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林丹青:感恩父母与老师点亮我的艺术人生

对话林丹青:感恩父母与老师点亮我的艺术人生
2024年10月28日 17:09 福布斯中文网

林丹青,“2024福布斯中国青少年艺术家100大赛”金奖获得者,她出生于香港,之后随父母来到深圳,并一直读书到初中,之后到国外读高中。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林丹青从小便接触艺术。在她看来,父母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家,在摄影、花道、设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表示,父母和老师给自己打开了艺术之窗,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而至于路要怎么走,他们又完全给了自己选择的空间。对此,林丹青始终深深感恩。

林丹青

Q

祝贺你摘得“2024福布斯中国青少年艺术家100大赛”金奖。你是何时喜欢上艺术创作,并笃定走上艺术创作之路?

林丹青:从小学开始,我就一直在用心学习艺术。艺术涵盖的范围很广,不止绘画、摄影、音乐,任何跟创造美有关的事,都属于艺术。如果从创造美的概念去看,我在三四岁时就开始学习书法与国画,那个时候就在接触美学,去感受艺术的氛围,然后就有了学艺术的想法。从最初启蒙到逐步喜爱,再到最后选择,我觉得是一种平和而自然的心态。这也与我的家庭环境有关,因为我的父母都从事艺术相关行业。

Q

参加这样一个广受关注的青少年艺术大赛,并站在灯光聚焦的舞台上,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参赛并获奖带给你最大的变化又是什么?

林丹青:收获特别多。首先要感谢小燕画院,感谢福布斯中国,为我们搭建这么好的成长平台。我最大的感受是,参加此次大赛就像攀登山巅,不仅风景不同,还收获了“一览众山小”的惊喜。

身为艺术方向的学生,重要的是扩展学习圈、朋友圈。这次比赛让我认识许多顶尖的艺术专家和教授,看到更多同龄艺术家创作的真实状态,也欣赏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有了比较,就有了更多动力。能一起学习、彼此探讨、深度交流,在一个共同的空间里去交流有关艺术的见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我觉得福布斯中国非常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把艺术教育与商业世界的结合做到了极致,这带给我非常大的触动,也带给我很大的改变。我可以肯定地说,正是参加今年的福布斯中国青少年艺术家大赛,才让我最终决定了大学申请方向——从专业的艺术院校转向综合性大学。

林丹青在“2024福布斯中国青少年艺术与创新论坛”上分享作品

Q

你以圆桌论坛主持人的身份参加了“2024福布斯中国青少年艺术与创新论坛”,请分享一下在主持过程中的感受?

林丹青:还别说,当圆桌论坛主持人不比创作一幅艺术作品容易。坐在我左边的一位学姐是上届金奖获得者,她受邀来参加今年的论坛。我们都学过戏剧,能围绕一个戏剧主题聊到戏剧艺术,以及戏剧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台上聊不够,台下继续聊。她正在创办戏剧社团,还邀请我去参加社团演出,我也非常开心地答应了。没错,这就是福布斯中国青少年艺术家大赛的优势,让我们能通过大赛认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艺术家。我记得最小的一位参赛者才八九岁,画作非常优秀。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更多可能性,也获得了更多学习艺术的信心。我很高兴能和他们交流艺术创作想法。

Q

在2023年和2024年的福布斯中国青少年艺术家大赛的获奖选手里,很少有父母都深耕艺术领域,而你的情况很特别,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林丹青:的确,能在一个艺术家庭里长大,我感到很幸运,也很幸福。拥有艺术家父母是幸福的,因为这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生活即艺术”,不用刻意去划分边界,哪怕家里的餐桌也可以是学习的地方,能随时随地听父母讲艺术,看展也成了一种日常习惯。

我清晰地记得,父亲时常带我去园林施工现场和室内设计案场,并且拿着材料、对着设计结构,给我现场教学分析,这个过程很具象、很真实,非常锻炼人。艺术是抽象的,很难讲给孩子听,但从事艺术事业的父母总能够生动地将之具象化,同时结合他们的亲身经历来答疑解惑,这有利于帮我建立对艺术的理解。

林丹青主持“2024福布斯中国青少年艺术与创新论坛”圆桌对话

Q

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挑战和困难始终相随,某些艰难时刻总是不期而遇,经历以后又非常有成就感。请分享几个痛并快乐的时刻,以及由此带给你的成长?

林丹青:我看待艺术的视角可能和别人不太一样。有人把艺术当成一个专业,或者当成一门学科,又或者是一项爱好;但对我来讲,艺术有点像我的一个生活方式,而学习艺术的挑战实际上就是生活的挑战。

我在艺术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没有办法好好地去做这件事。我是一个学生,在做艺术的同时还要想一些其他的事,比如GPA、语言考试,这些会让我有点分心。这不是在学习艺术方面的困难,而是不能完全专心地去完成一件艺术作品,但我在努力克服,也感受到了自身的成长。

Q

你对哪些艺术家、艺术流派比较感兴趣,欣赏他们的原因是什么?

林丹青:每个人有不同的成长经历,而我会更多地从一些真实的生活例子中去寻找艺术的营养,不太会关注艺术家属于哪个流派。当然,我也有很喜欢的艺术家,比如德国的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我最近正在读他的《精神与爱欲》,这本书既探讨个人灵魂的成长,也关注对生命的探索,还强调爱与艺术的链接。我觉得这有点像我的态度——其实,影响我们的不止是艺术,更多还是哲学思想、文学思维,以及生命科学,这些才是能真正打动人的东西。

林丹青

Q

谈到成长,你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有调整自己的艺术方向吗?你即将面临大学申请,请分享一下你的梦想大学?

林丹青:是有变化的。我最初的目标就是纯粹地学习艺术,但后来接触不同的人群、尤其是参加福布斯中国青少年艺术家大赛后,我觉得申请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可以在确保学习艺术的同时,还能接触文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会拥有一个更全面的学习环境。

另一方面,我在小燕画院有很多学长和学姐,像斯坦福大学的徐同学、罗德岛设计学院的鲍同学等,画院老师会经常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讲述他们的选择逻辑,这些都对我有很多的影响。

不少艺术学生最近都在思考,到底是钻研传统的艺术形式,还是用前沿技术来探索新的艺术形式,比如用数字媒体、AI技术来跨界创作艺术。我的感觉是,传统艺术更像一种技巧,比如绘画技巧、摄影技巧、缝纫技巧,它们是技艺的经验和感悟,而我们要用这些技巧去结合其他学科,从而推动一场艺术革命。我倾向于选择应用型、偏商业一点的艺术,这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

我还想说,和很多人选择去艺术学院深造不同,我想申请知名的美国综合性大学。AI时代正在来临,我们在学习艺术时需要跨学科、跨领域,需要考量商业价值,毕竟发展做艺术也要解决就业问题,万事从小着手。对这个时代的我们来说,也许纽约是最新的艺术之都,所以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都是我的目标。如果再细化一下,哥伦比亚大学的传统艺术和师资很厉害,纽约大学的交互艺术,数字媒体,以及新颖的教学方式是比较吸引我的地方。

声明:品牌之声相关资讯来自于被采访对象,非福布斯编辑内容。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