.61亿元计算,佰聆数据最近三年复合增长率将下降为21.38%,低于25%的指标要求。

关于2020年营业收入两份文件相差1206.39万元的问题,保荐机构及申报会计师在首轮问询回复的核查结论中曾提到:“报告期内,2022年原始报表与申报报表一致,2021年和2020年存在差异;中介机构进场后调整的收入项目主要为总额法或净额法调整,结合会计准则、项目情况和合同约定等进行调整,具有合理性”。或许是因为这一原因导致佰聆数据的2020年营业收入在两份文件中出现不同表述。不过恰好也因为这一下调,令佰聆数据营业收入的最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达标线。

最后,还有一家不仅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没有达到25%,而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也不及3亿元的企业——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百多安”)。百多安是一家致力于将医用材料改性技术应用于植介入医疗器械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目前销售的主要产品分为三大类:血管通路类、颅脑外科类和其他高分子材料制品。

招股书显示,2020年及2021年,百多安营业收入分别为2.37亿元和2.1亿元。首轮问询回复显示,2022年,百多安研发费用为1813.46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8.65%。由此可知,2022年,百多安的营业收入为2.1亿元,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5.89%

除百多安外,还有两家企业最近三年的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出现负增长,分别是主要从事智能注塑成型装备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博创智能”)和主要从事复杂药物制剂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南通联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亚药业”)。2020-2022年,博创智能营业收入分别为9.38亿元、11.16亿元和8.19亿元,最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6.58%;联亚药业营业收入分别为5.65亿元、6.46亿元和5.5亿元,最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36%

本文刊于5月11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