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是想不到,超时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竟然成了多家寿险公司当前的现状。
截至目前,除了大家人寿、瑞泰人寿、和谐健康等因监管接手等特殊原因而导致的暂停发布外,目前共计有10家公司因超时不披露偿付能力报告而频见报端。
如合众人寿。该公司已经连续两个年度没有披露年度报告,且偿付能力报告也并未按时披露。2025年4月末,该公司又宣布延期披露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等重要财务文件,且偿付能力报告也仅更新至2024年第二季度。
百年人寿亦是如此。截止目前,百年人寿偿付能力报告也仅更新至2023年Q1季度,年度信息则停留在2022年。
此后依次还有富德生命人寿、君康人寿、中融人寿、上海人寿、前海人寿、渤海人寿、昆仑健康保险以及珠江人寿。
具体来看,富德生命人寿是在2022年主动申请暂缓披露偿付能力报告,并获得监管批准三年内不披露。但如今3年期限已至,其偿付能力还停留在2021年Q4季度,后续是否能够正常披露,仍未可知。
君康人寿是自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目前也已连续5年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其官网显示,最新《2024年年度披露报告》预计不晚于2025年12月31日。
根据中融人寿官网信息显示,其自2021年第三季度开始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
上海人寿至今为止也已有3年之久未披露过偿付能力报告,其最后一期偿付能力报告是2021年第四季度。
前海人寿最后一次偿付能力报告是在2022年第一季度;渤海人寿是从2024年开始便未再公布过偿付能力报告及年报信息;珠江人寿的偿付能力报告也停留在2021年。年报虽更新至2022年,但从2021年开始并未披露任何财务信息;昆仑健康保险也是从2021年4季度开始不披露偿付能力信息的。
从时间线来看,上述10家寿险公司开始“爽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的时间基本都是在2021年、2022年前后,较晚珠江人寿。所谓“觉瘸子里面选将军”,珠江人寿还是相对靠谱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前仆后继地“爽约”正常的信息披露呢?
直观地原因,是经营不善、治理混乱,还有投资激进、股东股权等等.......
01
先看合众人寿。
数据显示,2021年-2023年,合众人寿累计亏损超37亿元(三期亏损额分别为5.24亿、20.20亿、11.92亿),净资产仅余11.6亿元。
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虽然扭亏为盈,但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却下降7.6%至121.54亿元。这说明,合众人寿盈利改善主要依赖于投资收益,主业增长依然乏力,历史巨亏短时间很难消化。
合众人寿巨亏的原因,一是万能险产品的到期给付,所造成的现金流压力。
通过其2023年以及2024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可以看到,合众人寿的分红险和万能险所支付的现金流量大于所获得的现金流量,这意味着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给付压力。其中,分红险净现金流2024年Q2为-3.26亿元,2023年同期为1.94亿元;万能账户净现金流,2024年Q2为-24.78亿元,同比暴跌1221%。
同时,随着万能账户利率的下调,合众人寿也遭遇了较大规模的退保潮,这也直接影响了其财务表现。
二是资本市场的波动也导致了合众人寿投资收益的下降,加之一些投资项目出现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其财务压力。根据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季度跟踪评级公告,合众人寿在不动产投资和涉及房地产行业的信托计划等非标投资资产上的风险敞口较大,这些投资的行业和客户集中度高,部分信托计划已经发生逾期,对盈利和偿付能力均造成不利影响。最根本的就在于对恒大地产风险投资引发的连锁反应。截至2021年末,合众人寿通过股权收购、设立合伙企业及购买物业等方式,在恒大相关项目上的投资余额达122.3亿元。而随着恒大暴雷,这些资产出现16.53亿元估值损失(含10亿元公允价值损失),导致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对其2021年报出具保留意见。
一系列问题之下,合众人寿偿付能力长期不达标、风险评级C级连续15个季度,更是创下行业记录。
02
再看百年人寿。
数据显示,早在2015年-2021年,百年人寿业绩还尚乐观,累计盈利高达29亿元。然而从2022年开始,其进入断崖式下跌周期,当年净亏损高达27.1亿元,几乎把前6年的盈利全部亏光。而到了2023年第一季度,其净亏损仍然达到10.5亿元,净资产收益率则为-2106.87%,可谓惨不忍睹。
与此同时,百年人寿的净资产在2023年一季度达到-4.2亿元,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
在此背景下,百年人寿的偿付能力亦持续不达标,2022年第3季度和2022年第4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均为C类,原因在于公司治理方面存在操作风险。
百年人寿的危机根源主要在于早期依赖“短线长投”的粗放经营模式而最终导致的风险集聚、经营溃败。数据显示,2022年百年人寿的退保金支出从84.35亿元大幅上涨至178.36亿元,增幅达111.5%,综合退保率高达9.6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同时,2022年其投资收益为85.09亿元,较2021年的104.89亿元下降了18.9%,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达44.65亿元,且投资组合中持有大量高风险债券和地产项目,导致资产端剧烈波动,进一步加剧了盈利危机。
03
君康人寿经营全面落后的原因也是源于大股东忠旺系的无限制掠取、内控管理混乱以及激进的投资策略。据相关报道显示,忠旺系在入局君康人寿仅1年时间,君康人寿即被监管点名在股东股权、“三会一层”运作、内部管控机制、关联交易等方面存在问题。十年更名三次、股东内斗六次,股权冻结、质押、拍卖轮番上演,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最终触发监管强制重组。
一系列魔幻操作之下,君康人寿的财务状况在2017年后开始明显恶化,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出现大幅下滑。2017年至2019年,君康人寿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60.38亿元、375.09亿元和393.6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00.15%、44.06%和4.94%;而净利润则分别为2.51亿元、1.75亿元和8462.13万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61.45%、-30.04%和-51.76%。
与此同时,偿付能力也大幅下滑,至2020年第三季度,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两项指标均跌至102.47%,风险评级也为C级。
04
富德生命人寿2016年前也曾是资本市场上的“举牌高手”,靠万能险大杀四方,一度创出千亿元巅峰,仅次于中国人寿、平安人寿。
然而,一切在2016年嘎然而止。2016年5月至8月,包括富德生命人寿在内的多家“万能险大户”很快遭遇了原保监会的专项检查。在监管严查之下,万能险的迅猛增长势头被遏制,而富德生命人寿也进入寒冬。
此后,富德生命人寿保费开始一路下滑,2019年营收已不足800亿规模,保险业务收入也回落到550亿元以下。2020年保险业务收入为638.68亿元,2021年保险业务收入807.5亿元,虽有所提升,但与前期相比仍差距甚大。
利润也开始出现大幅波动。2016年-2018年,富德生命人寿净亏损分别为50.61亿元、7.79亿元和5.01亿元。2019年实现净利润19.82亿元,2020年下降至1.86亿元,2021年净利润-6.84亿元。另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富德生命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87%,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3%,也已逼近监管“红线”。
造成富德生命人寿业绩巨亏的原因,也在于其在资产市场上“不计成本”的投入,房地产行业的波动和投资回报的不理想导致了其投资收益下降,进而影响了整体业绩。此外,前期富德生命人寿曾依赖万能险业务快速扩张,但在监管严格之下,万能险的增长势头受到遏制,导致业务收入和利润受到影响。
05
渤海人寿最后披露的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经过审计的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较之前公布的数据再度出现下滑,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充足率分别降至102.35%和55.48%,较审计前的预测值分别下降了2.45和2.61个百分点。
而在2023年,渤海人寿的表现也相当“惨”:2023年净亏损超过30亿元,并连续六年深陷亏损泥潭。偿付能力岌岌可危,风险综合评级连续11个季度被评为C。
保费收入方面,自2018年起,渤海人寿保费收入增长开始显现疲态。从2018至2021年,分别为80.47亿元、78.53亿元、89.95亿元和88.78亿元,显示出业绩增长的不稳定性。尽管在2022年,渤海人寿的原保费收入首次突破了百亿大关,达到100.20亿元,但这一增长势头未能持续,到了2023年,原保费收入又回落至95.65亿元。
渤海人寿业绩巨亏的主要原因在于:
业务过度集中于银保渠道。渤海人寿的保险业务过度依赖银保渠道,导致其业务收入高度集中于少数几个险种,尤其是银保渠道产品占总渠道保费收入的比重高达85%以上。这种业务集中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还使得公司面临较高的渠道费用和市场竞争压力。
投资收益不佳。尤其是在资本市场表现低迷和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大幅下降。2022年投资收益率为2%,2023年更是跌至负值,为-1.4%。
股东问题。渤海人寿的股东之一是海航集团 ,海航集团的财务困境和破产重组对渤海人寿造成了重大影响。渤海人寿在成立初期便大举投资海航系相关项目,但随着海航集团的财务危机,这些投资遭受重挫,导致渤海人寿的财务状况恶化。此外,渤海人寿有13位股东的股权被质押或冻结,股权结构的脆弱性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财务困境。
06
自2018年并表以来,中融人寿的经营情况经历了明显的波动。
2018年,中融人寿实现营业收入31.2亿元,虽然营业利润亏损2837.2万元,但净利润为1292.1万元,年末总资产为241.7亿元,净资产为18.2亿元。2019年,中融人寿的营业收入也显著增长至55.2亿元,营业利润为28.5亿元,净利润为6690.2万元,年末总资产增至388.4亿元,净资产为29亿元。
变化在2020年。这一年,中融人寿的营业收入进一步增长至122.6亿元,但营业利润亏损11.5亿元,不过其仍实现2.6亿元的净利润,年末总资产为514.5亿元,净资产为31.7亿元。
时间来到2021年,中融人寿的财务表现出现了急剧下滑,营业收入虽达到近141亿元,但营业利润亏损达68.8亿元,净利润亏损65.4亿元,年末总资产为682.8亿元,净资产为-33.3亿元。2022年,亏损仍在增加,根据中天金融的披露,2022年中融人寿的营业收入为65.4亿元,营业利润亏损60.8亿元,净利润亏损54.7亿元。截至2022年底,公司总资产为712亿元,净资产为-93.6亿元。
中融人寿的巨亏其根源在于与房地产深度挂钩。据了解,中融人寿接连踩中了恒大、海航和宝能等多个雷区。此外,近年来,中融人寿的大股东中天金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天金融”)经营状况堪忧,陷入资不抵债的地步。2021年至2023年期间,该公司分别亏损了64亿元、161亿元和181亿元,累计亏损额高达400亿元以上。受此影响,中天金融的股价在2023年4月持续低于1元,最终因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而触发退市机制。2023年5月,中天金融正式退出市场。这也导致中融人寿经营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面临接管风险
高层也面临诸多问题。据悉,中融人寿原副董事长朱加麟已被带走调查,原董事长余庆飞也在同年被免职。
07
和多数未如期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险企不同,上海人寿在正常披露之前其偿付能力还是达标的。据2023年二季度数据显示,上海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8.7%,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356.2%,均远超银保监会的监管红线100%。
业绩层面,上海人寿在成立之初曾深陷5.02亿元的净亏损,但在一年后就恢复正常运营。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保险行业监管趋严,尤其是对万能险的整顿,上海人寿也迎来业绩低迷期。财报数据显示,2017年和2018年,上海人寿的整体保费收入保持在60亿元以上,但健康险的保费收入却不尽如意,分别仅为11万元和1578万元,占总保费的比例尚不足1%。与此同时,上海人寿的理财险虽热卖,但退保率却飙升,在此背景下,兑付压力与日俱增。
回顾上海人寿的发展,能够看到其之所以陷入业绩“泥潭”,也在于三点。
一是高风险投资,上海人寿在过去几年中进行了大量高风险投资,尤其是对房地产领域的投资。例如,上海人寿向其全资子公司 北京富豪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提供了巨额借款和增资,累计金额达到26.35亿元。这些投资不仅未能带来预期回报,反而增加了公司的财务负担。
二是万能险产品的负面影响:上海人寿曾依赖万能险产品进行扩张,但近年来万能险产品受到监管整顿,导致公司不得不进行业务转型。尽管公司尝试向医疗领域转型,但效果不佳,健康险产品的保费收入并不理想。
三是资本市场波动:投资市场的波动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有直接影响。上海人寿的投资回报率在过去几年有所下降,2023年的投资回报率为2.61%,远低于过去三年的平均水平5.03%。
08
当年前海人寿举牌万科,引发了沸沸扬扬的宝万之争,最后以深圳地铁集团介入而收场,但如今.......
最新偿付能力为2022年Q1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 66.39%、110.17%,较上季度末下降,2021 年三季度、四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均为 C 类,偿付能力已不达标。
多年前举牌万科,风头无两。但因为控股股东钜盛华违规干预经营(如2025年强行罢免高管),核心偿付能力2022年一季度跌至66.39%后隐匿数据,资管产品中260亿元投向地产信托且底层资产存疑。销售误导)叠加万能险历史包袱,形成退保与投资亏损的恶性循环,至今仍陷泥潭。
前海人寿在投资方面存在重大失误,尤其是对万能险业务的过度依赖和管理不善。2016年,原保监会对前海人寿万能险业务进行了专项检查,发现其在万能单独账户管理、客户资金运用等方面存在问题2。此外,前海人寿对恒大地产等高风险项目的投资也导致了巨额损失。
09
昆仑健康保险自2011年以来,仅有四个年份实现盈利,其余年份均处于亏损状态。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公司累计亏损达27.21亿元。
具体来看,昆仑健康保险的投资收益始终处于显著下滑态势。例如,2021年投资收益同比下降32.21%,处置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甚至下降了177.57%。此外,保险业务收入也出现大幅下降。例如,2021年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下降41.72%,其中长期健康险业务收入下降了42.33%。
业绩不佳的影响下,昆仑健康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逐年下降。2021年末,昆仑健康保险的综合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24%,较2020年末下降了36个百分点。此外,2023年一季度,公司的净资产转为负数,进一步加剧了财务压力。
昆仑健康业绩溃败的原因也在于高风险投资与股权问题。其参与一些一些高风险投资项目不仅未能带来预期回报,反而导致了损失。例如,对恒大地产的高风险投资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公司财务状况恶化。同时,该公司曾因股权问题遭到监管问询,并经历了多次股权调整,影响了公司的稳定性和运营效率。
010
从业绩来看,珠江人寿成立第三年便实现了盈利,2020年净利润3.43亿元。但联合资信评级公告显示,2021年,珠江人寿母公司口径利润总额为-1.72亿元;净亏损0.70亿元。联合资信分析认为,分红寿险业务的较快发展使得珠江人寿提取寿险责任准备金规模同比明显增长,母公司口径利润同比由正转负。
另据偿付能力报告显示,自2021年以来,珠江人寿偿付能力便开始徘徊在监管边缘。2021年第二季度末,珠江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74.74%、122.70%,第三季度末则分别降至54.98%、102.44%。第四季度末,这两项数据有所企稳,分别为52.02%、104.04%,但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已逼近监管“红线”。在此背景下,珠江人寿2021年第三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被调降,2021年第二季度,珠江人寿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为B类,2021年第三季度被调降至C类。
珠江人寿业绩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踩雷”、偿付能力欠佳、关联交易风险以及高成本债券负担。
据悉,珠江人寿的大量投资集中在不动产领域,导致逾期投资资产规模较高且减值计提存在缺口。此外,与不动产相关的投资规模较大,使得公司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
此外,珠江人寿对关联方的统计投资规模大幅增长,关联交易相关指标超出监管要求上限,且关联方长期占用的多数保险资金尚未完全收回,进一步增加了公司的整体风险。
就在今年,联合资信发布信用评级公告,确定维持珠江人寿主体长期信用等级为AA-,“19珠江人寿01”“19珠江人寿02”“19珠江人寿03”与“20珠江人寿01”信用等级为A+,列入负面观察名单。
结语
万能险、投资收益下滑、股东拖累、内控管理混乱......每总结一家问题险企,都能够发现造成其经营疲软、落后的根本原因皆在于此。
强监管、防风险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这也是金融业的主旋律。近年来,从金融监管总局到各地监管分局,出台了一系列新规,引导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面对新趋势、新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身负压力的险企要如何爬坡过坎,该下决心了!
路虽难,行则将至。
010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