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大事件 | 40亿低风险资管暴雷,哪有什么保本保息的理财神话

市场大事件 | 40亿低风险资管暴雷,哪有什么保本保息的理财神话
2020年10月20日 07:30 36氪

文    | 丁卯

编辑 | 李雨谦

近日,鹏华聚鑫1-25号资管计划被爆全线违约。对于一款主要投资于固收策略、年预期收益率仅为4.1%、中等风险评级的理财产品,出现如此大面积的违约,实属罕见。

鹏华聚鑫全线违约

本次违约的鹏华聚鑫,是一款由鹏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鹏华资产)作为管理人,工商银行作为代销机构的系列资管计划产品。该产品成立于2015年1月,采取滚动发售的方式,最新一期(25号)发售时间为2020年2月,全线到期日为今年8月。

鹏华聚鑫属于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起投金额为100万,期限6个月,最新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仅为4.1%,风险等级PR3(风险适中)。整体属于一款低风险、低收益的固收类理财产品。

就是这样40亿的一款理财产品,近期却被爆出现了全线违约,整个资金缺口超了20亿元。

两次延期后换来全面违约

早在今年8月,鹏华资产就发布了聚鑫系列产品提前终止的公告。在公告中,鹏华资产甩锅“资管新规”,表示拟提前结束系列产品。并表示会最大程度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最晚于公告出具之日起30天内完成收益分配。

数据来源:财联社公众号

然而,在等待了30天后,投资者等来的却是另一份延期公告。

这一次,鹏华资产的措辞直接从“最大程度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变成了“尽可能在40天内执行分配”,而对于再次延期,鹏华资产给出的理由则包括:(1)有个别资产存在嵌套结构,回款需要一定时间;(2)个别资产原定交易策略为持有至到期,询价卖出需要一定调解;(3)个别资产的变现回款处于清算在途状态。

数据来源:财联社公众号

历经两次分配延期后,投资人最终收到了产品无法完全兑付的“噩耗”,对此工行表示,底层资产若强制变现,则只能拿回本金的60%。

聚鑫系列产品违约后,工行紧急拿出了一份兑付方案,承诺2020年10月20日兑付本金的50%,另外48%的本金转为工行理财,2%本金作为该理财的收益,1年后到期兑付。据悉目前已有部分投资人签署了该协议。

暴雷的原因

对于此次鹏华聚鑫暴雷的原因,通过层层剖析,36氪二级市场发现了3个引以为戒的因素。

1.底层资产穿透不清。

此次鹏华聚鑫系列产品暴雷事件中,其中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点在于,投资者并不清楚自己实际投资的资产是什么。

在此前的报道中,关于聚鑫系列资管产品底层资产到底是哪些标的,鹏华资产和工行均“守口如瓶”。同时,根据多位投资人的反映,在购买产品后,投资者从未获得该产品的任何运作报告。

这就表明,在整个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并不清楚自己的资金究竟通过鹏华聚鑫这个资管计划,具体投资到了哪些公司和金融产品。这对于投资来说是非常致命的,因为投资者并不能把控自己实际面临的投资风险。

此前暴雷的“中行原油宝”也是类似情况。表面上看投资者购买的是中国银行发售的不带杠杆的、跟踪国际原油价格的理财产品,但是实际上,中国银行并不是国际原油的参与者,因此它还是要通过国际原油期货合约的不断展期来实现这一跟踪。

在穿透到底层资产后,“原油宝”的投资者实际上投资的就是不断展期的国际原油期货合约。这就表明这些投资者的投资是名义上“无杠杆”的“高杠杆”产品(国际原油期货具有高杠杆属性)。

此外,在期货合约展期中,展期时间点的选择也对产品收益至关重要。期货合约是有到期日的,为了保证产品的连续性,中行就要在所投合约到期前“roll”到新的期货合约中。

而“原油宝”当时之所以会暴雷,则是由于在展期时间的选择上出现了严重失误。中国银行将转换合约的时间定在了期货交割日的前一天,导致市场上没有足够的对手方,最终出现“负油价”现象,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亏损。

2.投资标的过于集中。

此次鹏华聚鑫暴雷事件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在于投资标的的高度集中,这与集合理财的投资理念是相悖的。

据财联社报道,工行客户经理向部分投资者确认,该系列产品曾买入海航债券,并表示基金经理之所以买入该债券,是因为其在暴雷前一度非常“优质”。

集合理财存在的目的,是为了集中众多中小投资者的资金,汇集成更大的体量,在大类资产类别和具体资产之间均实现充分分散化。

根据马科维茨均值-方差理论,各类资产之间具有天然的对冲作用,当达到一定的分散化投资时,投资者就可以获取最佳投资组合(收益一定下,风险最小的投资组合),已实现收益的长期稳定增长。

相比于分散化组合,更集中的投资标的代表了更集中的风险。当所投标的出现问题时,组合中并没有可以对冲的资产,最终会导致风险敞口完全暴露。

今年3季度,公募基金诺安成长因为重仓半导体行业,而导致的净值大涨大落,就是典型的负面例子。

投资这样的集合理财,不仅起不到分散风险的作用,甚至还会使投收益差于直接投资这一特定标(毕竟直接投资进出时点是投资者完全可以自主掌握的)。

如果报道属实,鹏华聚鑫高权重投资于海航债券,那么考虑到海航目前为负的净资产收益率,这款集合理财暴雷则只是时间问题。

纵观海航的发展史,和安邦非常像。通过资本运作,不停地给自己加杠杆,从航空出发,涉足机场、旅游、酒店、房地产、基建、商业零售、物流运输、金融等多个领域。总共涉足了12个大行业,44个细分行业。

在不断加杠杆的催化下,短短三年间,海航总资产就由2014年的3226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232万亿元,几乎翻了四倍,同时资产负债率也超过70%。

当2018年海航集团巨亏49亿元后,高杠杆运作下的海航,偿债能力持续下滑。叠加今年疫情对航空行业的严重冲击,海航收入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公司基本面变差,偿债能力堪忧。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该资管计划是工行借鹏华的通道发行的,集中投资在海航债券的假集合产品,那么最终工行出面兜底的行为就完全解释的通了。

3.借新还旧,硬性刚兑。鉴于我国固收类理财产品的特殊性,投资者不能很好的理解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匹配性。众多投资者在投资这类理财产品时,都希望金融机构可以保本保息,并且还期望可以获取一个可观的收益。

殊不知,对于任何金融产品而言,风险和收益都是一对双生儿。金融产品之所以会产生收益,根本原因就是投资者承担了相应的投资风险。

在资管新规出台前,银行、信托、资管等金融机构都是通过滚动发行的方式,通过借新还旧,将投资风险不断转嫁到新的投资者身上。一旦投资标的出现大面积违约,金融机构就会站出来兜底全部损失。

此前监管机构对这种行为并没有明确限制,所以也就导致了长期以来,投资者对于保本保息产品的盲目追求。

在资管新规出台后,这种产品模式产生了质的改变。因为资管新规明确限制了“借新还旧和刚性兑付”,这也就意味着此前保本保息的理财模式已经走不通了,未来投资者需要自主承担投资风险。

转回到此次暴雷事件上,正是由于迫于监管要求,系列的资管计划不能再开展借新还旧的把戏,同时,鉴于打破刚性兑付的压力,鹏华资产不能直接出面兜底损失。而最终也只能依靠工行采取一种比较隐秘的方式实现兜底。

今年年初暴雷的四川信托TOT产品,也是这种“借新还旧、打破刚兑”模式的例子。

投资启示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此次暴雷事件给我们上了沉重的一课,痛定思痛后,在未来的投资中,有一些投资理念是要发生变化的:

1. 打破自我认知,接受投资是有风险的。“保本保息”将成为过去式,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日益趋严,将会有更多的产品面临违约的可能。

根据如是金融研究院的数据,上半年我国共爆发了441起风险事件,其中涉及信托、资管、私募等的就超过70余起。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投资收益,更需要将关注点更多的放在,自身风险承受度是否与所投资产品能够完全适配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发生损失时,不影响到投资者的正常生活。

2. 丢掉对大行的迷信,坚信风险面前人人平等。与其追求大行推荐的金融产品,不如把关注点放在自身投资能力的提升上。认真研究所投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管理人的资质和基金经理过往投资业绩,相比于盲目迷信大行的推荐更为重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