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对港澳办及《大公报》的警示置若罔闻,坚持以228亿美元向贝莱德出售全球43个港口的交易,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战略港口。
但官方已于3月28日明确表态,将依法审查该交易,因为这笔交易存在诸多不合理,涉嫌违反《反垄断法》和《国家安全法》。
因为中国每年有超8000亿美元货物经巴拿马运河运输,巴西大豆、智利铜矿等关键资源也依赖该航道。
如果交易完成,美国可能通过港口操作权实施“长臂管辖”,甚至战时封锁航道。
所以官方明确表态了,因为这笔交易已经超越了交易本身,并被解读为“将战略资产拱手让美”。
就在官方出手后,长和集团仅用了短短24小时,便公开表示将不再与美方签署关于巴拿马港口的交易。
而在3月31日的公告中,长和集团更是明确表示,关于全球电讯业务的任何交易,董事会尚未作出决定。
这意味着长和目前没有确定交易计划,相关的任何行动或决策都是未知的。
从一开始的坚持出售港口,即便是港澳办和官媒接连发声都无动于衷,到现在官方出手后,李嘉诚不得不紧急收手,意味着这下李嘉诚真的悬了。
李嘉诚原本计划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的43个港口、199个码头,现在因为涉嫌违反多种法律而被叫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伤了卿卿性命。
这一次,李嘉诚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直接把面子、里子都亏了个精光,虽然已叫停出售港口计划,但却背负了一世骂名。
首先是交易披露后迅速引发连锁反应。
市场首先用脚投票,长江基建集团7个交易日暴跌13%,市值蒸发172.4亿港元;
电能实业8天跌掉10.66%,损失122.43亿港元;
长实集团连跌11天,跌幅12.94%,市值缩水162.75亿港元。
短短数日,李嘉诚旗下主要上市公司市值合计蒸发781亿港元。
更为罕见的是,长和及长实集团突然宣布取消原定的年度业绩记者会,这一反常举动被市场解读为回避舆论风暴的信号。
其次是官方的反应更为系统且强硬。
3月中旬,官方便依据《反垄断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布对这起交易启动审查程序,强调要“保护公平竞争,维护社会公共稳定”。
与此同时,官方还派出团队专程访问巴拿马,与当地展开密集会谈,最终获得巴方深化合作的承诺。
香港方面则通过官方渠道转发香港《大公报》题为“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的社论,明确指出“港口交易并非单纯的商业行为”,并五问李嘉诚是否意识到此举对国家利益的损害。
接连不断的行动,让李嘉诚在此次交易中名誉严重受损,也引发了网友们对这位曾经的亚洲首富产生了诸多争议,甚至大骂李嘉诚表面是卖港口,实际上是在“卖国”。
李嘉诚港口出售风波的核心争议,在于全球化时代企业家的角色定位与责任边界。
支持交易的一方坚持“在商言商”的市场原则,认为企业有权基于财务考量处置自身资产。
但批评者则指出,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这种决策必然具有外溢效应。
像李嘉诚这样拥有庞大商业网络、掌握关键基础设施的跨国企业家,商业行为必须考虑对国家利益的影响,特别是在中美战略竞争的大背景下。
更深层的争议关乎企业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官媒反复强调“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的爱国者”,将商业成功与民族责任紧密捆绑。
因为早在2015年,大陆国企曾有意收购其港口资产,但李嘉诚嫌出价低未谈妥。
如今李嘉诚却以更低价格将80%港口股份卖给美资,这种行为被舆论批评为“吃里扒外、胳膊肘往外拐”。
在民族复兴叙事日益主流的当下,这种对比极易激发公众的情感反弹。
总的来说,无论最终审查结果如何,李嘉诚港口出售风波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即时和长期的连锁反应,影响范围已远超单一商业交易,对企业治理和国际商法实践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对已经97岁高龄的李嘉诚而言,这场交易风波,可能成为他商业生涯的终章。谁也不曾想,那位叱咤商界的李超人,精明一世竟糊涂一时,最终落了个晚节不保的下场!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