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郑州人文经济学发展密码

探索郑州人文经济学发展密码
2024年06月16日 22:27 中原网

中原网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娜 陶然 文/图)郑州,追古,是华夏文明发祥地和黄河文明中心,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诉今,则为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当“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当“传统”与“现代”比翼双飞,当“发展”向“人本”万象归一,文化赋能经济、经济“活化”文化社会形态勾勒出文化经济“双面绣”,为城市发展积累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其实,早在200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这一理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由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组成的人文经济学,正在推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那么,在郑州,人文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经济又如何对人文进行反哺?未来的郑州又应如何因势而动,迎接新时代下人文经济学这一崭新课题对社会的发展影响的?

让千年文脉涵养经济发展

3600年厚重深沉的古老传说,一砖一瓦间深深浅浅的缝隙间隔,宛若智者掌心历久弥新的岁月痕迹,记录着城市经济、格局的成长密码。

“经济与文化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文化的复兴则能助推产业融合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教授王菲表示。

以文润城,融入城市发展。近年来,郑州在城市格局上护老城,建新城,促进产业形态迭代升级。目前,全市拥有世界遗产2处1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89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91处,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建成生态遗址公园55个,博物馆113家,构建‘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全景式中华文明集中展示体系。

“尚古”更有“尚新”。近期,郑州市提出聚焦展现“年轻郑、文化郑、国际郑、科技郑”主题,推动郑州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强市。在产业迭代层面,《唐宫夜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银基旅游度假区都推出有热度、有深度的文化精品;郑州元谷元宇宙科技创新集聚区正式运营;6月16日,2024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郑州文化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繁荣景象,推动郑州从历史文化名城走向创新活力之城。

以文筑魂,涵养城市精神。近年来,坐落在郑州中央文化区(CCD)的“四个中心”大型赛事、文物特展、学术论坛、艺术交流、演唱会等各项活动应接不暇;推进“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落地,引入多样化文艺活动,激活公共文化设施;培育环嵩山文化旅游带、黄河文化旅游带,做特沿黄、中牟、新密、新郑四大片区旅游,做优乡村旅游,做强中心城区旅游。

以文兴市,文旅融合纵深发展。综合大数据监测、抽样调查和区县(市)统计,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端午假期期间,郑州市接待游客人次达到1077.6万、557.9万人次。其中,美团数据预测,郑州入选端午假期热门目的地前十。此间文博场馆人气旺盛,文物遗址类景点成为假期热门。

文化除了记载传承,还有促进消费的功能。郑州博物馆的AR、VR数字沉浸体验馆,借助区块链、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开发“商代·兽面纹方鼎”数字藏品;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的《雕画汉韵——寻找汉梦之旅》数字展……快速形成项目丰富、文化融合、多集群规模的消费市场。

以文为链,夯实人文经济基石。且看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中328米的夯土墙上,激光投影技术下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建业电影小镇中的《一路有戏》里用艺术装置、全息投影、声光特效、水雾特效与景观道具还原的城市记忆。

虽形成的数字文旅消费场景涵养市民的人文精神,然而,数据显示,虽然河南的文物和文化遗产非常丰厚,但规模级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的营收仅占全国的2%。虽然有很多现象级文旅项目成功圈粉,但总体来看,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新型业态仍然较少。

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价值跃迁

经济作为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的发展期间对文化带来的影响日益明显。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建设物质文明,而且也要建设精神文明,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文化带来巨大变革。经济状况好转的情况下,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便有了更多时间经历追求精神的享受,对文化的关注度日益增加。比如在上个世纪物资匮乏年代,人们关注点更多在于是否能吃饱。如今,人们可能关注点就转移到了饭菜是否健康、营养。”在郑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贾玉巧看来,如今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展现了更多生活品味。

在她看来,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社会关系的重构。经济的发展让社会分工复杂多元,人们的身份不再受到血缘、地缘的制约,更多依赖个人能力与付出,这不仅给人们带来多样化的社会分工,又反过来催生各种精英文化等专业文化。

“回看宋朝,经济增长带来现代化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如今,工业经济导致市场经济形成,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日益明显。可以说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开始独立于传统社会关系,追求个人发展与自由,人人平等的观念得到重视。经济发展让个体权利与需求得到保障与尊重。”黄河科技学院教授王军胜表示,对此,社会上,人们开始注重自我表达与创造力的发展。经济发展背景下,就业机会不断增多,人们有更多机会参与到社会生产与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其次,人们有更多时间与资本去享受艺术、音乐、文学等形式文化盛宴。最后,经济发展提高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水平,从而提升人们生活的便利度与舒适度。

同时,他也表示,经济增长推动社会教育与知识传播。经济发展让教育资源不断普及,人们受教育机会趋于均等,使社会文化开放且多元。当人们获取知识后,不仅对社会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更促进了科技与文化的交流创新。

经济发展为社会文化注入新鲜元素,科技进步与文化信息的飞速传递。“文化的传播速度加快,会形成多元化文化格局,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让社会愈发开放,对外交流日益增多,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产生火花,出现文化融合现象,形成全球化文化趋势。”王军胜举例,一些国家开始兼收并蓄,既吸收国外先进思想,又推广本土文化。同时,经济发展为文化提供巨大的交流平台,譬如一些国际艺术节、文化交流活动,让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推广得到关注与支持,人们通过贸易、旅行等文化形式了解了多元文化,丰富生活,更使传统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产生火花。

然而,我们也不可否认,当前河南省经济发展面临着全球产业链调整重构与比较优势动力不足等严峻挑战。

2023年,全国各省市的GDP排名中,河南退居第六,一些传统产业密集的省份在GDP排名上出现了下滑。曾经一度排在全国省份第五的河南省,如今已被四川反超。作为省会和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的郑州2023年经济总量在24座“万亿之城”中仅居第16位,居省会城市第7位。对此,王菲表示:“我们要对标同级先进城市,比如成都、杭州,太古里、宽窄巷子、西湖、大运河等等,这些城市的文化名片早已深入人心。相比这些优秀城市,郑州鲜有朗朗上口的现代化特色文化IP,所以我们的文化基础设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城市文化场景的显示度还有待提高。”

人文与经济 城市发展的一体两翼

进入到新时代,我们要把握人文经济学的特殊内涵和内在规律,用不断增强的经济力量反哺文化,补齐郑州的文化短板,同时持续发挥文化之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作用。

提炼融合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城市个性等要素的人文精神,以要素融合助推传统文化“两创”,提升城市形象。“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功夫文化等都是郑州代表性的文化资源,都可以将其打造成‘郑州名片’。结合城市自身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等,凝练城市人文精神、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王军胜表示,郑州可深度挖掘郑州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和现代化运营模式对传统文化、文物、遗址进行保护、修复、活化,打造优质的文化创意要素,吸引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打破郑州优秀地域文化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情况。

再者,王军胜认为,用人文价值引领城市的开发建设水平。新时代中,新一轮城市竞争的郑州亟待以与时俱进的优秀人文精神激发人们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继承、传承、弘扬子美仁政之智;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终集大成与一身的韩非子思想滋养行业精神。同时,在城市开发建设中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涵养高品质的城市人文环境和营商环境。如,促使郑州博物馆、郑州美术馆等文化地标和文化新空间,为人们提供便利的文化交流和体验场所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资源。

同时,他也表示,城市发展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生活上,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强调公平、共享、绿色的人文价值,打造多元主体参与的价值共创机制,确保群众享有平等的社会资源,保障教育、就业、医疗等权利公平;加快健全统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的社会保障体系;把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融入到市民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中。比如,全市打造一批“全天候、开放式、沉浸式、融入式”的科普走廊、科普微公园及科普街区。

“还要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融合文旅等业态,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体验,也为市场注入新活力,并形成体系。”王菲认为,郑州当前要把握时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快速迭代、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等重要机遇,发展各类“文化+”形态,既要推动文化与创意、科技、信息、金融等要素融合,也要推动文化与制造业、旅游业、农业等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此,王菲建议,各大商场可主动拥抱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加快建设智慧商场,打造新场景、新业态,为消费者带来新体验。

再者就是在传统制造、市场营销、基础设施等产业链领域,在城市中形成深度跨界融合模式。王菲建议,郑州可依托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如二七纪念塔、嵩山少林、博物馆等,培育打造多领域、多层次、多功能的优质文化活动品牌,在创新“文化+”和“+文化”运营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城市人文×”和“×城市人文”的新载体、新平台,推动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进。

最后,在王菲看来,培育懂文化也懂经济的复合型专家队伍、人才队伍亦不容忽视。

他强调,只有形成文化与经济协同互促的政策合成、执行落地;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推进;加强政策类型、政策功能、政策边界、政策周期的协同配合,才能形成政策合力、部门合力,从而行之有效保障人文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