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百年梯田折射出的“生态智慧”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百年梯田折射出的“生态智慧”
2024年06月23日 14:28 陕西交通广播

6月22日,汉阴凤堰梯田在奔腾云海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静谧,一动一静间,变化万千。

凤堰梯田位于陕西南部的安康市汉阴县,是秦巴山区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梯田。区域内有清朝乾隆年间从湖南长沙移居当地的吴氏家族所开垦的1.2万余亩的古梯田,以及相当数量的古堰、渠、塘、坝等古代水利灌溉工程。一阶阶梯田,展示了中国千百年来的农耕智慧。

凤堰梯田沿着高耸入云的凤凰山从山脚一直修到山顶,层层叠叠、埂回沟转,形成伸向云天的“天梯”。梯田“绣”在山梁上,村庄嵌在梯田中。

“凤堰梯田是沿着等高线走势修建的,呈流线型,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开挖,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涵养了水源,是一种见缝插针的修田方式,寸土必惜。”汉阴县水利局正高级工程师李权兵介绍,“凤堰梯田是三面环山,南边就是汉江干流,有水汽蒸发,在三面环山的阻挡之下,形成了涡旋。”

独特的地理结构为凤堰梯田带来了充沛的降水,雨水沿着黄龙沟、茨沟、冷水沟、龙王沟4条溪水向下游流去,按照从高到低,通过“田、渠、塘、溪”体系实现了有效的逐级自流灌溉,保证了梯田的灌溉水源供应。

工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羡茹告诉记者:“这次来到陕西,我发现这里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在凤堰梯田欣赏美景的同时,我看到了当地政府因地制宜推动‘生态+旅游的成效。这不仅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汉阴县凤堰古梯田景区内的茨沟村头,矗立着一座座湘派宅院,至今仍保留清代中晚期建筑风格,这就是吴家花屋。花屋正对着的东面是凤堰梯田。这座位于陕南的百年湘派建筑的背后,不仅体现了两地在建筑风格上的差异,也见证了来自南方的水稻种植技术是如何随着人员的流动扎根在秦巴山区的梯田之中的。

近年来,汉阴县推进凤堰梯田农村生活污水、土壤污染防控,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68.2%,2023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9天,汉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当地通过加大生态农业扶持力度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带领群众向农旅结合方向迈进。成片的凤堰梯田,由粗放型种植变为有机科学种植,从发展单一种植业到与旅游等多产业的深度融合。随着来凤堰梯田的游客日益增多,当地人的增收渠道也在逐渐多元、越来越宽。(记者 李慧君 张佳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