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仁刚:不惑之年转行成为酿酒大师

对话李仁刚:不惑之年转行成为酿酒大师
2024年04月15日 17:49 福布斯中文网

李仁刚的经历向我们展现了在传统工艺继承和创新道路上,一位跨界者能够走多远:

出身于1963年的他早先从事水利工程,后于2005年进入白酒行业,负责元和酒厂的全面工作。在此后的十多年中,他在酿酒工艺、酱香酒理论研究多有创新建树且成果颇丰,于2019年获“贵州十大酿酒大师”的称号。

无论是酱香型高温大曲制作工艺的创新发明,还是酱香酒文化的提炼与论述,抑或是对制酒环境、器具打破常规地运用,李仁刚频频为白酒酿造这一传统而古老的行业带来一些不那么传统和古老的想法。

常识与逻辑告诉我们,另辟蹊径的前提是对既有体系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曾经作为一位中年入行的“新人”的李仁刚也为我们带来了另一层思考:跨界者的经历以及交叉学科运用是否在传统文化的创新方面更具优势?

近期,我们与福布斯中国杰出匠人TOP 100入选者、茅台镇元和酒厂董事长李仁刚聊了聊他的酒厂和酿酒生涯。

李仁刚(右)向专家们介绍曲药发酵的过程,以及白、黄、黑三色曲药的最佳比例。

福布斯中国:您当初决定投身白酒行业、经营酒厂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或机遇?

李仁刚:当初我投身白酒行业,一是继承祖业,二是为了生存。在茅台镇这个特殊的环境里,酒是支柱产业,当时投身这个行业也是顺势而为,而酱酒这个行业的入门门坎也能够得上。80年代对酒行业的发展要求不高,而酒这个几千年来的商品几乎没有保质期,只要储存不出问题,几乎就没有变质和报废的可能。此外,加上80、90年代投入白酒行业的规模不大,生存还不是那么困难。元和酒厂就是在这么一个时代背景下出现在茅台镇的。

福布斯中国:元和酒厂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是什么?有哪些中长期的计划?

李仁刚:元和酒厂从当年6个窖池年产50吨酒开始,历经30多年的发展和探索,走到今天的4,000多吨产能,从时间和规模来说谈不上尽如人意。但是从发展到对工艺技术认知的完善来说是一条不短的经历。在这段发展的时间里,元和酒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入行了:首先是发现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掌握了天然菌群和人工菌群的区别、建筑空间与建筑材料对酿酒和储酒的作用,以及工艺、工序的把控对稳定和提高酒质的重要性,有这些方面作为基础出发,对于元和酒厂未来的发展规划就有了新的定位。(元和酒厂)生产酱香酒的建设用地首先选用茅台镇核心产区,核心产区环境中的天然菌群和微生物决定了酒的风格。坚守传统工艺,重点是要培养有匠心、对酿酒有情怀的人!

福布斯中国:据了解,您于2019年获得“贵州十大酿酒大师”称号。您在酿酒领域能取得建树的关键是什么?

李仁刚:2019年获得贵州十大酿酒大师称号对于我个人而言,只是表明我对酱香酒生产工艺有了基础上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工艺中什么是基础、什么是关键、哪些是重点、核心如何把控、保障如何做到、质量如何分型、储存如何存放等,也就是如何运用好自然规律,如何用心去连接酿酒、储酒、调制、品评。

福布斯中国:您如何理解如今大力提倡的匠人精神?它在未来会有哪些发展?

李仁刚:国家层面也在大力倡导匠人精神。我个人对匠人精神的理解,首先是要从心底里喜欢选择的行业。当你喜欢而且又能谋生,自然而然形成的那种精神就算入行了。当这种精神一直兴趣不断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走下去,从匠人走到匠心虽然没有明显的距离,但一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企业层面来说,匠人、匠心是企业生存与生命的根本,而从国家层面来说,大力提倡匠人精神,我的理解就是为了国强民富!

元和酒厂的建设(产能)规模控制在3,000吨以内,要做到设计精美、布局合理、选材得当,而绿化方面也要选用要适合微生物繁殖和菌群生长的植物。总而言之,就是要为酱香酒这个特殊生命的“物种”营造良好的环境,酿造出来的酒达到最恰当的峰值,要控制产能、限制产量,但无限追求质量。这就是元和酒厂对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也是传承和发扬匠人精神的实际行动。

声明:品牌之声相关资讯来自于被采访对象,非福布斯编辑内容。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