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电气:以创新打通​「数字化」与​「双碳」的任督二脉

施耐德电气:以创新打通​「数字化」与​「双碳」的任督二脉
2022年06月24日 21:30 36氪
创新为擎,推动产业绿色减碳。

自“双碳”目标提出后,各级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出台相关政策。如今,“双碳”目标已不仅仅是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更是与国家经济长远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

企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在日益严格的监管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双碳”目标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加分题,而是影响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必选项。

那么,对于企业来说,要实现“双碳”目标,可持续发展,该从何处入手呢?

“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使用新能源,还是传统能源,都要深入系统全面地考虑,不断发现减排机会。施耐德电气以创新为引擎,聚焦‘数字化’和‘绿色’两大方向,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整体解决方案。数字化还能推动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应用,提高生产安全性,降低成本,从而帮助各行各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节能。”近日,施耐德电气中国研究院院长高深在采访中说道。

耐德电气中国研究院院长高深

创新为擎,推动产业绿色减碳

目前全球气温已经上升1.2°C,气候问题日益严峻,要实现1.5℃的目标,全球每年减碳要达到100至150亿吨,加速减碳的任务迫在眉睫。在如此巨大的减排压力之下,只有将创新作为驱动减碳进程的强劲引擎,才能推动各行各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对此,高深表示:“施耐德电气一直以来都将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牢牢把握‘数字化’和‘绿色’两个关键方向。我们的创新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还包括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业务模式,甚至是基础研究。我们拥有领先的数字化技术与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经验,以端到端的全生命周期咨询服务与数字化解决方案,赋能企业达成减碳目标。”

“以水泥厂、火电厂为例,要对工艺流程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找到减碳机会。同时,减碳是企业的新需求,如果不借助数字化工具,企业依靠直觉经验难以发现优化点。因此,施耐德电气的减碳方案首先强调对碳排放实现精确动态测量,找到关键点,然后定制具体方案,而且方案还要可复制、可控,这些都要通过数字化来实现,因此数字化是我们研发的关注重点。”

依托数字化技术,施耐德电气为水泥行业提供减碳方案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施耐德电气致力于与客户共同推动数字化转型,通过对产品和工艺流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通过汇总、计算、模拟、预测,全面挖掘减排潜力,同时提高企业效率。

除了发力能源消费端,在能源生产端,施耐德电气也针对新能源的稳定性、使用成本等难点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为行业提供创新的减碳思路。

比如,施耐德电气为浙江欣美电气部署了以微电网为核心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帮助其实现了新能源发电量的增长,节省了电费支出。2020年,该电气公司的新能源发电量年度增长146%、年度新能源渗透率提高至70%、年度电费总支出节省30%以上,还获得了浙江省企业首张“碳中和”证书。

施耐德电气还从设计阶段就强化绿色创新的全生命周期减碳。据介绍,该公司位于西安的两大全球研发设计中心(包括全球低压成套设备设计中心、全球绿色节能设计中心),可为施耐德电气及其伙伴的产品和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环境技术咨询及支持服务。全球绿色节能设计中心还积极参与绿色产品标准制定,并助力完善绿色评价体系、建立生态设计流程,从源头上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和转型,减少末端污染物排放,促进供应链减碳,并将完善的绿色评价-设计模式推广到其他行业。

其实早在“双碳”目标提出之前,施耐德电气便倡导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并践行于自身发展的方方面面。目前,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拥有上海、深圳、西安、北京四大研发中心,构建了软硬件全覆盖的数字化研发创新体系。尤其是坐落于北京的软件研发中心,和位于西安的全球低压成套设备设计中心、全球绿色节能设计中心,已成为推动数字化和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

坐落于北京的施耐德电气(中国)软件研发中心

模式升级,以中国智慧“反哺”全球

创新是促进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和向高质量转型,都离不开创新的推动。进入中国35年来,施耐德电气持续强化创新在内的本土化能力,创新也从一开始的支持销售和业务布局,转型为驱动供应链和业务发展。施耐德电气不仅在产品端注重研发创新,在供应链、业务模式以及技术层面也开展了创新。

同时,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环境和创新能力在全球地位的不断上升,施耐德电气的中国研发实力逐步增长,中国研发开始反哺全球。

早在2007年,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团队便参与了全球产品的创新研发,并逐渐成为其中的重要贡献者。紧接着,中国研发团队开始推动中国原创,自主可控地开发满足中国客户和中国标准的新产品,同时某些优秀的中国原创产品也被推广到了其他国家。

2018年,施耐德电气开始转向“多中心”(multi-hub)模式。通过在国内建立集技术、研发、销售支持为一体的中国中心,施耐德电气贴合本地用户需求,加大中国原创和中国首创的比重,同时研产销一体,大大缩短了产品上市的时间。

2020年,施耐德电气基于西安的全球两大设计中心,成立了施耐德(西安)创新技术有限公司,进一步缩短了研发周期,打造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快车道,加速了创新与市场化的链接。这是施耐德电气本地研发能力的又一次升级,尤其是强化了绿色创新的挖掘和落地能力,还带动以西安为中心的整体中西部地区,共同提高全球化研发与生产能力。

2020年,施耐德(西安)创新技术有限公司成立

高深表示:“在‘多中心’模式之下,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团队承接了许多全球的重点项目,并在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输出了大量的‘中国智慧’,中国原创的产品也满足了全球市场的需求。”

比如中压领域的无六氟化硫的环保开关柜,是用干燥空气替代六氟化硫这种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温室气体。该产品也是由全球牵头研发,中国研发团队重点参与并在中国首发的成功产品之一,已被发布到全球市场,受到广泛欢迎。

施耐德电气在中国首发的无六氟化硫 (SF6-free)

绿色智能中压开关设备AirSeT系列

再比如,为应对某些电网环境中出现的过压、欠压情况,保护用电设备,施耐德电气开发了“季风”过欠压保护开关。这款产品最初是基于中国市场的需求而开发的,但印度、俄罗斯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用户也有同样的需求,因此这款产品也迅速地发布到海外市场。

高深表示:“我们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全球项目中成功,得益于我们在服务中国的过程中,积累了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和经验,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也训练了我们的反应速度。此外,中国的工程师储备,以及多年的技术积累也使我们的团队获得了卓越的成功。”

创新以人为本。没有人才,创新就是无源之水。高深还表示:“优秀的研发人才不能只依赖于招聘,我们非常注重内部人才培养,有一系列完整的专家发展计划,并且在企业文化上倡导充分赋权、尊重专家、鼓励试错。”不断增加的研发投入也体现在了人才发展上,过去几年里,施耐德电气的数字化研发人员比例增长了一倍,并且还在快速上升。

总的来看,在战略上,施耐德电气采用“多中心”模式;在战术上,持续强化创新在内的本土能力,依托中国市场的发展反哺全球;在方向上,施耐德电气牢牢把握“数字化”和“低碳化”两大关键;在人才上,强调招聘与培养并举,并充分对人才赋能。而这些,一同构成了施耐德电气在“双碳时代”最为坚固的创新优势护城河。

内敏捷,外联合,施耐德电气打造创新引擎

独木难成林,面对日益精细化与多样化的减碳需求,单凭一家企业的能力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很难快速响应市场。因此,企业不仅要有迅速捕捉市场变化的敏锐“嗅觉”,还要有“美美与共”的开放创新理念。

中国市场发展迅速,施耐德电气采用敏捷研发机制,更好地满足了中国用户不断升级的需求。在施耐德电气,敏捷不仅仅是快,而是能够更加精准地找到用户痛点,通过小步快跑、迅速迭代来精准解决问题,及时满足快速变化的用户需求。

据高深院长介绍,施耐德电气的敏捷创新机制有混合式的特点,既保留了敏捷的快速灵活,赋能团队让其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又保持了传统平台式、集团式开发的精准性以及能力的共享,实现了两方面优势的结合。“敏捷不仅仅是研发方式,更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和组织理念,其重点是以客户价值为核心、快速迭代,循序渐进。”

除了加强本土化研发,施耐德电气还通过联合创新机制,强化了生态圈的联合共创。高深院长表示,在数字化时代,单靠一家企业的能力无法解决用户的所有问题。合作创新已是大势所趋,企业要充分结合国家层面、研究机构以及合作伙伴等各方资源,为用户提供全面覆盖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据了解,施耐德电气已与多地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了持久的战略合作关系,还发起了“创赢计划”,链接更多新锐企业以及研究机构,在绿色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管理两大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同时,施耐德电气也与30多所重点大学开展合作,每年有近12000名师生在电气联合实验室里学习、实践、科研,推动技术创新。

施耐德电气2022年“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

施耐德电气2022年“绿色能源管理创赢计划”

“施耐德电气的优势在于,作为企业,有生产制造的实践,同时也有研发创新和基础研究的积累。因此,对于政府、企业、高校来说,施耐德电气都能够与各方通力合作,促进‘产学研’的衔接,为中国创新做出贡献。”高深院长总结道。

“未来,施耐德电气将继续深耕数字化、低碳化领域,不断强化中国创新力量,助力中国产业加快高效和可持续的‘双转型’,并让更多的中国智慧点亮全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