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伟大的华为!」 那张抵御风暴的有力王牌

「感谢伟大的华为!」 那张抵御风暴的有力王牌
2024年04月24日 21:50 36氪
产品体验的背后是技术,而技术背后是资源和时间。

当小米汽车,只用一款车,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斩获7万个排产订单,所有车企身上都多了寒意。跨界者像个野蛮人,用泼天流量冲刷着社交媒体,让汽车这种大宗消费品,变成全民话题。

似乎应对魔法的只有魔法。“感谢伟大的华为!”赛力斯汽车总裁何利扬在问界新M5发布会上喊出了一句肺腑之言。实际上前不久,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已经有相似之语,“中国车企要造好车,离不开华为。”

在迫切进行科技转型,乃至跨界者强势入场后,这些表态都愈发真切。因为,只有同样从科技领域进军汽车行业的华为,才能赋予车企产品、技术、渠道和营销的能力树。

华为和赛力斯的问界就是典型案例。双方通过两年打磨将问界新M7打造成为超级爆款之后,新M7的姊妹车问界M5也升级登场。

4月23日,问界新M5系列在北京正式上市。新车由内而外全面焕新,售价区间24.98万-27.98万,提供增程、纯电两种动力形式,共计3款配置,并首次推出更个性化的RS运动版。

当然,如果要找到这次问界新M5的升级之魂,还是取消了过往的基础版智驾配置,直接全系标配华为高阶智驾系统ADS 2.0,全系标配支持全国都能开的智驾功能。

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越过50%的边界线,车市竞争也早就拳拳到肉,价格战、技术战和营销层层递进,汽车新品们都需要准确抓住目标用户,才能找到撬动市场销量的杠杆。问界新M5正是承载了新的产品使命——年轻群体的第一辆智能车。

全系标配高阶智驾,问界新M5死磕智能

众所周知,在去年上半年,问界M7车型曾经经历过一段销量低谷,但之后这款车很快就创下了单车销量奇迹。下半年的9月底,新M7发布之后,半个月斩获5万个定单,至今斩获18万定单。除了一系列的增配降价,华为的一个杀手锏——智驾,正是起到了决胜作用。

“全国都能开”的华为高阶辅助驾驶,无疑成为2023年智能电动车行业最响亮的标签,几乎没有人否认,华为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高阶智能驾驶在用户认知上的普及。

而本次新M5,华为则延用技术平权的理念,将高阶智驾的这招武器发挥到淋漓尽致。它瞄准年轻群体市场智能车的定位,直接选择全系标配华为高阶智驾系统ADS 2.0。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今天华为ADS 2.0和去年同时期的华为ADS 2.0,除了名字一样,功能和体验已经截然不同。

从数据来看,去年同时期的ADS 2.0只开通不到10个城市,而到2024年的今天, ADS 2.0已经交付全国都能开,覆盖超4000个城乡镇。

去年的ADS 2.0,平均114公里接管一次,而今天这个里程已经增加一倍多,达到270公里,而进出城市匝道的成功率也提升到了99.2%,这会明显提升智能辅助驾驶的体验流畅性。

再辅以鸿蒙座舱的流畅、丰富体验,在同价位中,问界新M5的智能属性显然已经拉满。

智能从来不是简单的功能,科技平权也不是一味地降价。背后都是十数年如一日的产业布局和技术攻坚。

价格战的本质,是技术战

比亚迪在年初发起9车降价之后,无疑在行业里掀起了压力飓风,特斯拉和理想也都在4月21和22号,接连宣布降价,行业进入血色时刻。

价格战,是古老的市场游戏——淘汰落后能力,筛选出创新能力。尤其是,在眼下资本市场低迷,供血不够的现状下,价格战的本质,更快速接近真相:早已经和定价关系不大,其实质不是简单降价,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战。

简而言之,车企的降价,首先一步是用和供应商用商务谈判,去寻求降价。这属于“你有我也有”的传统艺能,不构成差异化,价格战过头,甚至会伤害整个汽车产业生态。

而真正的价格战筹码,毫无疑问就是技术。用技术去重构设计、产品乃至零部件体系,才能做到真正的产品溢价,乃至定价优势,从而走出价格战泥淖。

以城区智驾为例,特斯拉的完全自动驾驶功能FSD,也只在近期开始推向100多万辆车主,要知道,这个过程从特斯拉2020年刚开始推出,已经过去了4年。

而华为是在2023年的4月车展提出,智驾要“摆脱高精图”,此后又宣布“全国都能开”,到今年初已经将“全国都能开”的ADS 2.0高阶智能功能全量交付给用户。几乎历时不到1年时间。也是凭借领先一步的技术能力,华为得以用高阶智驾打出产品差异化。

同时,把别人的4年工作,用1年完成,技术、工程和资源的投入不可或缺,这也是技术战的真实面貌——华为智驾有一支超5000人的团队,这样的规模是毫无疑问的TOP级别。

而高阶智驾需要大量数据,快速训练模型迭代,这就离不开充沛的云端算力储备,目前华为的云端服务器算力已经达到3.3EFLOPS,也超过了第二、三名算力总和。

智驾只是华为技术高塔的塔尖,而塔基上,还有大量细密的技术锚点。例如主被动安全。

安全从来都是华为塑造高端产品的后防线。在问界新M5上,整车大于210MPa高强钢占比超60%,潜艇级热成型钢占比近20%,余承东亲证它为“陆地小坦克,实战没输过”。

“大家都说M5贵,但M5是亏的,我们把钱用在了看不见的地方。”余承东在发布会现场直言。

同时,依托华为硬核科技,问界新M5全系升级了前、侧、后全向防碰撞。其中,前向防碰撞能力持续升级,面对静止车辆与行人,人驾、智驾状态下最高AEB刹停时速均提升至120km/h;侧向防碰撞生效范围达到40-130km/h,可主动识别障碍物,降低用户开车分神的碰撞风险;后向防碰撞生效范围达到1-60km/h,可主动识别横穿行人、移动两轮车和横穿车辆,让倒车更安全。

余承东给出了一组数据,也进一步说明,华为为问界新M5注入的安全能力:经统计,自2023年4月以来,问界M5系列主动避免可能碰撞次数已经超过40000次。

越是广阔的市场,越红海;越是红海,竞争越激烈,越考验一家企业在技术、产品、产业链和智能化上的综合能力。问界新M5,背靠华为十数年的技术沉淀,无疑是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爆款车的华为密码

智能电动车的核心是什么?行业在竞争的喧嚣中被推动向前,但大都未曾做过底层思考。

智能电动车产业浪潮,轰轰烈烈,但其相较于传统汽车产业,并不是简单的产品形态和动力技术变化。而是其产品逻辑从面向B端,转向直接面对C端。这背后的渠道、产品体系、用户运营、数据体系乃至和技术配套和布局,都将随之发生重构。

3月28日,小米汽车的上市,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无疑都是一记重锤。小米用不到一个月时间,斩获了7万个锁单订单,这在其他车企,可能一年才能完成。

小米汽车之所以一炮而红,背后正是小米和华为在手机行业同台竞技时,所沉淀的产品和用户洞察能力,以及步步为营的营销力。

围绕用户价值去打磨产品,构建体系、快速迭代,而围绕产品对技术进行是大力布点,长期投入。

这是被大多数汽车产业从业者忽视的盲区,也是过去上百年汽车产业所欠缺的能力。但这些能力在科技终端企业华为、小米等公司,则早已经千锤百炼,水到渠成。

小米汽车的横空出世,无疑让更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华为的价值。行业需要注意的是,华为和小米虽然在手机时代,曾经龙虎争斗,在汽车领域,也再次狭路相逢。但两者的角色则大不一样。小米汽车是一个独立造车公司,其呈现的行业姿态是进攻,优势是“产品、营销,加上对用户需求的准确洞察”。

而华为的汽车业务则是赋能,从产品、技术、渠道和营销,对车企进行全链路的加持。可以说,两家科技巨头都看到汽车赛道的巨大机会,但选择了不同的入场方式。

2019年,华为就明确将汽车业务定位成“帮助车企造好车”,要用体系化的能力,联合车企造出具有强竞争力的产品。

首先需要对用户市场的理解和洞察力:华为有十几年在To C领域的积累,包括用户体验的把握、用户体验需求的分析、用户体验的调研、产品品牌塑造,以及产品营销零售等一整套To C的能力。

同时,华为将信息产业与汽车工业深度融合,华为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和IPMS(Integrated Product Marketing, Sales & Service,集成产品营销服务)体系赋能合作伙伴,全流程保障产品体验落地和销售能力实现。

在产业链端,华为还有集成供应链体系,用更严苛的供应链管理与更智能的制造能力,保障汽车产品的品质和性能。

除了体系能力,华为之根显然是长远深厚的技术布局。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作为全球领先的ICT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也是数字化领域的领军企业,早在10年前就开始对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技术进行持续投入,每年研发投入达到100+亿元,直接研发人员达7000人。

余承东在2024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就提到:“这个行业很卷,所以我们提供硬核技术,帮助大家一起来卷,把更好的体验提供给消费者”。而华为近年来在智能驾驶技术和解决方案上持续投入5000研发人员;在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车控以及智能车载光产品上持续投入数千研发人员,更是保证了汽车智能化核心技术领域的代际领先。

产品体验的背后是技术,而技术背后是资源和时间。

今天的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已经突破50%大关,淘汰赛迫在眉睫,不是所有车企都有时间和精力实现全产业布局。加之小米等科技跨界公司来势汹汹,而对于大部分车企来说,或许选择与华为合作,才是是那张抵御风暴的有力王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