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让哲学走下神坛,《奇葩说》人气导师刘擎教授:以智慧和思辨做清醒的现代人

专访|让哲学走下神坛,《奇葩说》人气导师刘擎教授:以智慧和思辨做清醒的现代人
2021年05月08日 19:28 福布斯中文网

刘擎教授的“出圈”是在大热的综艺《奇葩说》上。他的才华第一次大放异彩,是节目中与薛兆丰的1V1开杠,被网友们称之为“大型的圈粉现场”。开杠的辩题是“学哲学和经济学,哪个更有助于找对象?”薛兆丰的持方是学哲学更有助于找对象,刘擎则与之相反。“学哲学的人很容易让人看起来很博学”薛教授一开口就是猛烈的炮火攻击,层层递进,紧张的逼迫感让旁观者也不免捏了一把冷汗。然而,刘擎教授却显得十分坦然,他不急不慢地予以回击,艳惊四座,既维护了自己的学科,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又维护了双方的体面。

在《奇葩说》节目中与薛兆丰教授进行1V1开杠

渊博的学识、深度的思想、有趣的灵魂,让大众第一次感受到一位哲学教授身上的魅力。有关社会议题发言,他总能以大众能够接受的角度,有力地、准确地传达出一些作为哲学家会思考的,不特别晦涩但有一定深度的观点。他并不在意观点是否新奇,更在于观点的价值取向是否能为大家带来思考。他言辞中肯,真诚热烈,网友们纷纷感叹道:“第一次被哲学毫无防备地温柔击中”。

刘擎,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包括政治哲学、西方思想史、现当代西方思潮与国际政治问题。代表著作《纷争的年代》《悬而未决的时刻》等。自2003年起每年撰写《西方思想年度述评》,是许多学者每年的必读文章。

或许在大部分人眼中,哲学是“贵而无用”的奢侈品,令人望而生畏。许多中译本更是艰深晦涩,于是,在阅读之前,人们常常会给自己预设很多障碍,迟迟难以翻开。但刘擎教授的新书《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或许是一把带你走进哲学世界的金钥匙,为我们打开思考的大门,让我们逐渐清醒,开始思考我们究竟为何而活,如何去适应新的社会秩序。

成为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在西西弗书店热卖的《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源自在“得到”APP开设的课程《西方现代思想40讲》,在课程稿的基础上扩展修订而成。新书中,刘擎再访了二十世纪的哲学历程,串联19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术领域的思想大家,以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他们的学术成果,涵盖了个人生活和社会公共领域的诸多问题,广泛而系统地探讨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的来由和困境、社会政治灾难的现代性危机、20世纪后期的社会秩序、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希望等问题,并阐述了这些思想大家们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反思现代生活的启发意义。

现代思想,是一个宏大的思想体系,也是一座丰富的思想宝库。人生的意义、自由和公平……这些可能每天都在困扰你的问题,也曾困扰过韦伯、尼采等思想大家。今时今日的问题,能否在西方现代思想中找到答案?刘擎表示,今天我们的生活和思想随时随地都有大师的痕迹,“实际上,我们受惠于大师的远远多过这些,他们的理念和想象渗透到我们的语言和我们的对爱的关切中。”

人为什么要警惕“工具理性”?人为什么要担负“虚无”?人为什么要拥抱他人的“自由”?为什么有人说“上帝死了”?为什么人们说现代人是“原子化的个人”?为什么“祛魅”是必须的?“成为你自己”究竟有何内涵?“平庸之恶”究竟可怕在哪里?新的转折点到来了吗?

“自然,我们并不经常过问这些问题,它们看起来足够高深,足够像教科书。但这只是事情的一面,它的另一面是,我们发问的总是这样的问题,或者它们所衍生出来的问题。我们关心的来自上级的潜在的或者显在的PUA,其内容其实是自由和个人实践。”刘擎解释说,“再比如虚无的问题,它联系着我们的信仰问题、价值实现问题。抛开诸多的伪装和限定,虚无总是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在见到第一束光明之前就占据了我们的心灵:我们必须回应我们自己,不抱希望地依附于它,走下去,不管是走进黑暗,还是走进未来。”

新书所涉足的理论名目繁多,从“单面人”到“主体间性”无所不包。这样一个理论体系或者理论宇宙随时都有可能垮塌或者毁灭,而它还能维系下去,无非是期间存在着一种合理性。这个合理性,就是刘擎未道出但处处暗示给我们的。

现代是一次转折,是现代理论或者所有理论的一个基本事实,一个基础概念,也是刘擎的现代思想讲义的一个基础概念。正是有了“现代,变了”这个事实,诸多理论才生产了出来。马克斯·韦伯提出“工具理性”;弗洛伊德开辟精神分析学;鲍曼用大屠杀几乎代指现代性及其病理,种种都是围绕“现代,变了”这一核心。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便可以观测到这一合理性,生活瞬息万变,加速度无处不在。在如此疯狂和迷乱的世界,个人难以寻找到他自己的本质和守望。这一生活现象反映在哲学中就是——“现代,变了”。

作为“思想探索旅行”的导游,刘擎在前言部分就向我们展示了此次“旅行”的线路图和沿途的重要景点,并在每个章节设立了路标。在他的引领下,我们得以见证萨特是如何从“存在就是虚无”出发,最终推出了“人的自由”;我们体会尼采在宣告“上帝死了”时的心境;了解波普尔是如何改写了启蒙理性的思想传统;目睹了伯林揭穿扭曲自由的“概念魔术”;更领会到“刺猬型大师”罗尔斯和“活跃的狐狸”诺齐克的理论交锋……与其说,刘擎是一位高深的学者,但或许他更像是一位迷雾森林里的引路人、耐心十足的长者,告诉迷茫的年轻人:别急,迷茫永远不会消失,这是现代性的困境。你的困惑,同样也困惑着思想界的大师们。哲学,能带我们穿过现实的迷雾,为我们提供自我反省的工具,成为一个更加清醒、丰富的现代人。

在书中,刘擎提到,“成为一个清醒的现代人”,需要理解和反思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现代世界。那么,与其他学科相比,学习西方现代思想对理解现代问题有什么优势?或者说,有什么不可替代的独到之处?刘擎认为,学习西方现代思想,实际上是一次综合性的跨学科探索,当然会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哲学的知识。我们要介绍的许多思想家,他们本身就是哲学家或者政治理论家。而这本书的特点恰恰在于,它既不像哲学那样偏重纯粹的理论观念,也不像经济学那样关注狭义的利益和制度,而是着眼于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对现代世界复杂的社会实践,提出反思性的分析与理解。

“这部讲义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格外关注思想观念对社会实践的塑造作用,强调思想与现实的内在关联。看清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听上去挺简单,但可能远比你想象的困难。因为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些错误的认识。而在这里我想着重澄清几个常见的误解,让你对思想与现实的关系获得一种新的认知。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思想和现实看成两种分离的东西。”刘擎如是说。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就是一份二十世纪思想史方案,也是一份试图勾连思想和现实的方案。在垂询思想大师的同时,刘擎不断地提醒我们将现实利益和思想观念区分开是有局限的思维,也是低级现实主义思维作怪后的结果,务实而无现实。他希望每一位捧起这本书阅读的读者在开始探索西方现代思想之前,先记住一件重要的事情:思想观念并不脱离于社会现实,而是内在于社会现实。如果离开了思想,我们根本无法理解现实。

在书的开篇,他扼要地指出,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只要一个国家进入了现代,都会面临一些普遍的、相似的问题,称之为“现代性问题”。“现代社会是各种各样的,但它有一些共通性,这种共通性即是现代化的模式。这个模式在思想上最早起源于西方,启蒙于理性主义,然后经历了科学革命。这样一种现代思想,它塑造出各种形态的现代社会,虽然每个现代社会都有自己民族的特征和特色,但在发展过程中,它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慢慢地形成一种理性叫‘工具理性’。‘工具理性’自然有它的好处,但当它发展得过于强盛,覆盖了所有的领域就会产生麻烦,便会压倒、淹没了价值理性。社会的理性化发展,变成了工具理性的单方面扩张,价值理性沦为破碎的存在,在人们实践中,对手段的追求压倒了对目的的追求,这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下的困境。”

正如刘擎在书中举例的,“就好像现在流行的说法,先实现‘财务自由’,再去追求‘诗和远方’。但我们发现在实现财务自由的漫长过程中,我们主要关心的都是成本收益计算、效率最大化这些问题。结果,这个漫长的过程会反过来塑造我们自身,最后我们变得只会赚钱,赚钱也就足够了。赚钱这件事,本来是手段,最后却变成了目标,把以前的目标,以前的‘诗与远方’给淹没了。”

与大家线下共同探讨何为“萤火青年”

现代社会具有多面性,在刘擎看来,这其中非常积极的一点是:年轻人有较大程度的自由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可以自由恋爱,可以移居到自己喜欢的城市,可以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在原则上没有人剥夺你做出任何选择的可能。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编辑自己生活的剧本。但与此同时,你会遇到各种挑战,比如所有的生活选择的后果需要你独自承担和负责,尤其是当你搞砸什么的时候,就会有产生严重的负担。“对于总处于焦虑迷失、感到茫然失措、缺乏信仰的现代年轻人而言,可以通过探索和体验来寻找并建立自己的价值坐标。当你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无奈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对自己生活有所反省,要去思考自己的焦虑是如何产生的,与现代社会有什么关系,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线索,往往你可以通过思考和自我理解去做出解释。要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就是要能够自觉,掌握自己的生活。”刘擎继续说道,“思考与不思考的判断会有不同,当你去阅读和探索,甚至哲学性地去思考之后,你会发现各种大问题都有不同的主张。观念的变化从来不是无中生有的突变,理解了观念变化的来龙去脉,你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处境,才能知其所以然。”

这就是《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之于我们的重要意义,也是我们谈论哲学的真正意义所在。在曾经变化着、正在变化着、未来也将变化着的现代社会,理解变化着的理念,变化着的真理,就是理解我们自己。正如刘擎曾说的:“现代思想研究不是学者的专属。每一个生活在现代世界的人都应该理解它,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身处的世界做出反思。”

“出圈”是好事,但声音大了责任也越大

翻开刘擎的简历,他的人生经历便跃然眼前:早年刘擎尚是化学工程系学生,后来他转入社会科学系,又做了很多戏剧实验,随时间拉近,刘擎在自己政治学治学之外,参与了越来越多的公共辩论或者公共实践。

成年之初,刘擎像当时很多年轻人一样选择了代表着国家希望的理工科,他满脑子都是四个现代化。1982年,刘擎获得东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的工学学士。两年半后,又获得该校该系工学硕士。就像刘擎在前言中所戏言的,“我们学的科学技术领域,几百年来获得了多么巨大的进步,简直就是日新月异……文科生在干什么呢?忙了2000多年,到现在还是在引用孔子、孟子、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还是在研究那些老问题,不觉得丢人吗?”

关心公共问题、关心公共生活,刘擎和他那一代人都有这样的偏好或者品质。在一篇访谈中,刘擎曾提及其背后的原因,“那时候私人生活是非常贫乏,而且我们那时还是认为,社会生活、公共生活高于私人生活,觉得津津乐道于私人生活是很庸俗的事情。”

很多人说,“因为一档综艺,刘擎教授作为‘学术明星’出圈了。”对此,刘擎调侃道,“‘出圈’后被更多人认识,高兴之余也有困扰。自己说话的声音比以前大很多,但声音越大,责任就越大。说话要特别小心,一旦说错容易让人‘误入歧途’。当然,也会对人有所帮助,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想法,可以激发年轻人去思考,在面对那些主流但会让人感到特别累的生活方式时,有自己的选择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对于学术传播而言是有着非常积极意义的。”

在刘擎看来,这个时代下,每个人生活中面对的信息大量且纷繁复杂,在接收信息的同时,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简单加工,去伪存真,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思维方式,而最好的思维模式就是一些学科理论,经济学、人类学、哲学等都非常适用。但这些思维模式都太过于专业,对于学科知识零门槛的普通人而言,门高略高,因而,需要有人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述出来,为大家提供方法论和工具箱,如此,在面对特别复杂和纷乱的生活时,能够让重新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掌控。但它同样也存在弊端,因为其本身包含了一定的风险,为了让大众看看可以易于接受,让人们可以广为流传,因此便会忽略和牺牲了其中学术的严谨性。

想要达成学术严谨性与通俗性之间的平衡,并非易事。刘擎回忆起很多年前遇到杨振宁的情景,“他说他被要求写一篇学术论文,可以用五分钟的方式跟大家讲,也可以用一小时的方式讲,或是一天,甚至一个学期去讲解。杨振宁说这对科学家来说是特别高的要求,并不是好的科学家就一定能达到,但他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追求的标准。”

所谓的学术的传播,刘擎认为更像是翻译的工作,“就像把一种专业语言翻译成日常语言,但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把著作翻译的情况。意识到这一点,就是要时刻对自己有一个警醒,所以我常常会去请教一些专业人士,共同探讨。”

以下是福布斯中国与刘擎的部分对话:

福布斯中国:在现代社会,价值理性如何与工具理性之间去达成一定的平衡?

刘擎工具理性给现代社会的运转带来了很明显的好处,它实在太管用,日益扩张,从而占领我们的生活世界。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还有关怀、有爱、有友谊,以及丰富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但是工具理性会渐渐把人物化成实现目标的工具。比如,朋友被视作对我有用的人脉;夫妻等亲密关系的存在,让婚姻变成了一个合作共同体,从而实现两人的价值和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的生活,会带来很多麻烦,没有任何人情的存在。价值理性它作为一个完全普遍共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仍然有很多传统道德的价值在塑造我们基本的公共生活,比如我们会认为守信、承诺是好的,你答应这件事情要做到,因此,仍然有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的价值原则存在。

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各种价值的排序自然也不同,比如有的人会觉得安全感特别重要,有的人则更看重自由,所以当公共的标准答案消失后,你要自己找到一个可参照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的塑造,并非今天我多看了几本书,就可以把价值观的结构绘制出来,它是需要经过各种探索、尝试、失败、修正等经验累积,或是与你的同伴们一起进行讨论后,慢慢形成的。所以,在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存在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因为它有很多冲突和矛盾的地方,但同时,它又是非常值得去努力的一项事业。因为寻找美好人生和价值的努力过程,也是美好生活的一种体现。

福布斯中国:在这本新书里,我们看到您提到了19位思想大家,如果让您选一个古今中外的思想,大家来进行一个对话的话,您会选择哪一位?

刘擎:我还是会选马克斯·韦伯,我觉得韦伯他是有预见性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就对整个现代社会提出这么大的、比较系统性的诊断。今天很多技术、生产、市场已经超过他当时的时代,但是很多核心命题、核心问题还是相同的。那么,在100年以后,他来看今天这个世界,特别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他会有什么想法?这是我很想了解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