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极端天气未来会变成新常态吗?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承受气候变化带来严重不利影响的同时,还面临发展、减贫等迫切任务。
■赵姗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正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制定2025年后气候资金目标,并为各方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做准备。因此,被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寄予厚望。各方都在期待能够在本次大会上就气候资金达成积极成果,也在关注发达国家切实履行责任,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高温热浪、低温、干旱、暴雨洪涝、台风、沙尘暴、霜冻、大风、雾霾、冰雹、雷电等气象现象均具有极端性。这些极端天气未来会变成新常态吗?
今年10月底,西班牙巴伦西亚地区遭受“世纪洪水”。受灾最严重的一些地区在8小时内的降水量超过了当地的年降水量。受强降水过程影响,西班牙东南部遭遇严重洪涝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巴伦西亚自治区多地电信和网络出现大规模中断,150条道路交通瘫痪,大量基础设施被毁,超15万名用户一度遭遇断电。
世界气象组织11月1日表示,其最近发布的《全球水资源状况报告》表明,随着气温上升,水文循环正在加速,全球正面临着水资源过剩和短缺并行的双重挑战。而较热的大气层能够容纳更多的水汽,进而导致暴雨发生,西班牙此次洪灾便是这一现象的例证。
世界气象组织在《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还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据报告介绍,在有增温效应的厄尔尼诺事件推动下,2024年1月至9月全球平均表面气温比工业化前平均值高约1.54摄氏度。而根据《巴黎协定》提出的控温目标,到21世纪末,应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内而努力。
令人担忧的是,联合国气候变化的最新报告表明,目前的国家气候计划(NDC)仍然危险地偏离了轨道,无法避免气候变化对每个国家和每个经济体的严重影响。
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和拥有14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和行动受到高度关注。
根据2024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中国2023年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7亿千瓦,占发电装机总量的58.2%;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6.4%,较2013年提高10.9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2014年至2023年,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13.6%增长至18.5%,其中,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的贡献率为45.2%。中国还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绿色能源项目合作。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3年可再生能源》报告,2023年,中国太阳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相当于2022年全球太阳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的总和。报告指出,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跑者,也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快速大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0多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文件,开展系列援助与交流,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能力。2016年以来,中国提供并动员项目资金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有力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面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响应不仅基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源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承受气候变化带来严重不利影响的同时,还面临发展、减贫等迫切任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气候运动树立了全球里程碑,制定了标准并推进了行动,包括减少碳排放、加快全球能源转型,以及帮助各国适应和建设应对复杂气候问题的能力。处在相似的困境和挑战下,各国携手走出一条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已刻不容缓。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