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漩涡中的固态电池,再掀投资小高潮 | 焦点分析

舆论漩涡中的固态电池,再掀投资小高潮 | 焦点分析
2024年05月23日 09:00 36氪

文 | 王方玉

编辑 | 苏建勋

固态电池热,是技术突破还是营销噱头?

4月初上汽旗下智己汽车发布“准900V超快充固态电池”的消息,引发了一场二级市场概念股的炒作潮。随即,概念股的狂欢引来了众多媒体和专业机构的质疑与炮轰,智己汽车关于固态电池的表述也被批评是营销噱头和炒概念。

与二级市场的“投机”和快进快出不同的是,几乎同一时间,一级市场上的 “耐心资本”正用长线资金下注固态电池,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小高潮。

36碳制图

36氪不完全统计,今年3月以来,国内陆续有高能时代、中科固能、融固新材料、毅华新能源、星科源等数家固态电池相关企业密集获得新一轮融资,包含高瓴、红杉、东方富海、险峰长青等知名投资机构正对这一赛道持续下注。

云道资本于少佳告诉36氪,这一轮密集投资有一个重要的催化剂,就是宁德时代在4月的CIBF(重庆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上宣布的2027 年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的目标。

“当行业链主(宁德时代)都表示固态电池是未来方向,并制定了明确时间表,创投机构对于固态电池的投资自然就有了更大的确定性。” 于少佳表示。

固态电池确定性更强了

固态电池有着“动力电池圣杯”之称,相比目前主流的液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充电倍率和循环寿命方面都有着显著优势。业界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固态电池普及之日,就是燃油车退出历史舞台之时。”

因此固态电池的技术革新进展,时刻牵动着资本市场的神经,也容易成为二级市场炒作的概念。

但细究国内固态电池产业近期的一系列动向,在二级市场炒作之外,一些变化在悄然发生——厂商纷纷开始公布明确的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

广汽集团是国内第一家给出全固态电池明确量产落地时间表的厂商。4月12日,广汽发布全固态电池技术,并宣布其全固态电池将于2026年实现量产搭载,率先应用于旗下的昊铂车型。

“宁王”是第二家。4 月 28 日,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CIBF2024 先进电池前沿技术研讨会上表示,公司目标是在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小批量生产。

吴凯提到,如果用技术和制造成熟度作为评价体系(以1-9打分),宁德时代的全固态电池研发目前处于4的水平,而到2027年,公司期望能达到7-8的水平,这意味着可以进行小批量生产。

今年以来,宁德时代加大了对于固态电池的投入。据媒体远川汽车评论报道,宁德时代将过去只有几个人跟踪研发的小规模固态电池团队扩张,由吴凯带队,加大投入;其在香港成立的AI实验室也将大幅加速固态电池材料的研发。

国轩高科也在5月17日发布了采用全固态电池技术的金石电池。该项目总工程师潘瑞军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国轩高科的全固态电池计划2027年小批量上车实验,如果测试顺利,随着产业链逐步建立,预计将在2030年实现量产。

国轩高科5月17日发布了全固态电池技术

动力电池厂商和车企们为何在此时集中公布全固态电池的小批量生产时间表,且时间段集中在2026年和2027年?

一家锂电厂的固态电池研发负责人告诉36氪,日韩企业在布局固态电池方面比国内要早一步,今年的北京车展上部分日系车企表示到2026年要量产固态电池,我国正在加紧追赶当中。工信部正在筹划固态电池的产业政策,准备提供数十亿元的经费支持多家企业投入。

“我相信投入这么多资金进来之后,加上企业本身配套,和外部资本的进驻,肯定能够把国内全固态电池的开发推进得更快。预计到2030年实现全面量产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该负责人表示。

头部厂商技术攻关的加快和小规模试产,自然也会带动固态电解质、正负极等产业链的需求。而消息灵通的投资机构在锂电厂商公布量产时间表之前,就纷纷完成了新一轮投资。

据36氪不完全统计,仅今年3月,就有4个固态电池产业链项目完成新一轮融资,既有新项目首次获得融资,也有老项目获得机构持续下注,迎来了一波投资小高潮。

产业化仍面临挑战

巨头的加速和政策的支持,无疑将会加快国内固态电池产业的发展步伐。但固态电池究竟何时能够规模量产,无人能够确定。

要在实验室做出小的固态电池并不难。上世纪90年代,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就在实验室中发现了合适的固态电解质,以此为基础的薄膜电池能量密度超过 700Wh/kg,是如今液态锂电池的 2.5 倍。

但想要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面临的却是工程与技术的巨大难题。日本丰田公司拥有全球最多的固态电池领域专利数,在过去30多年已尝试了数万种电解质应用到电池中。但至今丰田仍未大规模量产固态电池,此前宣布的量产时间节点也一再拖延。

一位专注锂电池赛道的投资人告诉36氪,固态电池要考虑商业化,必须做到“六边形战士”,即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充电倍率、耐温性、BMS(电池管理系统)控制等影响电池性能的六个方面都达标。

欧阳明高在1月的会议上也指出,“全固态电池产业化仍然面临一系列的科学难题,需要从关键材料、界面、复合电极、单体电池不同层面进行解决。”

三星SDI公司展示的全固态电池模型

“90年代就已问世的固态电池,到现在三十年都没有量产,已经充分说明这一领域的难度了。”该投资人表示,固态电池的研发进程虽然在加快,但离真正的大规模商用还是很远。

在他看来,对于资金多的投资机构来说,广泛下注,选择投资在固态电池产业链上无可厚非。但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化方面,目前固态电池还尚未达到突破的拐点,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技术变革。

换句话说,固态电池项目目前仍是一笔典型的“风险投资”,下注的投资机构仍然需要为此承担不小的风险。

不过,面对固态电池这种万亿级的新投资风口,鲜少有机构甘心错过押中“下一个宁德时代”的机会。

据机构夯邦投资不完全统计,在固态电池赛道,2022年和2023年国内一级市场均发生了22起融资事件。赛道内的头部企业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和辉能科技,已成长为估值超百亿元的独角兽。

值得一提的是,固态电池的产业化也不光涉及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作为电池技术竞争的关键制高点,成为国家之间战略产业竞争的新方向。例如韩国就计划在2023-2028年投入3066亿韩元(约16亿元人民币),争取提前实现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等商业化应用。

作为新兴产业的发掘者和助力者,国内创投机构对于固态电池赛道持续投资,也将会与政府资金、产业资本一道,共同助推我国固态电池产业量产突破,夺取“动力电池的圣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