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被骂,一点也不冤,最后一点名声都败光了!

李嘉诚被骂,一点也不冤,最后一点名声都败光了!
2025年03月27日 14:12 i王石头

近日,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宣布以228亿美元决定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资产,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

这一交易迅速引发舆论风暴,李嘉诚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公众和官方批评的焦点。

从商业逻辑到国家利益,从历史争议到地缘政治博弈,李嘉诚仅剩的一点名声,也在这次交易计划中败得一干二净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巴拿马港口的重要性,就明白李嘉诚出售港口会造成多严重的后果。

巴拿马运河是全球贸易的咽喉要道,承担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而中国货船通过量占比高达21%,李嘉诚出售的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不仅是物流枢纽,更是战略要地。

一旦美国贝莱德财团接手后,可能会因为中美关系做出加收费用、限流甚至断航等手段,对中国货船实施“卡脖子”策略,直接威胁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

所以李嘉诚的这笔交易,在中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被解读为“将战略资产拱手让美”。

这笔交易,甚至可能削弱中国在全球航运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无论是官媒还是港澳办,都在严厉批评李嘉诚。

其次,李嘉诚出售巴拿马港口是商业逻辑,但与国家利益存在明显冲突。

从商业角度看,李嘉诚的决策似乎无可指摘

巴拿马港口仅贡献长和1%的利润,而228亿美元的套现可将净负债率大幅降低,且对应50倍市盈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资本避险意图明显。

正如李嘉诚所说,此举是“在商言商”的行为,但当商业逻辑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单纯的逐利行为就显得狭隘和短视。

李嘉诚的“高抛低吸”策略,在以往的商业操作中屡试不爽,但此次交易涉及国家战略利益,已非普通商业资产可比。

有数据显示,中国在巴拿马运河的年货物通过量达1.8亿吨,若美方实施针对性限制,相当于每天损失4.9亿元人民币的贸易额。

这种量级的国家利益,显然不能简单用“在商言商”来解释。

正如商务部专家点评李嘉诚此举是“在商不言商”,因为李嘉诚出售港口经营权的时候并没有采用全球招标价高者得的方式,反而“短平快”地与贝莱德达成出售协议。

而且这次李嘉诚卖港口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分布在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199个码头。

对于这么大的一笔买卖,李嘉诚居然是秘密交易,内资财团连报价的机会都没有,全都默认出局了。

最后,李嘉诚决定出售巴拿马港口,更多的可能或许是在向特朗普示好。

李嘉诚的此次交易之所以被卷入地缘博弈,成为两国争夺全球供应链控制权的缩影,是因为特朗普上任后曾多次高调宣称要“武力收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

而李嘉诚的出售协议恰在特朗普首次国会演讲前夕公布,时间也太过巧合了,所以李嘉诚单方面与美国贝莱德财团达成协议,可能是在向特朗普示好。

需要注意的是,李嘉诚的此次交易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长期商业行为积累的负面印象的集中爆发。

自2013年起,李嘉诚频繁抛售内地和香港资产,累计套现超2000亿港元,转而重仓英国基建,被舆论贴上“撤资中国”标签,

这种赚取国家红利后离场撤资的行为,加剧了公众对李嘉诚的质疑。

而且李嘉诚在香港房地产市场中的囤地慢建、推广公摊面积制度等行为,也被指推高房价,加剧民生负担。

困扰内地居民多年的公摊面积模式,李嘉诚的推广功不可没,内地开发商都借鉴抄了过来。

总之李嘉诚的名声在这次巴拿马港口的交易决定中,给败得一干二净了,这场争议的本质,是全球化红利消退后资本逻辑与国家主义的终极碰撞。

其实商业成功的最高境界,从来就不是财富数字的堆砌,而是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

而李嘉诚的巴拿马港口交易事件,不仅是一次商业决策的失败,更是长期商业行为积累的负面印象的集中爆发。

对于李嘉诚而言,这场风波或许是他整个商业生涯的滑铁卢,同时也为所有跨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就是在涉及国家利益的关键时刻,商业理性必须让位于战略底线!

1条评论|37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算计得太多太精明,结果把自己给坑了
3月27日16:40举报36回复
最新评论
算计得太多太精明,结果把自己给坑了
3月27日16:40举报36回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