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看懂清代外交的虚假繁荣

一图看懂清代外交的虚假繁荣
2024年04月19日 00:15 北京青年报

清《万国来朝图》局部

◎王建南

展览: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

展期:2024.4.1-6.30

地点:故宫博物院文华殿

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年度大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幕,共展出了凡尔赛宫和故宫博物院所藏180余件文物。展览中有一幅大画难得一见,凸显清代康雍乾三朝看待世界的方式。

场面宏大排布有致

此图名为《万国来朝图》,为《胪欢荟景图》册中一开。此册八开,分景点描绘了乾隆举行朝贺、庆寿、筵席、游乐等活动的场面。根据保存下来的清宫档案中“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万国来朝图》完成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是乾隆皇帝命宫廷画师为生母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庆典精心绘制的。

《万国来朝图》中场面宏大,画家以精致的工笔手法描绘了王公大臣、外藩首领、外国使节齐集太和门、太和殿广场,等待皇帝升座、大朝会隆重举行的那一刻。大朝会后,太和殿筵宴便会在这里举行。太和殿筵宴作为清朝最高规格的宴会,于每年的元旦、冬至、万寿等节日举行。届时,太和殿内外陈设宴桌上百张,王公大臣、外藩王公、外国使节等各班人员按照品级、爵位分列殿内左右。此图刻画了宴会之前的熙熙攘攘与紧张肃穆。

画家把两种对比鲜明的气氛分配到两类人来展现:

各邦交国、藩属国使臣及边地少数民族代表排着整齐的队伍,聚集到太和门外两侧恭候朝觐。他们举着各色的彩旗,捧着进献的礼品,穿着各式的服装,喜气洋洋。毫无疑问,他们担当起“气氛组”的作用。

王公大臣们被安排到了太和殿广场的东西两侧。画家以东侧一棵高耸的松树点明了重点。树下人物的地位比西侧更高一级。他们同样排列成行,虽不甚齐整,却恭谨持重,随时等待皇帝的驾临。

墙里墙外两拨人暂时互不相见,之间用中轴线上列队值勤的仪仗队员串联在了一起,透着威严。要说紧张,需看细节:礼部官员正在交代着临时的事项,听到后的官员疾步走在沿廊中。

统观全图,最为巧妙的还是画家的整体布局。全景式构图,鸟瞰的角度,传统工笔界画的高超表现技法,将太和门至太和殿及两处广场有选择地纳入图中。画家并没有以左右建筑的对称排布展现中轴线的宏伟,而是别出心裁地采取侧视的角度,这样就形成了对角线的构图,并通过艺术手段,适当调整个别宫殿的位置以及压缩建筑比例等,将主要建筑的皇家气派与局部角落里的微观活动全部纳入同一场景之中。

“天下体系”画中隐藏

纵观整体画面,画家准确传神地将各种元素巧妙地组合,数以百计的人物安排得恰到好处,刻画细腻入微,又能做到层次丰富、主次分明。如果我们再细致地搜寻一下左右两个觐见使团群中的细节,还能发现一些更为真实的历史信息。在这两个群体高举的彩旗上,我们可以辨认出不少名字,其中大有名堂。

右下角人群中的旗帜上有缅甸国、叶尔羌、库车、安集延、喀什噶尔等。库车古称“龟兹国”,是古代西域大国之一;叶尔羌在今天的新疆喀什库车县;安集延,古称安都康,在新疆边境卡伦以外,今为乌兹别克斯坦的城市。由此可见,清政府当时对新疆及新疆以外地方的影响力。

再看左下角,我们会发现写有“英吉利”和“法兰西”的旗子。还有两个既奇怪又醒目的名字:小西洋和大西洋。难道这也是国家吗?其实这里透露出清朝对遥远欧洲的认识。

“西洋”出现在清代不同时期修撰的《大清会典》中。在清前期,“西洋”只是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完成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皇清职贡图》的注解文字有“大西洋”和“小西洋”之分,并称“小西洋”隶属于“大西洋”。其中,意大利、葡萄牙等国属“大西洋”,英吉利、法兰西等国属“小西洋”。那时的清朝廷认为英吉利为荷兰属国,而法兰西并非今日之法国,而是葡萄牙(明代称佛郎机)。清人对西方的地理学知识直到19世纪前期才有所改观,西洋的内涵逐渐明晰,用来指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西方国家。

可以看出,此时的“西洋”不再是大明永乐皇帝派遣的郑和船队所下的西洋(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从《万国来朝图》上的景象可以看出,乾隆朝已经把“西洋”视为大清帝国天下体系的一部分,并且通过与“西洋”的朝贡关系来塑造帝国的自我形象。

画中那面“英吉利”旗后还有一面“翁加里亚”旗,据专家考证为今日之匈牙利。再往后可见一面粉色的“苏禄国”旗,该国为当时位于现在菲律宾群岛的一个酋长国。

康熙、雍正两朝《大清会典》所载的朝贡国,既包括与清朝有政治隶属关系的国家和周边少数民族,也包括与清朝有商业往来的荷兰、西洋。而乾隆《大清会典》载礼部所属朝贡国有:朝鲜、琉球、安南、南掌、暹罗、苏禄、缅甸、西洋。嘉庆《大清会典》除载录以上国家外,又增加了荷兰。

荷兰为了发展对华贸易,必须遵行朝贡模式,其使臣不得不以“贡使”的身份出现于京城,否则会被拒之于门外。荷使来华,打着朝贡的旗号,实为生意而来。正因为如此,清朝才将荷兰列入朝贡国名单之中,在与清朝发生联系的西方国家中,是唯一的例外。

万国来朝虚假繁荣?

故宫博物院至少藏有五件以“万国来朝”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彼此十分近似。然而,如此之多的使节一起来朝贡大清,是历史的真相吗?目前尚无任何证据可以确认,《万国来朝图》中的人物和事件与历史上真实的使团活动有直接可靠的关联。

据有关学者研究发现,画中标有国名与地方名称的旗帜,包含来自40个地方与国家的使节团。然而翻遍记载,不但未见这么多外国使节同时来朝的记录,而且其中有些使臣所持之贡物,事实上是撷取自传统的《职贡图》中的图像语汇。尽管图像的绘制年份可与具体事件相勾连,但是,诸本《万国来朝图》图式的模式、人物形象设置的典型化,以及图像叙事模式的固定化,都说明这些与“朝拜”相关的图像并非旨在如实地记录某一次重大的宫中活动,更多的是为了彰显大清作为帝国的荣耀,以及在大清皇帝观念中的世界秩序,或者叫做“天下”的秩序。因此,《万国来朝图》上所呈现的景象更有可能是虚拟的现实。

为了弘扬清政府的威德,展现“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繁荣景象,在乾隆帝授意下,宫廷画家们先后创作了多幅(元旦和万寿节)向大清王国朝贺、歌功颂德的绘画。

就在乾隆皇帝起劲地命宫廷画家绘制《万国来朝图》之际,遥远的欧陆战争不断,先后经历了三十年战争、大北方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等血腥大战。各国的版图和地缘政治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军事科技和新战术在战争的需求下层出不穷。就在这些《万国来朝图》完工半个多世纪之后,西洋的坚船利炮就轰开了中国国门,整个中国即将陷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

尽管通过“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观众能清晰地看到中法两国之间的文化如何在百年间彼此渗透,但有一点不知观众有没有发现,就是法国关于中国的资料较多,如1690年由法国人翻译的《中国新志》,向欧洲普及中国历史知识;1692年出版的《欧亚行记:探寻通往中国的新道路》等;但中国关于法国的记载却鲜见。这背后折射出的隐忧也许与18世纪清宫所绘制的《万国来朝图》中的盛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