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冠科技」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气凝胶毡2025年量产5000立方米| 36氪首发

「清冠科技」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气凝胶毡2025年量产5000立方米| 36氪首发
2024年06月28日 16:24 36氪

文 | 田哲

编辑 | 李勤

36氪获悉,清冠科技近日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咏归基金。本轮融资资金,清冠科技将用于示范产线建设和技术研发。

清冠科技成立于2022年,专注于绝热节能新材料、纳米气凝胶、热管理新技术研发生产与应用。创始人为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纳米气凝胶团队带头人马冠香博士,具备多年气凝胶材料研发及热防护技术的应用经验。

气凝胶是高效的隔热材料。由于其具备质量轻、隔热性强、耐高温、防火阻燃、隔音降噪等特点,目前已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管道、高温窑炉、核工业建设、新能源车等多个领域。

马冠香介绍,气凝胶隔热性能是传统保温材料的2-5倍,可在-200℃到1200℃环境下使用。气凝胶之所以高效隔热,原因在于其从结构上对固相热传递、气体热对流、高温热辐射三种热传导方式有效阻隔:

首先,气凝胶为固体纳米骨架,热传导路径极长,二氧化硅本身为热的不良导体,因此固体热传导极低。

由于气凝胶中孔洞尺寸只有20-50nm,小于常温下空气分子平均自由程(70nm),气体分子被固定在纳米孔内,因此对流传热极小。

最后,气凝胶的纳米孔结构使材料内部形成了近似无穷多的固/气界面,相当于在热辐射的传播路径上,设置了无穷多的遮热板,因此辐射热传导极低。三方面共同作用下,几乎阻断了所有热传递途径。

根据Aspen2020年年度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的气凝胶市场空间将达到150亿人民币,未来10年全球市场空间合计为7000亿元。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新能源汽车对气凝胶需求明显增加,包括宁德时代、弗迪电池、大禹电池等知名动力电池厂商已将气凝胶应用于锂电池。

马冠香告诉36氪,常规锂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为-20℃-60℃ ,因外部环境过热、碰撞、过充等容易导致锂电池内短路、隔膜刺穿等,进而发生热失控,引发电动汽车起火、爆炸等事故。而外部温度过低又会导致电动车的续航里程降低,并有可能对电池产生损害。

为了保证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安全使用,气凝胶常被制作为气凝胶电池隔热片、气凝胶防火毯、气凝胶涂料等,不仅大量应用在锂电池的模组模块、电池盒,还被用于锂电池与座椅之间的隔离板,保护乘客安全。

气凝胶行业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早期上升阶段,不同气凝胶生产企业的制造工艺存在差异,导致气凝胶的使用寿命、隔热效果有所不同。而提升气凝胶隔热性,需要其具备较高的纳米骨架强度,控制纳米孔均匀分布,孔径大小保持10-50nm。

“现在适用于规模化生产的气凝胶多采用超临界干燥法,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让流体达到超临界流体状态,消除表面张力作用,避免纳米孔结构坍塌。但是目前的干燥方式中,熔胶、凝胶、老化、改性、干燥等阶段,都存在导致纳米孔结构坍塌的因素。”她介绍道。

清冠科技与多位潜在客户访谈,发现气凝胶从实验室到批量生产阶段,由于行业成本控制、产线设计、批量化生产仍处于初期阶段,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程度较低,难以保证气凝胶工艺技术的稳定性、影响产品的均一性、隔热性能及良品率。

马冠香介绍,清冠科技通过精确调控纳米孔结构,已经将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与市售同样品质的气凝胶绝热毡相比,合计约每立方气凝胶绝热毡的生产成本可降低10-15%。

此外,清冠科技采用了一体化智能生产线,改进气凝胶制作工艺,提升自动化程度,从而将气凝胶生产效率提高20%,节省人力成本。据悉,清冠科技试生产2800小时,气凝胶良率达到了99.5%。

产品方面,清冠科技研发了核级长输蒸汽管道专用的气凝胶绝热毡,在300-600℃的温度下具有最低的导热系数;

针对650-1200℃的高温环境,清冠科技开发了高温型气凝胶绝热制品,实现800℃下热导率低于0.04W/(m·k);研发的耐辐照型隔热气凝胶复合制品,可用于核工业领域的高温隔热。

在空间受限的军用电池、消费电子等领域,清冠科技开发了突破0.3-0.5mm的超薄气凝胶隔热纸/片系列。

为提高气凝胶在不同场景下使用便捷性,清冠科技还开发了适于浇筑成型的气凝胶复合胶泥,可广泛应用于法兰、阀门、异型曲面等的隔热保护。

目前,清冠科技已与中核集团、清陶能源、航天科工、首钢集团等开展合作,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为了提高产量,清冠科技正在建设20亩的气凝胶毡生产工厂,年产能为5000立方米/年,预计2025年初投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