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天地设计节启幕,“设计上海”展会总监谭卓:进阶的公共艺术赋能城市活力焕新

2021新天地设计节启幕,“设计上海”展会总监谭卓:进阶的公共艺术赋能城市活力焕新
2021年06月05日 17:30 福布斯中文网

每逢春季,设计爱好者们都趋之若鹜地赶去一个展览——设计上海。设计上海,被称为“全球设计日历上最不可错过的展览”。网罗全球400家国内外顶尖设计,首次将顶级设计品艺廊引入中国,呈现限量设计作品……在这里,国际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巨星们将一起探求全球化设计趋势。

然而,城中的精彩却不仅仅只此一处。每年在设计上海举办之际,人们同时翘首以盼的还有在上海地标新天地举办的设计节。2017年,设计上海和上海新天地开启了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原创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创办至今,新天地设计节已经向公众陆续呈现了近100件装置与作品。今年“设计上海”展会总监谭卓与她的策展团队,从众多投稿的设计作品中,悉心挑选出20件最具代表性、前瞻性的优秀作品,以此向新天地成立20周年致敬。

2021年设计节8位策展人

从首届新天地“Design Shanghai in the City”、“界上社交时代”、“回归社交本源——相知遇见”的主题,到去年疫情时代下的“together!不同而和!”,再到今年聚焦「新·生·活」。每一年,谭卓都会和团队们共同思考并拟定一个主题。今年的设计节从“生活再生新”、“传承再创新”和“可持续再循环”三个层面对于理想未来新生活作出创新诠释,在后疫情时代带给人们更多的幸福感和治愈力。

在城市空间中开启“文化社交”

回忆起策展第一届新天地设计节的情景,谭卓感叹道:“真的很不容易!当时,人们对于‘设计’这个概念非常陌生,也无法很好将‘设计’和‘艺术’区分开来。于是,我们决定在设计上海举办的同期,在新天地这样一个城市著名地标、一个人流量庞大的公共空间中,把来自国内外优秀的设计和艺术作品带入,让设计真正下沉,深入到普罗大众的生活中,让大众能够认知、接受和欣赏,并以此传递这样一个理念:设计和艺术并非高高在上,也并非只是画廊、博物馆的专属,好的设计和艺术就在我们身边。”

谭卓设计上海/设计中国北京展会总监

人们需要的公共艺术,不是把艺术品从展厅搬到公共空间,而是充当着公众精神状态的形塑者或城市创意活力的催化剂。展示形式上从平面到立体,艺术功能上从点缀性到实用性,公共艺术似乎有着广阔的外延。优秀的公共艺术其实也总有着某些特定的内涵,不是把艺术品搬到公共空间就行。它们以一种空间上的开放形态与公众、与环境相融,影响着公众的精神状态,也催化着城市的创意活力。

2020年设计节,行人在隐上设计的“半岛铁盒”前驻足

回溯到20年前,新天地这个被称为“上海名片”的城市地标,开启了城市更新、文化传承、可持续社区、中国创艺的发展之路。那时,曾有位欧洲的旅行艺术家来到新天地,举办了名为“What’s Art”的城市文化测试活动,她在北里的空地上摆了个8米见方的地摊,铺上一块块印有“Art”字样的白纸板,邀请路人、好奇的围观者写下他们对艺术的看法和理解,试图借此去测试上海市民对生活的态度、人际关系和互动能力。但令人意外的是,愿意停留书写的大部分是外国游客,本地市民反而参与度并不高。“可以见得,上海在城市化初期,比较重视看得见的城市建筑,忽视了看不见的城市文化,特别是‘顾及他人’的公共空间文化。”周永平先生在《新天地 非常道》里感叹道。

20年间,新天地被源源不断地注入文化活力,如今已成为“新”&“先”的文化策源地,成为年轻人们趋之若鹜的人气文化社交目的地。除了包括新天地设计节、表演艺术新天地、天地世界音乐节等在内的自有文化IP外,新天地作为国际性文化IP活动最早落地的公共空间之一,近年来,多个国际文化IP线下活动也在此首发,比如“INSIDE OUT万像人间”户外大型公共艺术展、“哆啦A梦”100周年纪念展等网红IP展、“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等,持续不断地以文化和社交创新赋能商业,让城市、街区焕发新的活力。

2013年4月,新天地时尚II门口的大IP展“100哆啦A梦秘密道具博览”在当时引爆流量。

从重“交易”到追“体验”,消费升级趋势之下的主流消费者,内心对美好的向往越来越强烈。作为探索更多情绪表达的一种载体,艺术恰好能在深度情感层面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也是众多实体商业项目近年加快“艺术化”脚步的主要原因。新天地作为国际性文化IP活动最早落地的公共空间之一,也持续不断地以文化和社交创新赋能商业。近年来,更有多个自有IP活动、原创设计力量等等不断焕新活力。“以艺术赋能城市、赋能商圈、赋能街区,大家使出了各自的‘绝招’。”谭卓笑着说。

2021年设计节,Puzzle Lab在装置“数字景亭”中解构了新冠病毒

每一年设计节的主题,往往来自当年当下的热点话题或趋势,经过提炼,最终变成一个有趣且深刻的课题,让艺术家和设计师们据此再去进行二次发挥和创作,“这是一个不断自我创新的过程,在经过他们的思考和探索后,你会发现,这些创作家们,他们常常会给出令人惊喜和出乎意料的答案。身为策展人,我们很高兴看到人们在各个作品中穿行、互动和参与,这才是城市公共空间下设计和社交的体现。我们也因此收获良多,从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谭卓笑着说。

随着城市的进步,以及人们对艺术文化意识的增强和认知的提升,设计多元化的形式越来越受到大众期待和认可。时下,在城市公共空间内去做艺术装置,去表达设计理念,成为一个全新的命题。在某种意义上,公共艺术并不计较空间大小,它的使命是在生活中寻找趣味,在空间里创造惊喜。这份惊喜或许是在街区的某个巷尾、在喷泉边、在商场的入口处……没有艺术抵达不了的地方,没有创意渗透不了的角落。

2020年设计节,设计师侯正光围绕着新天地喷水池设计的装置作品“涌泉”

谭卓告诉我们,五年间,设计师们开始对新天地的公共空间进行选择性地有效利用,从以往偏爱人流量大的黄金位置,到现在开始逐渐转向用自己的作品为偏僻的角落带来人流、聚集人气;从与整体建筑风格融合的装置作品,到与商户结合的区域型艺术小品……无论以何种形式来呈现,都能吸引大众前往、驻足,引起情感共鸣,这,就是公共艺术给敞开式空间注入的新能量。

2020年设计节,新天地广场户外地铁出口处,走过的行人与DNA设计的装置”你好”握手时,阳光正好打在了他们身上。

那么,在户外,艺术或设计作品究竟是被吞噬、消解,还是得到了放大、延伸?当这些作品在失去了“白盒子”的保护之后所面对的,是全开放的空间和无意识的人流,如何在这样的空间里保有话语权?如何让公共艺术真正“走”出去,去贴近大众?对此,谭卓认为,在这种无序的、毫无计划的空间,在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人”的因素作为作品的一部分,“与在白纸上创作截然不同的是,公共空间是已有的,人流、人的动线、人的互动,包括周围的建筑和商业业态,以及白天和晚上的呈现的效果,这些都要考虑在内,十分考验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对于街区的利用和因地制宜。”谭卓调侃道,“所以每年那么多作品被带到新天地,我们一看便知道这位创作者是否做足了‘功课’。”

在2020年设计节上,More Design Office带来了一个名为《欢乐相聚》的设计作品,这件来自MDO的互动装置鼓励人们的相互协力创作音乐,装置底部基座采用六边形的组合形式与现场的弧形景观相结合,大家可通过悬挂在结构上的秋千进行摆动来触发乐器,每个参与的人都将会激活一种乐器从而制造和谐的律动。参与的人越多,便会传出更多的音乐,让参与者仿佛置身于管弦乐队中。设计师借助共同制作音乐的形式,希望通过相互合作的乐趣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

2020年设计节,行人路过新天地广场时在“欢乐相聚”驻足

公共艺术对空间的思考,在与人相对的时候,它召唤人的Response(回应),让观者打开想象的翅膀,进入丰富多彩的境界,从而激发对人的精神价值与美学意义的重塑。“设计师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当他们看到大众与自己的作品接触后产生的反应。这些反应是他们无法想象的,常常会给他们之后的创作带去很多启发。”谭卓分享说,“其实,设计师和艺术家们在心底都有各自的‘野心’,他们并不希望作品被‘收藏’,躺在冷冰冰的保险柜里,而是想要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了解他们的作品,并与之产生互动和情感联结。非常有趣的是,我们发现许多创作者会站在远远的地方,去观察行人看到作品时候反应。”

去年,全球被疫情的阴霾笼罩,于是,设计节以 “风筝”为线索,让其成为人们憧憬幸福和希望的载体。设计师曹晶在石库门街区的上方,打造了一个名为“鸢”的艺术作品,在古代,纸鸢即为风筝,在五月这个春烟里放风筝的时节,设计师为路过的行人建起了一方“许愿天地”,抬头看到空中随风摇曳的纸鸢,就好似看到了阴霾挥散后的希望。

2020年设计节,行人在“鸢”和“微光”下走过

而今年设计节中的“瞬间”装置同样为互动而生。麓刻景观利用灯光的闪烁去模拟人体心跳呼吸的节律,当游人靠近时通过交互设备捕捉人群中牵手、拥抱等情感流露的瞬间,将有情人或亲人朋友间急流上涌的内心活动呈现为急促变化的灯光效果,色彩、节奏随人与人间动作的亲密程度变化,将内敛含蓄的情感用艺术装置呈现出多彩的效果。

2021年设计节,行人在“瞬间”前面比心

谭卓告诉我们,将设计作品放置或悬置在户外的公共区域,有几个点必须要着重考虑,“首先是安全问题,面对穿梭如织的人流,作品除了保证美观以外,还要考虑到它的安全性,任何人都可能走进并触碰它;其次是极端的天气因素,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外界干扰,如果用一些类似于纸这种非常脆弱的材质,无法经受住狂风暴雨的天气;最后是作品的细节呈现,与在传统的美术馆和博物馆里有一定距离的呈现不同,在公共空间里,人们像是拿着放大镜360度全方位地去欣赏艺术作品,然后靠近、接触。在设计节,这些作品要经受两星期70万人次的考验。因此,对于创作者们而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自然不言而喻。”

2020年设计节,观众与VAVE STUDIO设计的装置“遇见”互动

因为艺术,记住了一座城

公共艺术,至今已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它已经慢慢嵌入城市空间里面。公共艺术的建立,就是让当地人或者来到这个城市的人看到的城市独特的发展模式、生活态度,让其成为城市的独特和期待,进而重新认识城市、深度及文脉。我们只有走近、亲自遇见,方能感受城市质感和活力。

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如果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那么,城市空间艺术就不仅是城市文化的外在展现,更是孕育和创新城市文化的重要器皿。

在谭卓看来,艺术可以表达一座城市的整体气质,“想象一下你去国外旅游,有时候你记住一座城市,可能就是记住了它的某一件雕塑、某一个建筑或者某一件艺术作品,甚至于,你可能为了去看某一个艺术作品而选择去到这座城市。”与城市展开对话,将公共艺术和景观与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让更多的参访者透过艺术,去深入地探寻城市的文化气质。

“要找到属于城市的特有气质,艺术文化对于城市和街区而言太重要了。”谭卓解释说,“我们选择和新天地合作,在每年设计上海举办的同时也在这里开展设计节,因为新天地石库门的建筑,是老上海的代表,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特殊的气质所在。”

2021年设计节,艾珂空间设计在马当路路口呈现出一扇充满中国元素的“记忆之门”

伴随着现代雕塑、建筑以及当代公共空间的发展和转型带来的城市文化新需求,公共艺术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种十分重要的当代文化现象,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公共艺术走进街区,不仅增进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将成为城市发展及人的生活重要的养分来源之一。

让谭卓至今印象特别深刻的是,2019年的那届设计节上,惟昔设计团队带来了一个名为《留光机》的设计装置。围绕“回归社交本源—相知遇见”的主题,以小时候弄堂里小伙伴们一起结伴玩耍时最天然本真的模样为原点,建起一个“发光体”。装置中金属闪片的水泥地坪像人们童年时常玩的红色透明弹球融化,穿透水晶质感红色阳光板的阳光像儿时把弹球对着太 阳时看到的那束灿烂的光,两把小竹椅则是对“留住光亮,留住时光”的邀约。“这个作品仿佛在城市打造了一个露天的‘会客厅’,”谭卓边回忆边说道,“让两个陌生人走进这个空间,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彼此坐下面对面聊天、沟通,非常有趣。给人们制造意外的惊喜,也是我们做设计节最享受的地方所在。”

2019年设计节,行人在“留光机”中面对面聊天

今年,惟昔设计不负众望,再次聚焦“互动”,联合SHOWLAB带来了一个以声音为主要交互元素的设计装置。公众可以去控制和玩耍中央控台上各种熟悉的老物品,从而在现场实时合成为新的乐曲风格。这些交织的声音在城市中不停地流淌和传递着,在体验中形成共鸣。而这份“回响”似乎也是设计师们在后疫情时代自我追寻、对新生活解读的声音。

2021年设计节,老上海的物件通过“回响”传递出不一样的声音

由LIN Architecture设计的《国风椅》装置同样充满了趣味性和互动性,以书法为文化内核,互动座椅为载体,用创意的视角将空间、艺术、书法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独具中国风的艺术形态与气韵的公共媒介。来到这里的人们,可坐、可站、可动、可躺、可玩,可多角度观察,亦可多方位互动。未曾想,传统的中国风竟然也可以被“玩”得如此脑洞大开!

2021年设计节,行人倚靠着“国风椅”交谈

设计装置与城市地标的关系,品牌与艺术作品的关系,商业价值及社会效应的平衡……对于策展团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谭卓看来,想要打好“艺术文化”这张牌,让艺术文化真正有效地赋能商圈,最忌讳的是盲目跟风,“因为不同的城市和街区都有各自的特色,在艺术创作和设计的时候,我们一直强调这三个字——在地性。从学术层面说,‘在地性’即在策划的时候要考虑因地制宜,梳理出某个地区自己特有的DNA、真正与众不同的地方,最大化地把它提炼和挖掘出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发挥和创造,这样才能打造出有趣且吸引人的成果。将自身塑造成特色鲜明、连接人与人情感、触发共鸣的‘桥梁’。除此之外,就是坚持,我们和新天地合作举办设计节已经有5个年头,虽然每年趋势在变,话题在变,但我们仍然共同坚持做这件事,这样才能让人们记住,并有所期待。” 正如周永平先生在《新天地 非常道》一书的前言中写到的:“新天地,上海的新地标,上海的城市名片,一个历史建筑空间承载当代文明的成功案例。”

再生设计,聚焦进阶“可持续”

可持续设计,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是本届新天地设计节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可持续再循环”这一话题之下,设计师们通过作品传达出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发掘并“活”用新型可持续设计材料,探索当代设计大环境中推崇的再“生”,让大众与环保来一次“亲密接触”。

作为设计节的策展人,谭卓表示,可持续是全人类面临的问题,已经无法仅仅是停留在嘴上的口号,而要真正将其落实并付诸于行动。“今年,我们聚焦在‘再生设计’这个课题上,它是比可持续设计更高一阶的一个引领和探讨。”

那么,何为“再生设计”?谭卓解释说,“举个很简单例子,当人们砍了一棵树,就得种10棵树去弥补砍树造成后果的行为。因此。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在前期、在策划的初期就要以一种可持续的思维方式,预先考虑的到它的影响,怎么做才能将给地球带去的伤害减低到最小。可持续是全球面临的严峻话题,无论对于个人、企业还是整座城市,都是绕不开且需要深思的议题。作为行业内的专业平台,我们可以站在学术的角度去引领设计师们进行对话,让不同的思想聚集在平台上,彼此获得启发,然后积极去推动可持续事业的未来发展。”

在本届设计节中,来自2-LA Design设计的作品《初新》,3D的循环纤维形体既是可持 续再循环的视觉呈现,也代表着未来(工艺)对经典(理论)的传承。一条布满纤维参数化图案的经典三叶扭结结构,将“衣食住行用”这五个代表性生活元素串联在一起。设计师时晓曦希望通过这个视觉组合告诉公众,“我们的生活是相互关联的,关注可持续影响的不 仅仅是我们个人的生活而是这个地球的生命与循环。”

2021年设计节,“初新”将衣食住行用5个元素串联在一起

另一个由ennead建筑设计事务所在新天地时尚I 中庭打造的《翠飐 Green Pavilion》,基于可再生城市农场这一概念,人们可以跟随台阶步入这个“空中迷你农场”,随意采摘种植的食物,仿佛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它将在未来继续巡展至瑞虹天地,与即将在今年揭幕的瑞虹天地太阳宫一同,向更多人传达“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愿景,并呈现后疫情时代的公共空间与交流互动理念。

2021年设计节,ennead建筑设计事务所在新天地时尚I中打造了一方城市农场

有人说:“一个大型展会结束,意味着产生了一个大垃圾场。”长期以来,每逢大型会展活动,能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始终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展览结束后,展馆搭建的物料被全部拆除,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垃圾。“为了实实在在解决污染问题,我们在搭建时,会尽量选择环保的方式,比如用绷布来取代刷漆。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参展商他们本身具有环保意识,会使用可回收再循环利用的材料,但更多的时候,大量的搭建材料会被随意丢弃,变成污染环境的垃圾。”谭卓说,“为此,我们决定努力尝试把展会现场的垃圾进行回收,通过设计和艺术的方式,打造成新的产品、新的艺术装置,或是将他们切割成很小的样品给到设计系的学生们。”

目前,谭卓和她的团队已经开始进行实践,今年他们与上海当地的合作伙伴推出一个名为“一吨计划”的可持续项目。整个计划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有太多未知等待探索。正所谓“丢垃圾易,收垃圾难”,回收垃圾,循环利用后变废为宝,打造成新的材料,不仅成本高,整个过程也绝非易事。因此,瞭望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困难需要去面对和解决。但谭卓仍然充满信心,助力“小众环保”,才能真正实现大众的“绿色复苏”。

2021年设计节,行人在“翠飐”下走过

转角遇到艺术和设计,已经成为当下城市生活的常态。公园、广场、街道、商场、地铁站、机场,绘画、雕塑、水体、公共设施……公共艺术的蔓延与拓展,似乎正在引领中国城市转型发展步入新的“美学时代”。新天地设计节将公共空间、大众和艺术联结成一个新的场域,成为集艺术、公共文化、社会话题、大众互动、媒体传播于一身的新型艺术载体。凝结着创意表现力的公共艺术,正在筑起一道道簇新的城市景观,探讨公共艺术对城市美学和城市文化传播的价值。

福布斯生活系列活动

涵盖沙龙、晚宴、论坛、展览、品鉴会等形式

畅谈健康、消费、居住、出行、科技等前沿趋势

致力于打造生活爱好者与创新者的跨界交流平台

见证中国新消费时代的美好生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