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农人遇见AI院士,全面乡村振兴还远么?

当新农人遇见AI院士,全面乡村振兴还远么?
2024年07月03日 21:36 思想聚焦

在云南省澜沧县,流传着一段佳话:

村民李福为了当面向“农民院士”朱有勇请教水稻种植知识,想出了晨跑巧遇的办法,每天早起陪着朱有勇跑步,终于如愿以偿。

这看似是一段求知若渴的励志故事,不过故事背后,却又能够感受到当事人的无奈:“当时虫害问题很急,但是院士每天都很忙,想当面请教实在没有机会。”

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步伐,让当地群众掌握高效、便捷和精细化的种植解决方案,朱有勇举办了一场场院士培训班,传道解惑。

一位位农民掌握了科学种植本领,升级成为新型农民,实现了根本上的转变。

然而,澜沧县人口达四十多万,朱有勇和他的团队即使不眠不休向农民传授农业知识,也需要数十年时间。

如何用更高的效率答疑解难,成为横亘在朱院士和当地农民之间的一道难题。

1

农民院士渴望造福“亿”方,却分身乏术

作为一位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誓言的农民院士,出身农家的朱有勇有一个朴素的愿望——“让农民过得更好”。

他奋战的地方,不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的高科技实验室,而是贫困县的田间地头。

2016年春天,朱有勇到澜沧县进行了一次深入考察,沿途所见深深地触动了他。澜沧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曾经是一个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的深度贫困县。

“这里曾经是一个不该贫困却又很贫困的地方”,朱有勇回忆。

他下定决心,要为这里做点儿事情。

在澜沧县的田野上,朱有勇带领团队研究出了冬季马铃薯种植技术,解决了三七种植的“连作障碍”,最突出的就是开创性地实现水稻旱种,不需要插秧、蓄水,种子直接在旱地上播种出苗。

这一创新研究成果,让当地水稻产量翻倍,更是解决了农民的口粮问题,旱地优质稻又软又香,再也不用花钱去买米了。 

朱有勇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在蒿枝坝村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和院士小院。在这间田野上的“大教室”中,学员都是当地的农民,每上完一堂课,都要按照老师留的作业去种水稻、种土豆等。

农业技术知识在田地里是立竿见影的好效果,农民更加信赖朱院士。

不过,正如开头李福遇到的难题,仅靠院士和专家传授知识、培训技术,一对多难以分身,并不能满足一个县数十万农民对先进农业技术知识的渴求。

看着村民们满满的求知欲,朱有勇希望利用新技术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村民们也期待,朱院士能够分身万千,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为自己答疑解惑。

2

AI+农业,神奇化反正在发生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曾做出一个设定,孙悟空身上有84000根毫毛,理论上可以分身数万。昨天,我们也许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小说作者的天马行空,而在AI时代,一切都在发生着我们希望的改变。

1964年,波音公司研发了第一个具有人的形象的数字人,即波音人(Boing Man)。

2023年2月,百度旗下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虚拟对象驱动方法、深度学习网络的训练方法及装置”专利获得授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智能助手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生活的重要组成,从听从我们的指令开关空调、窗帘,到解决各种疑问,获得知识辅助,AI智能助手几乎无处不在。

技术的进步是改变命运的密码,6月28日召开的WAVE SUMMIT深度学习开发者大会2024上,来自百度的首个农业智能体——“农民院士智能体”正式面世。村民们梦想中的来自朱院士的一对一指导,终于化作现实。

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农民都可以随时与可以与“AI朱院士”互动。

提问“旱地稻病虫害防治”,“AI朱院士”就会立刻以真人形象出现在屏幕界面,亲切正视用户,语音与文字同时回答,一来二往,农民面对种植问题困惑甚至焦虑的情绪可以得到有效缓解,并将提供的解决方案应用到种植实践中。

当然,“农民院士智能体”并不是简单地将常用的虚拟人设定为朱院士形象,而是基于百度的文心智能体平台创建,朱有勇院士及团队的研究成果作为AI学习材料,根据农民提问,智能解析,并依靠着朱院士及团队的研究成果,智能生成答案,帮助农民们高效便捷地掌握农业技术知识,解决农业生产问题。

“农民院士智能体”使用门槛低,学习成本近乎无。

百度搜索、百度百科、文心一言,百度系互联网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入口。在百度搜索或者百度百科搜素关键词“朱有勇”或者“农民院士”就能快速访问“农民院士智能体”;手机端打开文心一言App,在发现页搜索“农民院士”,即可找到传送门访问“农民院士智能体”。

问答对话方式更加简单,只要有基础的网络打字聊天能力,即可熟练应用。

“农民院士智能体”也解决了农民获取知识方式有限,缺乏鉴别和查阅资料能力的短板,有农民信任的“农民院士”,回答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得到了背书。

显然,只要以用户实际需求为本,炫酷的AI,也能下沉到田间地头。AI院士保驾护航,还有什么种植困难是不能克服的?

3

乡村振兴中的那些科技引擎

旧时农民形象,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进入数字时代,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正因为走上智慧化道路而焕发新生。

葡萄种植基地,智慧化灌溉系统与自动卷膜系统的联合应用,无人值守,从容应对天气变化,让葡萄的品质更有保证;

 外形奇特的农业机器人穿梭在田间地头,精准除虫除草,让病害无所遁形;

 植保无人机高效率忙碌在广袤田野,让农药播撒的均匀度和效率上升一个数量级。

“农民院士智能体”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学习成本,新农人的不断涌现,潜移默化改变农村面貌。

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目前我国已形成相对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用创新技术赋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国际咨询机构 Research and Markets预测,到2025年全球智慧农业市值将达到683.89亿美元。

显然,这是一场属于科技企业的创业盛宴,也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在AI化大农业时代,企业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先进的装备,更重要的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高效、便捷和精细化的种植解决方案,一旦智慧篇章打开,受益的就是每一个农民和他们的田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