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碰撞出金融科技的火花~

让我们一起碰撞出金融科技的火花~
2017年06月02日 16:50 飞熊道人

作者:米罗

公众号:莫道寻常(mdxunchang)

--------------------------------

节前回京探亲,拜访了不少于八家银行的大咖(工行、中行、华夏、百信等),还有几家金融科技公司的牛人(京东金融、量化派等),围绕金融科技这个话题聊了好多,不在于具体聊了什么,而在于不同背景、不同知识、不同经验之间的思维碰撞。我们在聊得过程中,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问题以及观察这些问题的视角,现分享出来。

1.金融科技到底在做什么?

不去讨论金融科技是什么,只关心金融科技到底在做什么,才是现在从业者应有的心态。

我对京东金融的点赞,源自于,京东金融已经在很多金融领域可以搞自营,但其转变思路,强调“赋能”和“输出”,这是退步或者妥协吗?肯定不是,我觉得是其对金融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思考了自己的长板和短板,关于资金成本,关于跨期匹配,关于金融生态。这点很不容易,有些机构就陷入了金融自营的自嗨之中,前景堪忧。

“赋能”和“输出”就是金融科技在做的事情,这包括技术、产品、数据、风控、平台,还有运营。

2.金融科技有核心竞争力吗?

在讨论核心竞争力之前,要明白,无论哪家金融科技公司,其路径必然是建立竞争壁垒,让自己的护城河越宽越好。那么,哪些是可以作为壁垒的?是技术吗?是数据吗?是风控吗?固然都是,但不是核心。

牛逼的金融科技公司,不在于技术牛逼,而在于把金融和技术牛逼得结合起来,也就是“连接”的能力。

这种能力怎么做到?

一方面要积累银行合作的经验,也就是多勾搭几家,需求都是谈出来的,闭着门树新蜂(tree new bee)很容易走入歧途;另一方面就是学会“搭积木”,把金融科技的能力组件化、模块化,努力做到,针对不同银行的需求,积木排列组合一下就好了;再者,不能局限于赋能银行面向C端的能力,还有B端,还有同业,还有跨境走出去,这是不同的机会。

于是,“连接”才是我认为的核心竞争力。

3.金融科技公司付出什么,期望得到什么?

现在,银行、证券、基金等行业的某些关键系统供应商也是有数的那么几家。这几家做生意的模式,虽然也号称解决方案,但基本处于“外包”状态,也就是说,对业务不染指,各得其所,相安无事。

参与创造一个新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并非人人都是那个天选的英雄。就比如IBM,卖了那么多设备,搞了那么多技术,拥有那么多数据,精通那么多业务,IBM依然没有把自己变成银行、医院、 通讯公司,等等。跨界有一个边界,同时这个边界正在模糊,但经济和商业的法则也不仅仅是技术和数据制霸一切。

有的金融科技公司说,技术我能干,产品我能干,运营我也能干,还要银行干什么?不管承认与否,现下的金融科技公司与商业银行都有这样的担忧,导致我们已看到的合作案例,都非强强联合,要么本来双方都较弱,要么科技公司强一些。

就拿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来说,三七开的比例,其实令人担忧。对科技公司而言,苦活累活我干了,才占三?于是提出严格条款,谋求更多诉求,稍微有点骨气的银行,难免踌躇。对银行而言,技术、产品、业务、数据、客户,科技公司统统掌握,喂肥了,一脚把银行踹开怎么办?这种股权比例,是有隐患的,必然要附加其他我们不得而知的条款和诉求。那些愿打愿挨的,是有着更大的野望。

成就你,而非成为你。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什么金融科技,无非是科技罢了,金融科技只不过是科技的一种时代借壳,在这个时代,金融更好安身立命罢了。

讨论金融科技公司到底想得到什么,意义不大,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但切记跨界的风险。跨界的风险既不在技术,也不在数据,行业之所以有壁垒,必然在于行业的固有风险,而这些固有风险,行业成员有天然禀赋去化解,非行业成员则有迈不过去的坑。

我对金融科技公司的预期是,掌握核心科技,就像IBM、谷歌那样,用科技成就其他行业,可以从金融切入,但不一定局限于金融,给世界带来美好。

很文青的梦想,不是吗?

4.商业银行付出什么,期望得到什么?

谁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而商业银行正是这样的人。抛开国内的大地主、二地主,我觉得普遍意义上,商业银行相比金融科技公司,掌握的资源更丰富,或者更有分量一些。

商业银行需要的是吓醒自己的人,而非叫醒自己的人。在双方的合作中,表面看来,商业银行得到的是更广泛的客户、更优质的结构、更高效的流程、更便捷的体验,也就是降低边际成本,提高边际收益。但在我看来,这都有些虚妄。

虚妄者,空中楼阁,抛去第三方技术和数据堆砌的繁华,哪些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优势?当前的合作模式,依然侧重于零售条线,人人都要搞直销银行,重点抓什么、放什么?如何战略取舍?

做生意跟做人是一样的,要在越做门槛越高的方向上一骑绝尘,说白了,就是不断提高合作方和客户的迁移成本。

哪些是?首先,是账户,账户未来必将是稀缺资源,客户的一切经济活动围绕账户开展,所以,搞直销银行,本质是账户的争夺,要抛弃传统的低层次发卡竞争。其次,是金融生态,将金融产品深度切入百姓日常生活、企业生产经营的链条,最好的方式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已经有综合化经营的迹象,估计监管持积极关注态度。再次,是线上与线下的协同,线上不足,线下弥补,这是金融科技公司所不具备的,商业银行不应该放弃,但可以优化,持续寻找新的潜力点。末了,我不看好大银行在这波浪潮中的机会,船太大了,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在垂直领域,在某个区域,在某个行业,更容易快速建立竞争优势,形成壁垒,这是中小银行的机会,特色化差异化是必然之路。

所以,都是跟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就看商业银行的着眼点了。根据科斯定理,如果商业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归属同一个法人,业态如何演进?必然是尽一切可能得靠近,这是大方向。

在这个大方向之下,商业银行将在账户、生态部署、线下协同、差异化经营领域争取尽可能多的资源。

5.打造产品,还是平台,还是能力?

不要纠结这个,要因地制宜,因为各家银行或公司在历史经营中已经积累了一定优势,让长板更长是不二的选择。同时,在银行或公司部门之间也有壁垒,让更强势更有资源的部门做先导,才会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所以,很多时候选择做什么,并没有那么多可选择性。

此外,按照一般的逻辑,有了产品,才能俘获第一批客户,才能聚拢人气;走了人气,有了流量,有了交互,才能建平台;平台持续扩展、增值,连接了各方,才好意思说“有能力”。但这也仅仅是一般逻辑,大家努力寻找的,都是有规模、可复制的需求,恰恰你看到了、也能做,这就是你的机会。其他的思量,都是小事。

6.除了BATJ,谁还适合金融科技这条路?

这里面有一个悖论。那些号称走上金融科技道路的,都是前期搞过一段时间的金融“自嗨”,后来不知道怎得想透彻一些了,要搞金融科技输出。而那些眼巴巴流着哈喇子想走上金融科技道路的,多半也没搞过金融“自嗨”。

这样分析下来,适合搞金融科技的,应该是那些搞过金融“自嗨”,还搞得不错的,掰着手指数,的确没几家了。

有人可能疑惑,金融科技的核心,不是技术、数据、风控之类吗?怎么还关心“做过”还是“没做过”?

这其实是一个认知的问题,如果银行找了一家“雏”的金融科技公司,之前没做过,那么在后续合作中,银行可能还是外包思维,按照传统路径搞金融,而科技公司也没有跳出来反对的底气,没数据没经验谁信你?而如果非“雏”,那就是“老娘技能娴熟”,银行的认知会被迫迭代,有数据有经验,银行也会心服口服。

就比如,有家银行的老大把小弟叫来,说咱们跟网游公司搞联合营销吧。小弟听懵了,心说不容易啊,60后的领导竟然有着90后的潮心,于是,与网游公司一起搞了张联名卡。这就是认知的问题。

当然,事无绝对,无论银行还是公司,一把手现象蛮严重的,如果一把手铁了心走上这条路,再配一两员大将,也能尝试一把。

例如,很多支付机构是独立的,没有背靠集团和生态,哪怕到了万亿,也存在迷茫。在这个当口,有的被“生态”收购了,有的积极与“生态”谋求合作,而有的也想尝试金融科技,就要问自己几个问题,有没有账户体系,有没有特色场景,有没有优质商户,有没有信贷风控的数据和模型,等等。

7.背后有生态可依,一定能做好金融科技吗?

这可不一定。瞅瞅与三大运营商沾亲带故的各类科技、数据相关的公司,做的好的,你说一个?例如,LDXX挺不错,但也错过了大好机会,且看后续了。

无论做什么,产品也好,业务也好,除了技术和数据之外,“精气神”最关键。所以说,技术没那么重要,数据没那么重要,风险也没那么重要,关键还是看,是否聚拢了一批愿意做实事的人,以及把人组织起来的方式,是否能发挥最佳的主观能动性。其实,就是农夫、土壤和种子的逻辑。

8.哪类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上可能走得更远?

一把手不当政治家的,充分认识金融本质和科技价值的,愿意承担变革风险的。这个最重要,其他,随缘吧。

末了,我负责任得告诉大家,哪怕是大家眼中最牛逼的金融科技公司,也还在探索之中,金融科技到底做什么,方向在哪儿,也没人想得通透。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多了,也变成了路。并且,补充一句,是各有各的路。

米罗,5.31于重庆。

--------------------------------

关于金融科技这个话题,我也处在一个认知不断迭代的过程中,大方向可能不会错,但有些观点,今天说是对的,明天说,可能就错了。关注我的朋友也能看到,我在持续得与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公司的从业们交流、碰撞,以解自身之惑。

感兴趣的朋友,也欢迎与我交流,我的邮箱是ihappybear@qq.com。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