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亲的市场上,好像你们都成了人生的HR。

在相亲的市场上,好像你们都成了人生的HR。
2017年09月06日 22:20 徐小样Gabby

- 风度先生周刊 -

财经角度写时尚的新媒体品牌

Fashion business, Interviews,Stylish

相亲已成为都市男女提高个人流量的快时尚生活方式。

每逢佳节必相亲,眼看一年一度的国庆节就要到了,十有八九准备过节回家的单身男女逃不掉被相亲这一关。

股神巴菲特说过:“伴侣是人生最大的投资。在选择伴侣上,如果你错了,将让你损失很多,这不仅仅是金钱方面。”

与之“婚姻大事岂容儿戏”的态度相比,追求自由的相遇相识相知就成了难遇、难求、终难成:小圈子的局限性,自由恋爱的过程繁琐,即使到最后也难过父母关。

而传统意义上的相亲在近几年却打破了新世纪主张的难以启齿,换身成一种快时尚生活方式:不乏自身流量的传播;更省时省钱省力;先匹配后见面的形式也更容易一拍即合。顺理赢得了追求高效率一代的欢心。

“更多年轻人愿意去相亲”

相亲,意味着不能正面经历撩与被撩的小鹿乱撞、勾引与暗示的坐立不安,少了份天地和乃敢与君绝的相依坚韧,甚至承认了自己是被挑剩下的。

过去大多数人都会为此抗拒仪式化的相亲,可近几年网络交友、相亲市场的崛起,让更大一部分年轻人接受了这种高效率的相处方式。

R,女 23岁,某相亲网站会员:“从迈出大学校门的那一步起,就被硬生生的捆绑上成年人的束带,推向被相亲的浪潮里。与其去挖掘父母一辈子的交际圈,网络上庞大的资源倒是给了人生另一种可能性。”

像R这种低龄化踏入相亲市场的不在少数,他们大多喜欢用网络的方式进行相亲互动。

就像备受年青一代喜爱的快时尚服装市场一样,相亲软件里异性的相貌和基本条件都被显示在主页面上,并且按时更换新面孔;选商品似的滑动翻页,遇到对眼的点击心动加入收藏等待“商家”回复。

“聊得投机了下班见个面,不合适再去筛选下一个,有时候一周甚至能见两三个。但这也比被父母花式催相亲的好” R说道。

虽然三从四德的说法早就没有了说服力,女性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但置于R在相亲市场的火热程度就可看出低龄化相亲在市场上似乎成了一种优势,女生过了25岁无论相貌、身材再好也敌不过一个22岁的“茶妹妹”而逐渐失去市场。

这也是大部分人深入了骨子里的思想。

鄙夷链是永远存在的

“我儿子才33,不考虑没北京户口的姑娘,有户口的轻微残疾也行!”

一位语出惊人的北京阿姨一语把相亲角里出没的父母贴上了妖魔的标签,父母的鄙夷链成为高高在上的年轻人质疑调侃的对象。

其实从拿着儿女的A4纸资料在公园相亲角里蹲守的大爷大妈,到高端相亲会的名校小咖,表面看似划清楚河汉界,其中鄙夷链的区别不分高低,而只在于年轻人来得没那么简单粗暴而已。

在灯火璀璨的城市群中,小圈子的联谊会天天上演,今天是金融圈明天是名校圈后天是名企圈。

参与者们大多从生活周边聊起,很少谈及工作、家庭、收入。

看似不入三俗的聊天内容,事实在脱口而出的品牌、餐厅、兴趣爱好、旅行经历等等就能隐晦的表漏出谈话人的经济实力,从而明码标价的寻找与之相匹配的另一半。

大多数嘴上说着“三观、性格、感觉到位就可以”,实质上从外貌、学历、工作岗位、地域、背景平台附加价值等等心里都会观察对比。

当我们提及对另一半的要求时,得到了这样几个回答。

“男方起码要本市户口,中环有房有车无贷款。”

——Ella,女 28岁,北京户口新媒体编辑

“个子165-168,外貌中上,学历本科就行,高官女儿是理想的。”

——Ben,男 31岁,外企中管

“名校毕业吧,因为我是211毕业的,怕聊不到一起去。其次长相要好,有思想但不要太强势。”

——小熊,男 27岁,某企业技术负责人

“个子不能低于175,车房必须有。长相可以中等,但不妈宝不小气不凤凰,私生活干净,有思想有能力爱旅游,希望是从事传统中后台的高层。”

“这样会不会找另一半局限性就大了呢?”

“我有自己的闺蜜圈,旅行健身,如果另一半满足不了(我),那一个人也挺好。前段岗位对婚后相处没什么好处,传统行业相对于新兴行业总觉得会沉稳一些,当然,我不是针对你。”

“.....(无辜脸)”

——Angle,女 26岁,半网红淘宝店店主

说到头来鄙夷链是始终存在的。在这个相亲大军中,好像大家都成了自己人生的HR。每个人都在逐年或者更快的迭代着自己的简历来明码标价。没有男欢女爱也没有情投意合,更多的是豪车驶来的激情、户籍学历赢得的快感、以及四墙温室带来的安全感。

十对相亲对象里难成一对

前两日听到一位白银7分工科男这么说道:自己工作忙,对比自由恋爱的时间、经济成本,相亲其实来的更实在方便。

于是相亲的次数多了什么样的也都见过,高矮胖瘦能烩成一桌荤宴。这里面有很多女生条件和我提出的要求一致甚至高于要求,但始终觉得哪里不对劲就不了了之了......

为什么个人流量提升了、选择面广了,可感觉离婚姻却越来越远了?

我们用Barry Schwartz的《选择的悖论》来解释这个了问题:

过多的选择并不是更好的,而且选择越多,代价越大。

过多的选择会让“买主”眼花缭乱分散注意力,同时又大大降低了满足感。在选择中又要付出更多的力气去进行掂量比较、思想博弈,因此一部分人会选择破罐破摔或者继续观望。

而另一部分在万众之中做出选择的“买主”确实会因所费周折得到更好的(相比没得选的),但心里依旧满足感匮乏,往往也为日后埋下了隐患。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在赴约时就持着验货的心态,见到异性后就看不清自己,以一个人生面试者的身份,把YY的幻想强加到对方身上,就横竖看不顺眼导致无疾而终。

文末,用尼采的一段话送给十一要或者将要步入相亲舞台的人: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